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思维:知识的定义
知识的定义
(经《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原著者朱奇先生授权,本人将陆续把自己研习《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的所感所悟、所摘所编在猫眼不定期刊发,形成《猫眼思维》系列。每期猫眼思维既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序列系统阅读。愿与各位猫友共同努力,让猫眼成为思维科学的孵化器和播种机。本期猫眼思维摘编自《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第一章,标题为摘编者所加)
如果仔细回味就会发现,尽管有显著和不显著的区分,我们人类的多数行为都具有预期性或目的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多数的行为在行为之前就已经有一个我们想要的行为结果。
例如,我们在工作多年以后再脱产研习,是因为我们预期那样将更有能力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条理化、系统化;我们早上七点从家里出发是因为我们预期能在八点半之前赶到工作单位;工厂老板决定减少产量是因为预期该产品将滞销;中央银行不愿意降低银行基准利率是因为预期通货膨胀有可能加剧……
当我们有了预期而实际行为尚未产生结果之前,我们就忐忑不安,我们用紧张或焦虑来描述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与预期的一致,我们就心情愉快,我们用成功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愉快的心情;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超出预期,我们就格外地心情愉快,我们用激动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格外愉快的心情;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我们就心情沮丧,我们用失败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沮丧的心情;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我们就格外心情沮丧,我们用痛苦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格外沮丧的心情。
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紧张、焦虑、愉快、成功、激动、沮丧、失败、痛苦所组成的。
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地出现愉快、成功、激动,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少地出现紧张、焦虑、沮丧、失败、痛苦,我们开始重视学习和掌握“知识”。我们从书本上学习文字记载的知识,我们在交谈中学习口口相传的知识,我们还通过模仿学习一些难以言传的知识。
什么是知识?如果追根溯源,如果揭开知识的语言符号化的表象,就不难看出,知识就是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所发现的当一些实际现象出现以后,同时或者紧接着会出现另一些实际现象的反复性或规律性,知识就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的反复性或规律性。知识一定是现象之间相互参照、相互比较的结果,它可以是一些现象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复性或规律性,也可以是一些现象与另一些现象相比较的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复性或规律性。如果没有事物的变化,知识就不存在;如果没有在事物之间所进行的参照和比较,知识也不存在。
例如,人们不止一次观察到直接喝水塘里的水容易拉肚子,而将水用火烧至沸腾以后再喝则很少出现拉肚子,于是人们就发现了喝开水更卫生的知识;再如,人们观察到一块土地连续耕作的产量总是少于隔一年耕作一次的产量,于是人们就发现了休耕和轮耕的知识;再如,人们观察到用一些特定的符号来代表已经发现的知识时,记忆知识就变得更容易了,于是人们就发现了表达知识的知识……人类就是这样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一些实际现象出现以后同时或者紧接着会出现另一些实际现象的反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可以不夸张地说,整个人类进化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掌握知识以避免行为盲目性和提高行为效率的过程。在尚未产生语言文字的人类社会早期,知识大都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难以言传、难以传播的形象化知识(参阅本书第二章关于形象思维的描述)。到了语言文字足够多的时期,知识大都是易于表达、易于传播的概念化知识(参阅本书第三章关于概念性思维的描述)。
能通过观察来发现知识是人类的聪明之处,人类另一个更加聪明之处是会通过学习来加速传播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这种知识共享大大加快了人类进化速度。
在早期,许多知识的学习和传播可能是通过神话或“宗教禁忌”的形式完成的。那时的神话或宗教促进了人们的集体行动,人们的集体行动反过来也加速了通过神话或宗教来传播知识的进程。例如,在早年的中东地区,猪总是旋毛虫的携带和传播体,人们没有现在的科学分析知识,但人们用教义的禁忌来阻止人类食用猪肉。再如,在早年的欧洲地区,人们模模糊糊地观察到了一些自然变化和人类行为的知识,但那时尚没有足够多的精确概念来描述这些知识,于是,人们用神的名义,用无须较多涉及科学因果性的教义来汇总已经发现的知识。《圣经》其实也是当时的百科知识全书,教堂其实也是当时传播知识的中心,教士其实也是当时传播知识的使者。
到后来,随着知识总量的不断积累,也随着描述知识的语言符号越来越丰富,被人们称作科学精英的少数知识原创者开始用“科学分析方法”和精确性概念,将众多碎片化知识分门别类,加以系统化和规范化,形成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机械维修技术、电工技术等专门知识学科,并且建立了用以传授各类知识的专门场所—学校,从此,人类学习和传播知识就更加快捷、便利了!
当然,我们毋庸讳言,直到现在,许多自然变化和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仍然无法用精确概念来令人信服地加以解释,我们仍然有大量知识盲区。要想完全摆脱迷茫,我们仍然需要上帝或神明的指引。例如,我们人类的终极幸福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安详和毫无恐惧地面对人人都逃脱不了的死亡?这些难道不是我们人类所面对的最大困惑?到目前为止,无数涉及到这个领域的专门知识都难以令多数人信服,信仰宗教仍是多数人的最佳选择。拒绝上帝或神明的指引就常常导致许多人在精神痛苦中胡作非为,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人所掌握知识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靠记忆力获得的。我们将这种以记忆为突出特征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叫学习。显然, 长期以来,少数精英创造知识、多数大众学习知识,以及先人创造知识、后人学习知识,是发现和传播知识的主要方式。牛顿发现了物体运动的知识,伽利略发现了天体运动的知识,达尔文发现了生物进化的知识,亚当·斯密发现了经济学的知识,聪明一些的农夫发现了播种和灌溉的知识,优秀的工匠发现了打造铁器的知识,等等。多数人就是从文字记载中、口口相传中和模仿中学习这些已经被发现的知识。当然,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人们也在不断研习学习的方法,那种记忆知识的方法。
果然,通过学习知识,人们的行为就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准确地产生了人们想要的结果。人们之所以崇尚学习,正是因为通过学习而掌握的知识能让人们提前预知许多行为的结果,这样,就便于在行为之前就选择做哪些行为和不做哪些行为以及怎样行为,盲目试错就大大减少了,行为成功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崇拜:“知识就是力量”。为了激励自己更多地获取知识,人们百读不厌的名言典故是“头悬梁锥刺股”、“书到用时方恨少”,等等。
时光荏苒,转瞬间到了21世纪。我们突然发现,知识总量几乎在以爆炸般的速度增长,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知识的海洋中,我们无论多么努力,所学习的知识也只是冰山一角。并且更令人惶恐的是,知识不再天然就是力量,知识导致错误的情形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例如,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几十年来,作为学习知识的最优秀典型,数千名高考状元几乎没有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军人物的案例,他们学习的知识并没有引导他们在运用知识的领域继续领先。不夸张地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种程度,靠学习来的知识的引导所导致的错误行为甚至一点也不比没有知识时少。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该学习什么知识,特别是该如何运用所学习的海量知识也成了一种知识,而这种知识恰恰是人们最缺乏的。
当人们意识到该学习什么知识、该如何运用所学习的海量知识也成了知识时,其实就是已经意识到我们需要一种涵义更深、目的更明确的新知识观。人们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前掌握规律以使实际行为结果更多地出现与预期相一致的情形。为此,我们不能停留在知识的符号化表象里,而要追根溯源,找出知识的本质涵义,即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所发现的当一些实际现象出现以后,同时或者紧接着会出现另一些实际现象的反复性或规律性。
这种新知识观不同于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知识观。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满足了被验证过、被认为正确、被人们相信这三个条件的陈述。柏拉图的知识观是知识稀缺时代的知识观,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知识的假设前提,把知识创造者在特殊环境中的验证和众人在多样化环境中的再验证隔离开了,把发现知识的前提条件与应用知识的现实条件隔离开了,把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隔离开了。这样的知识定义很容易让知识成为游离于现实之上的教条,很容易让知识的学习者成为记忆的机器。
笔者非常高兴地看到,现实已经教会越来越多的人扬弃旧的知识观和接受新的知识观。例如,一些极具竞争力的大企业甚至都前所未有地设置了知识执行官的职位,官居此位的人就是专门以指导员工如何结合工作环境选择学习哪些知识以及如何结合工作环境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为职责。而在过去,即使对那些重视员工学习的企业而言,专门引导企业员工选择学习哪些知识以及如何学习这些知识的导师也无一例外地来自企业外部。
渐渐地,人们不再把“知识就是力量”当作制胜秘诀,人们崇尚的新格言是“思维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