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定国号为“宋”?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由殿前都点检(禁军统领)改任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8岁的周恭帝柴宗训之命,领兵北上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当行军至距离都城开封东北二十公里处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当即回师开封,兵不血刃的控制了开封城,逼迫柴宗训禅让,顺利的当上了皇帝,国号为宋。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定国号为“宋”,历来有好几种说法,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有哪几种吧。
第一种,宋州节度使说法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39岁的周世宗柴荣病逝后,7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军队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赵匡胤建国后认为宋州是自己的“龙兴之地”,故以“宋”为国号。
历史上以封地或封号为名建国号的就很多,商先祖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故建国“商”;周先祖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故建国“周”;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故建国后称“汉”;曹操受封魏王,故其子曹丕袭其爵,建国“魏”;司马炎之父司马昭被封晋公,故司马炎建“晋”;隋文帝之父杨忠被封随国公,建国时考虑到“随”字不吉利,故以“隋”字定国号、李渊被封唐国公,故建国“唐”等等。
如此看来,历史上以封地或封号建国的还是挺多的。但也不排除还有以其他建国号的,如以姓氏建国的,夏禹为夏后氏首领,故建国为“夏”;南朝陈霸先以其姓建国号为“陈”等等。元、清是以吉祥的寓意来定国号的,如“大元”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意思是“强大无敌”,“大清”意思是“能征善战”等等。这样毕竟是少数。
第二种,古代宋国“仁德”说
按电视剧《赵匡胤》里面的说法,赵匡胤在登基时说:“世人以为我建国为宋,因担任过宋州节度使,其实不然。古代成汤以仁治国,商朝传二十八代,至商纣残暴不仁,周武王封微子(纣王庶兄)在宋州建立宋国,宋国在微子的治理下井井有条、粮茶多产、路不拾遗,故兼取古之成汤、微子之美,建国号为“宋”,以仁德治天下,造福百姓。”
古时商汤以仁政治国,商都经过几次迁移最后到了殷(今河南安阳)才定居下来,故又称“殷商”。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分封天下诸侯,听说纣王的庶兄微子有仁德之名,遂将其分到宋,建立宋国,而宋国也在微子的治理下逐渐变得昌盛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宋国的宋襄公时,以“仁义”著称,兴“仁义”之师,会盟诸侯,曾一度称霸中原,故“仁义”成为了宋国的代名词。
赵匡胤建国后,深知百姓历经几朝战乱之苦,欲仿效古时的宋以仁义治国,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故以“宋”为国号也是有可能的。事实也证明,赵匡胤在民生农业方面重视农业生产,治理水患、劝奖农桑、减轻徭役等等,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社会也呈现出繁荣稳定的局面,史称“建隆之治”。
第三种,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邹衍是战国末期齐国著名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每个朝代都代表五行中的其中一德,朝代的更迭社会的更替也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的。如五德之中,黄帝代表土德,夏代表木德,商代表金德,周代表火德,秦代表水德,木能克土,故夏立国;金能克木,故商代夏;火能克金,故周灭商;水能克火,故秦灭周......如此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循环往复。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作为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一直影响着秦汉直至宋辽金整个时代,历来的改朝换代,皇帝均以这种说法为依据,“五德终始说”成为皇帝建立政权的合理性解说和理论依据。
按照朝代推算,到的宋朝应为火德承运,故又称为“火宋”、“炎宋”,为"顺应上天、奉天承德"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皇帝在下旨时总是在前面附上一句“奉天承运皇帝”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