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新:黄梅古县治考

投稿邮箱

摘要:黄梅是鄂东千年古县,长期南北分县而治,至隋始县域南北合为一县。旧多谓古县治在县西白花畈,至元代迁移至现址。但据新发现的大量史料看,至迟从唐代起,黄梅县治就在现址,并沿袭至今。

关键词:黄梅  县治沿革  位置

黄梅境内为长江古道,故长期南北分治。西汉时,北部属蕲春县,南部属寻阳县。东晋末年,原寻阳县域划归新蔡郡,南齐时,则在北部分蕲阳(由蕲春改名)东部立永兴县。隋时,新蔡、永兴两县合并,改县名为新蔡,后又改名黄梅。民国25年(1936),国民政府以今长江为界划定鄂、赣省界,原属江西九江县的封郭洲、团牌洲等地划归黄梅,至此,黄梅县境南北合一。
寻阳县治原在县域南部蔡山古城村,后又为新蔡郡治。隋代新蔡、永兴两县合并后,虽改名为新蔡县,而县治则沿用原永兴县治,后县名又改用黄梅,但县治一直未变,延至今日。
一、  县名溯源
黄梅县境汉代南北分属,北部属江夏郡蕲春县,南部属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分淮南国另立庐江国,统县十二,其寻阳县治在今县境内。东晋太元三年(378),孝武帝避郑太后阿春名讳,改蕲春为蕲阳,齐武帝永明四年(486),改蕲阳县置齐昌郡,以原蕲阳东境置永兴县,属齐昌郡,黄梅县境内又增置一县。
东晋成帝时,移新蔡、西阳等郡流民至寻阳开垦陂田,设侨郡新蔡治理。东晋义熙八年(412)土断,省寻阳县入柴桑县,而以原寻阳县地划属新蔡。南朝宋时,为与北方新蔡郡相区别,改为南新蔡郡。梁末以永兴县划属南新蔡郡。隋灭陈,废南新蔡郡,改永兴县为新蔡县。开皇十八年(598),又改新蔡县为黄梅县,以境内有黄梅水而得名。黄梅水出黄梅山,南流入湖,黄梅山在县西,山多黄梅。唐武德四年(621),境内曾置南晋州,析黄梅另设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武德八年(625),又省四县入黄梅县,自后县名沿用至今。
二、  政区沿革
黄梅地处吴头楚尾,春秋战国属楚。秦代属九江郡。汉代县域北部属江夏郡蕲春县,南部属庐江郡寻阳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取江与夏(沔)水在郡境合以为名,蕲春为其辖县之一。庐江国为文帝十六年(前164)由淮南国分立,寻阳为其辖县之一,寻阳县治也在今县域内。汉武帝置十三部刺史,江夏郡属荆州,庐江郡属扬州。东汉分全国为十二刺史部,今县域仍分属蕲春、寻阳,蕲春属荆州江夏郡,寻阳属扬州庐江郡。三国时吴立蕲春郡,蕲春、寻阳皆为属县,吴蕲春郡属扬州。西晋分全国为十九州,州下郡县建制。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省蕲春郡,以蕲春县属豫州弋阳郡,晋惠帝时又改属西阳郡。以寻阳县属荆州武昌郡,太康二年(281),又以寻阳县复属扬州庐江郡。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分庐江、武昌郡立寻阳郡,辖寻阳、柴桑二县,属江州,郡治寻阳柴桑,此为寻阳地名南迁江南之始。晋成帝咸和元年(326),温峤出任江州刺史,第二年十月,苏峻叛乱,温峤自武昌移镇柴桑,后江州移治柴桑,柴桑也由此作为江州州治、寻阳郡治而知名。
东晋北方大乱,皇室和大批民众南迁,于是有安置北方流民的侨州郡县制度。荆州刺史庾翼领豫州刺史时(340—345),迁新蔡、西阳二郡流民于寻阳开垦陂田,晋孝武帝在汉九江王黥布旧城侨置新蔡郡治理,属豫州,并将蕲春县改名蕲阳县,划属新蔡郡。东晋寻阳郡又置九江、上甲二县,不久又将九江县省入寻阳。晋安帝义熙八年(412),以寻阳县并入柴桑县,原寻阳县江北所辖地划属新蔡郡,并将新蔡郡划属江州。南朝刘宋时,为与北方原郡相区别,改为南新蔡郡。至此,寻阳地名已迁到江南,与江北旧地无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以蕲阳县划属郢州西阳郡。南朝齐永明四年(486),废蕲阳县设齐昌郡,自郢州划属豫州,在今黄梅县境内增设永兴县,属齐昌郡。此时黄梅县域北部属豫州齐昌郡永兴县,南部属江州南新蔡郡,南新蔡郡郡治仍在汉九江王黥布旧城。
梁代沿袭齐朝,至梁末侯景之乱后,梁元帝承圣元年(552)立北江州,寄治新蔡。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又于寻阳立西江州,以南新蔡郡划属,永兴县划属南新蔡郡。西魏取西江州,仍沿其旧。北周以永兴县属晋州新蔡郡。隋立,改晋州为蕲州。开皇九年(589),隋伐陈,陈南新蔡郡来降,乃废南新蔡郡,将其并入永兴县,并改县名为新蔡,仍属蕲州。至此,除沿江洲渚外,县域南北部合为一县。开皇十八年(598),又改新蔡县名为黄梅,以县北黄梅水而得名,沿用至今。隋炀帝废州郡县三级制为郡县二级制,大业三年(607),改蕲州为蕲春郡,黄梅仍为其属县。
唐地方政区仍为二级制,或州县制,或郡县制,州郡之上设道为监察区。武德四年(621),在黄梅境内置南晋州,辖黄梅、义丰、长吉、塘阳、新蔡五县。武德八年(625),又废南晋州,并省义丰等四县入黄梅,属蕲州。唐贞观元年(627),因山河地理形势,分全国为七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又分天下为十五道,黄梅皆属淮南道。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黄梅隶淮南道蕲州郡。乾元元年(758),又改郡为州,黄梅则属淮南道蕲州。
五代十国时期,黄梅先后属吴和南唐,后周显德五年(958),疆域扩展至江北,黄梅又属后周。北宋取天下,分全国为二十四路,下为府州县建制。黄梅属淮南西路蕲州,南宋以半璧江山分为十七路,黄梅仍属淮南西路蕲州。元代分全国为十二中书省,下为路府州县建制,黄梅属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明代分全国为十三布政司,下为府州县建制。明初设蕲州府,黄梅为其辖县,洪武九年(1376),又降蕲州府为州,属黄州府。黄梅属湖广行省布政使司黄州府蕲州。清代分全国为十八行省,下为府州县厅建制,黄梅属湖北省黄州府。
民国分全国为二十二行省,下废府、州改设道。民国元年(1912)黄梅初隶湖北省武汉黄德道,又改隶鄂东道。民国3年(1914),鄂东道改名为江汉道,18年(1919)又废江汉道,直隶湖北省。民国15年(1926)又废道,各县直属省政府。民国21年(1932),湖北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黄梅县隶属第3行政督察区,25年(1936年),第3和第4行政督察区合并为第2行政督察区,黄梅仍隶属于此。民国29年(1940),第2行政督察区改为鄂东行署,34年(1945),又裁撤鄂东行署,设第2行政督察区,黄梅为其属县之一。
三、  县治由来
黄梅县旧曰永兴,黄梅县城当沿自永兴县。永兴县城据清人余锡椿在《黄梅沿革考》中谓:“永兴故城在县西北,南齐置县,隋初更名新蔡,后改黄梅,旧城在今县西白花畈,元初移治,而此城废。”后人多沿其所说。余氏也并非无据,《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载:“新蔡县人于汉九江王黥布旧城置南新蔡郡,故城在今县西白花畈。”所谓县西白花畈,即今大河镇陈太山村桂堰墩。不过,我们发现不少史料说明,在元初之前,黄梅县治已在今地。
宋《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七载:“慈云塔在县西北四十里双峰山,四祖道信大师寂来之所。大历九年勅谥大医和尚,塔号慈云。……法雨塔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冯茂山,第五祖弘忍大师寂灭之所。大历元年勅谥大满和尚,塔号法雨。”而据《明一统志》卷六一载:“四祖山,在黄梅县西北四十里,一名破额山,即四祖大医禅师道场。上有香炉峰及慈云塔。”明《山堂肆考》卷十七:“四祖山在黄梅县西四十里,一名破额山,即四祖大医禅师道场。”清雍正 《湖广通志》卷八也载:“四祖山在(黄梅)县北四十里,一名破额山,即四祖大医禅师道场,上有香炉峰、慈云塔……五祖山县东北二十五里,一名冯茂山,即五祖大满禅师道场。”从县城与四祖山、五祖山的方位考,自宋至清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宋代黄梅县城与明清黄梅县城是在同一个位置,并没有迁移,而白花畈距四祖山不过十余里,显然宋《太平寰宇记》所载黄梅县城不在白花畈。
宋人洪迈《夷坚甲志》卷二“赵表之子报”条也载,北宋时黄梅县城距白湖驿三十余里,清光绪《黄梅县志》卷十九《武备志·驿站》也载白湖渡铺在县南三十五里,正与北宋合。也说明自宋至清黄梅县城并没有迁移。
其实,在历代《黄梅县志》中,也可找到元以前县城在今址的史料,如清顺治《黄梅县志》卷八《古迹》“俊逸亭”条:“梅民摘‘俊逸鲍参军’之句,扁、亭墓前后,宋迁谯楼在迎宾馆后,今废。”谯楼是古代建造在城门上用以瞭望的城楼,无疑与县城在此处有关。同《志》卷二城池载古井,其中段巷井位于段家巷,井栏石上镌有“政和三年立”字样,政和是北宋徽宗年号,说明段家巷也是自宋沿袭至清的街巷。清顺治《黄梅县志》卷八《仙释志》载:“高塔寺,在城东隅,寺肇于唐,毁于黄巢。初名弥陀寺,宋天禧间,沙门仁禀、上春坊民唐守忠兄弟建殿亭宇舍及砖塔一座,十二级,高一百七十尺,内座铁铸四大部洲菩萨一尊,乃名高塔寺。”清顺治《黄梅县志》卷二《城池》条载县城内有十三坊,上春坊即其中之一,则上春坊也是自宋沿袭自清的坊市。这些坊巷,正说明黄梅县城宋时已在此位置。
不仅是宋,宋以前黄梅县城已在此处。《旧唐书·地理三》淮南道蕲州黄梅条:“武德四年,置南晋州,领黄梅、义丰、长吉、塘阳、新蔡五县。八年,废州,仍省义丰等四县,以黄梅来属。”光绪《黄梅县志》卷五《地理志·古迹》载:“南晋州,废城在县南。……新蔡旧治,在县西白花坂。……长吉旧治,在濯港郭家嘴。义丰旧治,西去大河铺里许,遗址今存。塘阳旧治,在县南十五里。”武德四年所设五县,除黄梅外,皆载旧治处所,黄梅则应是就在今治,故不载。由于南晋州所辖五县皆是自黄梅县析出,疑州治当与黄梅县治在一起。故清乾隆《黄梅县志》卷六《名迹志》“南晋州”条载:“废城在县南。”自南齐设立永兴县后,并未见县城移徙的记载,应是一直在今治所在。
所谓元代黄梅县城自白花畈移至今处,其是指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黄梅县令樊懋侁兴建县治事。此事历代县志皆有记载。如顺治《黄梅县志》卷二县署条:“县署坐城西南隅,相传为前宋鲍参军宅故址,元仁宗皇庆元年,县令樊懋侁开建县治。明洪武九年,知县唐辅亦本此开设治厅团廨。……成化六年,知县戴中又重建县治。”这里的“县治”其实指的是县衙门,顺治《黄梅县志》中多处有这样的用法,如卷四人物志:“唐辅,洪武初年任。时县治荡于兵燹,辅悉建。自县治、学宫及邮舍旗亭,焕然一新。……戴中,江西新淦人。……邑县治、县宫及仓库、邮舍、驿亭、公署,悉公卜建。……曾维伦,乐安人……万历九年冬,梅令缺,……越明年春始至。……再阅月,睹学宫圯废莫称,即捐赎修甃,凡县治、廨宇、坛祠、城垣、坊扁,一概新之。”这里的县治当然不是指县城,而只是指县政府办公场所。当然,县衙门并不是始于樊懋侁,樊只是最早将县署移至县城西南隅,以后历代沿袭。樊以前的县署旧址已不可考,据光绪《黄梅县志》卷二十职官名宦条载:“(宋代)袁槱,字木叔,浙江鄞县人。……授黄梅尉……先是尉署将圯,邻有宗姓者请易以他地,令许之矣。木叔至,不可。曰:是官舍也,若他属,奈公论,何力葺治之?又创营房,軒军器、库舍。北有凤台,筑亭其上,名曰‘览辉亭’。”凤台山见于光绪《黄梅县志》卷四地理志山川条:“北邙山,县北里许,山顶平正如玉枕,为县治来脉。其上为凤台山。”宋时黄梅县尉署邻近凤台山,当在县城之北。如县署与县尉署相隔不远,或宋时县署在县城北隅,元时移至西南隅,也未可知。
人们之所以误以为元以前县城在白花畈,当源于对新蔡县治的误解。黄梅历史上有三个新蔡县治,一是晋孝武年间侨立的新蔡郡,据《晋书·地理志》豫州条载,是在汉九江王黥布旧城,此城据唐《元和郡县志》载,在县西南七十里,一般认为在今蔡山附近。南新蔡郡梁末也下辖新蔡县。一是隋开皇九年,将永兴县改名为新蔡县,开皇十八年又改为黄梅县,此新蔡县治也即黄梅县治。还有一个即武德四年与南晋州一起设立的新蔡县,这个新蔡县治在县西白花畈,但到武德八年即被废。至今此城遗址仍存,不过它只存在有五年时间,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自南齐永明四年(486)至元皇庆元年(1312)的八百多年。

作者:夏日新,男,湖北黄梅人,1953年生。从事科研工作。先后出版撰写或参与撰写的各类著作11部、发表各种论文数十篇,合计百余万字。主要从事湖北地方史、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和国外中国史研究成果的翻译介绍。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推荐链接:

(0)

相关推荐

  • 人文历史:张何丹迁县治更县名造兹新邑(外一组:史海钓沉)

    人文历史 张何丹迁县治更县名造兹新邑(外一组:史海钓沉) 吴汉亮 一 张何丹被贬松兹县.公元前封建王朝对地方就有分封诸侯和王,封地为国的政制.在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四月,夷侯徐厉以旧勋(侯)的 ...

  • 明一统志卷六十六

    靖州[东至寳庆府武冈州界二百六十里西至贵州黎平府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广西栁州府融县界一百八十里北至辰州府沅州黔阳县界一百八十里自州治至南京三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六千一十里]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天文轸分野秦 ...

  • 夏日新:黄梅古属蕲春、寻阳二县考

    投稿邮箱 黄梅明清两代多次修志,现保存下来的有清代三部县志,即顺治.乾隆和光绪年间刊行的三部县志.三部县志关于黄梅古代沿革并不完全一样.如顺治<黄梅县志>谓:"(黄梅)春秋属楚, ...

  • 夏少农证治经验

    一.气阴学说在外科的应用 气血.阴阳乃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元气,系先天之肾精,后天之胃气及天地中之大气三者结合而成.元气流布于脏腑,则为脏腑之气而成五脏六腑气化之功能:流行于肌肤,则为卫气,有温 ...

  • 夏应堂证治经验

    夏氏对温热病的诊治原则,出入于叶天士.薛生白二家及王孟英等氏之论,但临床别有心得,不拘泥于诸家绳墨. 一.辨高热证候的顺逆 温热病的高热,应与其他症状相结合来辨别其顺逆.如热势上午能减轻,口渴能饮水, ...

  • 夏墨农证治经验

    一.匠心独运,辨证巧出机抒 1.辨脓法:欲早泄毒,辨脓为疡医的绝技,夏氏验肿块,大者,以两手指并扰,取相对应位置,按於肿块两边内方,上下左右垂直方向更换位置接触:略小者,以两指相对放接触,更小者,不能 ...

  • 黎阳古县治,浚县旧县衙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城市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金字招牌,从1982年开始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到现在,一共有137座城市被评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省一共有8 ...

  • 【名医精粹】国医大师夏桂成辨治不孕症学术经验

    导读:国医大师夏桂成从医经验丰富,学术思想独具特色,其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对当下临床不孕症治疗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强调以补肾调周之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以肾阳虚为主,主张补肾助阳,少数 ...

  • 【夏梅甲亢平汤-治甲亢】

    夏梅甲亢平汤 组成:夏枯草15克,乌梅15克,炒白芍10克,木瓜10克,生龙牡各20克,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黄连10克,炒栀子10克,桑叶10克,莲子肉10克,浙贝母10克,炙甘草 ...

  • 瓜蒌薤白半夏汤:专治阳虚痰瘀型胸痛、心梗、失眠...

    学中医,不可不读医案.医案是前人成功的经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作为中医爱好者,不可能有机会亲自接触大量患者,为其诊治.医案的学习,正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这种状况.譬如小学生做数学题,在反复的练习中,理 ...

  • 夏洪生教授治咳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 夏洪生(1939-),男,吉林省怀德县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历任长春中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