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人与神对话的地方

一部《冈仁波齐》电影不仅仅震撼了物欲中的国人,也唤醒了宝叔三十年前青藏高原工作与生活的点滴回忆。

去过西藏的人,都遇到过磕长头朝圣的藏民,他们几步一磕五体投地,用身体丈量着大地,三十年前藏民用这样的虔诚慢慢让我懂得,他们与神的关系、与外界的关系,那就是简单、朴素、敬畏。无论你认为是原始、是信仰,认为是愚昧、是迷信,这种简单、朴素、敬畏与神的关系,扩展为日常生活的规则,如果从人性方面去体会,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

宝叔的观点:“宗教是人与神沟通的途径,是完成信仰的一个方式,经书是人与神沟通的一个载体,人对神的旨意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解释,近而演化为不同的宗教流派”,到了现代,更是人把自己的意志假借到神,无形中把自己变成了神,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反逻辑现象。明显的是把科学与技术正逐渐演变成一种宗教,典型案例就是甲专家说某个蔬菜有益,乙专家说某个蔬菜有害。专家并不是站在普世的角度看问题而是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看世界。把个体的差异与整体的共性人为割裂和对立起来。

在西藏除了以诵经、磕长头、点燃酥油灯、敬献哈达等方式与神沟通外,还有用经幡、玛尼石、煨桑等方式。

▲经幡

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其次每块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

经杆上端的枝条上有繁茂的星火条,它是由五种颜色不同的小幡条构成一组,最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在征绿水;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五种颜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因此,象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颠倒一样,这五种颜色也不容错位。

煨桑是在煨桑堆的火头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糍粑)等物,顺便献酒洒浆,跪拜叩首,添嘛呢箭杆。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和汉传佛教上香十分相似。

影片中的叔叔杨培每经过一个休息的地方,就会用三五块石头叠加垒起一个堆,藏民叫玛尼堆,简单说就是用这种方式与神沟通,这些有灵气的石头会传达信仰者的祈盼。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

▲玛尼石

西藏的以上宗教仪式,是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也反映出人与神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互通的关系。

切不说1958年平定西藏叛乱前后政治对宗教的影响,单从历史的轨迹常人的角度看人、神、自然这种关系在对立,在冲突。

一个妈妈的女儿

(点击上面链接可听歌)

歌词如下:

太阳和月亮

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她们的妈妈

叫光明叫光明

太阳和月亮

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她们的妈妈

叫光明叫光明

啊藏族和汉族

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太阳和月亮

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她们的妈妈

叫光明叫光明

太阳和月亮

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她们的妈妈

叫光明叫光明

啊藏族和汉族

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当听到这首歌时是1991年,西藏经历了大范围的汉藏冲突,民族矛盾公开化,西方国家集体制裁中国,民族关系,人际关系从此变得越来越庸俗化、商业化,当主流声音提倡或加强什么的时候,实际是这些问题已经很严重的时候。

▲碧桃湾·九江市都昌县 向心灵致敬!

如果你去过川藏线自驾,会看到一些小孩会向自驾车辆敬礼,关于敬礼的版本很多,什么热情好客、索要物品、民俗习惯等,这些解释都不全面,根据宝叔的个人经历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学校教育,二是政治宣传,三是友好和善。五六十年代去西藏工作,民族和睦问题是首要问题。

由于物质匮乏和交通不便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变得异常珍贵,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当时部队车辆与后勤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在路上遇见牧民要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搭顺风车、看病和捎带些稀缺用品成为主要互通手段,由于那时进藏都是车辆,学校老师就教育孩子们向车辆敬礼,表达感恩致意。

这种约定俗成的礼仪和习惯一直到现在还会偶尔看到。

宝叔每一次进藏,同车的藏民处长都是这样一路对待牧民群众,慢慢结识了一些牧民、喇嘛、村干部,他们会告知你他们需要的东西,当下一次你的车辆经过时他们会远远的感觉到你的到来,杀牛宰羊载歌载舞,那种发自内心的爱,让人终生难忘,草原上一派祥和。

走过318.走过109,三十年后故地重游,商品经济与物欲的冲击,西藏与人心已不是从前。

许多驴友都在问宝叔,怎么没见你发西藏的照片,宝叔有点苦涩的告诉他,三十年前已经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像这个国家一样,三十年的变迁,我们丢失了一种信仰和精神,换取了商品与物欲的高度发达,那种淳朴和美感如雪山逐年的消融、任其流淌。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一部《冈仁波齐》唤醒了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仰慕、渴望、思考,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座神山在前面,我们在通往神山的路上迷茫、彷徨、堕落、沉沦,却不知生与死都在这条信仰的路上,像影片浓缩了朝圣路上新生命的诞生与杨培老人的死亡,现代社会让人得到的太多、走的太快,忽略了每一天、每一刻心灵自省的过程。

幸运的是,叔来到了传承山谷,在一种艰苦中让心灵去奋斗,去创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