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流韵 | 一卷竹简,述说厚重的千年历史,彰显非凡的文化底蕴

竹简,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一次传播媒介的重要革命。

它第一次把只属于上层社会小范围流传的文字变为大众传播工具,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得先贤思想和文化基因流传至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发明、推广纸张以前,我国古代使用简牍来书写文字,削制的竹片和木板分别叫做简、牍,统称为简牍。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从商周直至魏晋,凡经典、传记、律令、书檄、信札、历谱、簿籍等皆书写于简牍。简牍是我国古代纸张发明之前最重要的书写材料,据文献记载,简牍的使用最早在商周时期。

商代通行的简牍

现在的人们都对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耳熟能详,商代已经有了刻写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和铸于铜器上的金文。一些人也因此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甲骨和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载体,这种观点也不准确。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因为特殊需要而书写的文字,甲骨文是商王和一些贵族占卜的记录,而金文则是为了纪念一些特定的事情而铸刻于铜器上的文字,甲骨和青铜器都不是当时真正流行的文字载体,商代通行的文字载体应当是以竹、木制成的简牍。

▲ 甲骨文

▲ 金文

《尚书》的《多士》篇是西周初年周公训诫商朝遗民的一篇文献,在文中周公说道:“惟殷先民,有册有典”。周公说商代有册和典这些用简书写的典籍,可以证明简在商代已经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

从甲骨文中我们还知道,商代把史官称为“作册”,史官是专职从事历史记录的官员,每天与简册打交道。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当时通行的书写材料是简。

汉字的写法也与书写于竹简的特点有关。汉字中的许多象形字都出现了竖起的形变,绝大部分的动物字汇,比如马、豕,本来应当四脚着地的,却“竖”起来了,这是很不符合这些动物一般自然状态时的形象,造成这种情况实际上与竹简为主要书写材料密切相关。

竹简是窄条形的书写材料,更适宜于书写瘦长的纵向动物字汇形体,结果是横放的动物字汇遭到淘汰,竖写的原则一直维持迄今,而汉字的这种“竖写”的特点在商代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也可以证明当时简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里耶秦简的发现

2002年4月,文物部门对龙山县里耶镇防洪大堤涉及的里耶战国——秦汉古城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文物考古人员在一口古井里发掘出37000多枚竹木简,使淹没已久的秦王朝历史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复活了。

这次出土的37000多枚秦简牍,数量比上世纪发现的秦代简牍总和还要多。这批秦代简牍的文字多达数十万字,简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且十几年连续不断。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行政、法律、典章、制度、历法、民族、邮政、贸易、祭祀、教育等方方面面,时间从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到秦二世元年一年不缺,大到跨省区的人员物资调配,小到祭祀活动结束后祭品的分配和人们一天的粮食用量,都详细记有处理事务的官吏和经办人员的名字以及事情发生的具体时刻,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历史文献中不曾有过的。

简牍以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形式,详细地反映了秦王朝社会各个领域状况,犹如一幅直观秦市井社会全貌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了解秦代历史,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实录,提供了一个全息式的思维空间。

秦王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时间很短,里耶秦简出土之前,要触摸那段历史,特别是见到反映那段历史的文字资料,对史学家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一种奢望。现在,这37000枚秦简、几十万字的文献资料,让世人开始触摸到那段尘封了2000多年的神秘历史。

故此,“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成为考古界对里耶秦简的至高评价。

竹简,作为远古文明的见证,从它的开始到竹纸的出现,它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汉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非凡的文化气质和底蕴。

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