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日本茶道?

15世纪中叶,日本奈良寺高僧村田珠光(1423—1502年),在僧侣间流行的中国饮茶风俗礼仪基础上,融合日本民族文化,创立日本茶道。据近代研究分析,日本茶道与杭州余杭径山茶宴有密切关系。16世纪下半叶,茶道高僧千利休,集各茶道流派之大成,改进珠光时代以后加入的繁文缛节,去其繁冗,成为大众化一派茶道的创始人,使茶道更合美学的礼仪,适于民间流传,并提出茶道精神:“和、敬、清、寂”。

千利休画像

日本茶道,是包括泡茶技艺、饮茶方式、敬茶礼仪并以礼仪教育和道德修养为内涵的一种讲究礼仪的茶会。最早是在寺院中举行,仪式庄严,后来逐渐传入民间,在茶庵中进行。千利休所创的茶道场所,称为“一茶庵”,包括可容纳五人的茶室,一小间供洗涤、整理茶具等用的“水屋”,一小间供宾客坐待召请的“待合”,一条连接待合与茶室的“露地”(即茶庵庭园中的小径)。

茶室布置受禅宗影响,简单清洁,纯洁寂静,装饰品仅限名家书画和插花。字画多为单色风景画,插花则按季节选花,春、冬季插樱花,夏季插带露水的荷花,秋季插菊花,红花和香气强烈的鲜花,皆不用。

传统的茶道茶庵,庭园设置很讲究,追求自然景观,寂林幽径、常绿树木、石子小径、假山、池塘、石灯、阶石,近似郊野,景色怡人。日本茶道讲究程序,规矩繁多,举行茶道的全过程约需4个小时,历时冗长。因为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本茶道现已日趋简化。

茶室入口处,为一扇活动的格子矮门,来宾必须躬身入室,以示谦逊。举行茶道仪式时,主人跪地迎宾,客人先用门前盛放的清水洗手,脱鞋留于门外,躬身入室,依次席地跪坐在主人对面,宾主对拜,谓之“见过礼”;主人致谢,谓之“恳敬词”。室内保持肃穆,静观主持者泡茶。主持人现场先烧开水,再以竹匙将抹茶投入茶碗内,用木勺舀开水冲入,遂用特制的小竹帚(茶筅)搅拌,调成羹状,起浮沫后,表示此时茶已调泡好。接着,主人用精制的茶盘捧着茶碗走到主宾面前跪下,双手捧举与眉额齐平,呈献宾客。宾客跪地叩头致谢,双手抬高齐眉接茶,主人遂叩头回礼。主人如此一碗一碗地调泡,一碗一碗地敬茶给宾客,等到最后调泡好自己的一碗茶,宾主才开始捧起各自的茶碗,轻嗅浅啜,并发出品啜声,以示赞赏,此时方可言谈茶话。喝完茶,再转动茶碗,欣赏茶碗质地釉彩,然后将茶碗交给主人。饮茶完毕,主人常向客人说些谦词,客人则对茶佳器美等赞颂一番。茶道仪式结束,客人告辞,主人即跪坐茶室门侧送客,客人亦鞠躬辞别。

《寻访千利休》电影剧照

日本茶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规范,不容错乱。如每次茶道仪式,邀请的客人不得超过4人。参加茶道仪式的人,必须在门外换穿草履(拖鞋),到了茶室要脱去草履。要躬身进茶室,席地跪坐。现在也有人提出,男士可以盘腿而坐,女士一律跪坐。在茶师调茶时,只能静观,不能出声或发问,以表示对茶师的尊重;茶师一定要穿著传统和服,并依古礼古法调茶。饮茶过程,客人除非以礼相询,否则不能说话,等等。

《寻访千利休》电影剧照

躏口,供客人出入茶室的狭小的门口

为什么非得要建一个那么狭小的入口呢?做茶事时,客人若都一一按照各自的身份来入席的话,这茶事恐怕就无法顺利进行了。若客人都只顾维持自己的身份的话,那本该是很和谐的茶席的气氛会一下子被彻底打乱的。因此,为了使出席茶事的人暂时抛开来自世俗的名位,教给他们彼此同时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相处之道,才特意建了这样一个非常狭小的入口。为从这个狭小的入口进茶室,无论你是谁,都必须蜷伏身体以低头跪拜的姿势膝行才能进得去。躏口的大小一般高约66 cm,宽约63 cm。利休居士建的“待庵”的躏口高为78 cm,宽为72 cm,是比较大的。躏口的门,偶见有向两侧开的,但大多都是向一侧开的拉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