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补服、马褂等古代织物名称来源探寻
在我们古代的服饰和织物和现代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的服饰分类比较简单,但古代的织物却有很多种称号。今天,我们来解释下古代不同织物的区别!
褐 1、 兽毛、粗麻之类织成的短褂或织品,后泛指粗劣衣服。为古代贫贱人所穿,因称贫贱者为褐夫。释褐指脱掉粗料衣服去做官,后沿称料举及第授官。《诗. 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 以毳织之,若今马衣者也;或日,褐,臬衣也; 一日,粗布衣也。
补服 亦称“补褂”。清代官服中主要的一种。其形式比袍短,类似褂而长,袖端平,对襟,前后各缀有用金线、彩丝绣成的“补于其纹饰文官为鸟,武官为兽,因称“补服”。由于穿在蟒袍之外,故又称“外褂”、“外套” 。“补子”用于表示文武职位品级,起于明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之规定,世宗时一度废止。
马褂 旧时男子穿于长衣之外的短褂。其长仅及于脐,较外褂为短。本满族人骑马时所著。故称。初惟营兵服之,康熙以后穿者渐多,乃成为无人不穿的常服。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袖口平,不作马蹄式。其常见者:一、黄马褂。一种官服。清代凡巡幸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长,皆例准穿黄马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
黄马褂 清代官吏的一种制服,为“行服”中的“行褂”,穿于袍外。因其长仅至腰,便于骑马;袖只到肘,便于射箭,所以叫“马褂”,又因以淡黄色(明黄)的绸缎或纱制成,故得名。“黄马褂”分“职任褂子”和“赏赐共同马褂”两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