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国(74)|三江归一天一角
图文丨管苏清
第一次与妻到宁波的夜晚,那是三十多年前,惊叹市中心的三江口,地摊夜市多红火啊,看呆了来自海岛的我俩。妻说:"这辈子能在这生活,多好!"
宁波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又有海港城市的繁华。三江口通商,始于唐宋,兴盛晚清,那时桅樯林立,千帆待发。鸦片战争结束,宁波被列入“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4年1月1日,正式开埠。清政府圈定的宁波对外开放的通商地点,就在三江口北岸,英、法等国在江北设领事馆、建租界。三江口北岸的这片“外国人居留地”,也就是宁波现在的老外滩。其开埠的时间,比上海外滩还要早20年。
无论古今,三江口是宁波的地标。游走此间,可见姚江、奉化江和甬江成"丫"状奔流不息,这块核心区中有座年代久远而精美的天主教堂,极为吸引人眼球,过去曾是舟嵊部队的宁波招待所,我与妻多次入住过。教堂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造型具有典型罗马哥特式风格,现已成国家级优秀近代建筑物。我俩那时守岛同在岱山,家在石马岙,夜幕降临,黑灯瞎火,无处可逛,甚是无奈。营区外稻田一片一片的,只有早晨才有个卖菜的小集市,太阳出来后很快就会散了。命中注定,那晓得过了几年,我们在宁波安了家,就在三江口区域的解放军第113医院,出门就见热闹。
当了宁波人,习惯查阅城市资料。宁波7000多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诞生了河姆渡文化。唐朝“海外杂国、贾船交至”,宁波与扬州、广州一起列为中国对外开埠的三大港口;宋代,又与广州、泉州并列为我国三大主要贸易港。如今在宁波生活,眼见城市一天一个样,变得越来越漂亮,但对天一阁始终情有独钟。天一阁位于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 。历经450多年的风霜雨雪,天一阁现存各类古籍近30万卷,珍椠善本8万余卷,大都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分别有271种和370种。科举录分进士、会试和乡试三种,藏量占该类文献存世量的八成以上。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阁之宝。
余秋雨先生曾写下《风雨天一阁》,深读受益匪浅,不过认为文中硬伤不少,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阁主范钦是位高官,退隐时为明朝兵部右侍郎,相当于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你懂的,这不是平常人能达到的,可谓凤毛麟角,余先生却说范钦将搜集图书当作人生的第一要务,做官成了“业余”。范钦和普通士大夫毫无二致,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治国平天下是毕生追求。其活了八十岁,在古时候绝对是高寿之人(1506年-1585年),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在明代官场打拚,终成"高干"。返归故里后,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间,在宁波月湖西岸居宅东侧建造了“天一阁”。
范钦性喜藏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献。与其他偏重於版本的藏书家不同的是,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故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颇有些“厚今薄古”之意。如《军令》、《营规》、《大阅览》、《国子监监规》等官书,属当时的"内部资料",一般藏书家即便有意收藏,也决非轻易可觅得。范钦平生还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天一阁,现在俗称藏书楼。其实建造之初,像如今的会所,主要功能为交游宴饮、诗酒唱和。明代中晚期,"游道广泛"是一个人声望地位的标志,令人羡慕的雅事,哪怕高官显宦也视交游为要事,所以优雅的聚会场所不能缺。当时宁波有头有脸的人,都有精舍、山庄、园林。先生回归故里后,家中不具备这样的亭台楼阁,所以无论如何先要掏腰包,建一座庭院。天一阁落成之际,先生喜笑颜开,盛邀宁波文坛盟主等士人光临。有函为证:"节届清和,神当游衍,爰傍西湖之渚,乃开白海之尊,画栋朱帘,虽远愧于滕阁;瑶台仙峤,或可希于鉴湖。敢修芜楮,敬展私忱,将期奉竹林之清娱,亦以追兰亭之高会……"
今天来看天一阁,其藏书的功能远远小于宴客、休闲的功能。某年元宵节,范钦在天一阁大宴宾客,写下《上元诸彦集天一阁即事》诗:"阗城花月拥笙歌,仙客何当结轸过。吟倚鳌峰夸白雪,笑看星驾度银河。苑风应即舒梅柳,径雾含香散绮罗。接席呼堪卢一醉,何来心赏屡蹉跎。" 藏书楼只占园子很小部分,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前后开窗,阁前有池塘,除了可以点缀风景外,亦是重要的防火措施之一。后来,先生搜集碑刻,喜得一石刻,为元揭傒斯书,有“天一池”三字,遂以“天一阁”名其楼。
当然作为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相当科学。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向天下征书时, 天一阁献出珍本共638部,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473部,在全国藏书家中贡献最多。乾隆皇帝多次表扬、奖励范钦后人,授意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均仿天一阁式样营造,自此天一阁名扬天下。
私人藏书历来有示与不示两种态度,深藏之风盛行。世人常以天一阁说事,认为范钦一开始就立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族训。经查这是误解,晚年先生不惜钱财,从藏书中精选细刻,印珍稀古籍20种,"范氏奇书"广为传布,先生留下的家训是"书不可分"。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自此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范钦死前留下了一套严格的规矩,防止藏书出纰漏。范氏十三代后人管理更严,终于换来了一座惠及今世的藏书楼。
无心中的有心成就了范钦,当藏书成为美好的精神承载,从而上升为人类前行的文化,历史注定要凸显"范钦"二字,其他很多的高官达人似云烟而过,根本在于不识"文化"。如今到宁波,夜幕降临的三江口,有如上海外滩热,灯火璀璨,妩媚迷人……若是乘船夜游三江,另有一番风味。但我心里还是击节感叹:"天一阁,给宁波真长脸!"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管苏清
图片来源:网 络
期刊总数:740期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