清代的劝耕

中国历代王朝都是以农业为立国之基,让百姓们吃饱穿暖便是每个皇帝都要操心的头等大事。因此劝耕这件事,就不能简单地发个诏书随便呼吁一下,皇帝偶尔也要身体力行地搞个仪式,装模作样地为天下的百姓做个表率。在这方面,清帝也不例外。

清人设色祭先农坛卷

清帝每年都要出席各种各样的祭祀典礼,祭先农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先农”,就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人。“顺治十一年(1654)规定,每年的仲春亥日祭祀先农,举行耕耤礼。这一天,皇帝出宫南行到先农坛,迎神、奏乐、上香,率群臣对先农行三跪九叩礼,以示恭敬。祭祀先农之后,皇帝更衣来到耕耤的地方,面南而立,随从耕耤的王公大臣各就各位。户部尚书手持耒耜,顺天府尹拿赶牛鞭,面北跪献皇帝。皇帝手扶耒耜,象征性得推三次(雍正时为了表示敬意,又加推一次,成四次)。顺天府府丞手捧一箱种子,由户部侍郎播种,再由老年人跟在后边用土把种子盖上。”(冯伯群屈春海《清宫档案秘闻》)

祭先农和行耕耤礼,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清帝重农劝耕的一种仪式,而康熙皇帝更是亲力亲为,在中南海的丰泽园中播种了几亩稻田,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一直到收割,都要亲自过问,而且经常亲自到田间巡视。有一年的六月,水稻刚刚抽了穗,康熙皇帝沿着田垄来散步。猛然间,他发现其中一棵长得格外高。他走近定睛一看,上面的稻粒竟然已经成熟。于是,康熙皇帝将它摘下来收藏,决定留待明年试种,看看它是否还能早熟。第二年,刚刚到六月,试种的水稻就成熟了,个个颗粒饱满。从此以后,丰泽园开始年年种植这种早熟稻米,收成好得足够供应宫中的内膳房用米,这种米就是曾被成为“御稻”的“京西稻”。

清人画胤禛耕织图像册(其一)

在中国古代,男耕女织是每个小家庭的劳动分工。作为天下第一夫妻的皇帝和皇后,当然也不例外。每到春耕时期,皇帝不仅自己祭祀、亲耕,还要求皇后举行祭蚕神和亲桑的仪式,为天下妇女作出榜样,这也是由皇后主持的最高级别的典礼。乾隆九年(1744)初春,清廷举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先蚕礼。西苑太液池北端(今北海公园内)的先蚕坛上支起了黄色幕帐,帐内供有先蚕神螺祖的神位和各种祭品。孝贤皇后在妃嫔宫女的陪同下来到祭坛,向蚕神跪拜、上香、献祭品。在祭拜礼仪的次日,孝贤皇后再次驾临先蚕坛,手持金钩与金筐在桑林中象征性的采上几片桑叶,之后便登上宝座,观看众妃嫔和宫女采桑。这些桑叶被送到蚕室喂育蚕宝宝们,优质的蚕茧出产之后还会呈献给皇后,再由皇后献给皇帝、皇太后。

你看,皇帝们的亲耕和皇后们的养蚕活动,有时看起来更像一场皇家“发布会”,这种充满仪式感的举动当然是希望全天下的百姓上行下效,养蚕务农,为帝国的稳定打下牢固的根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