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带: “弓弦箭”的空间轮廓已现
摘要
从竞争力的角度,洞悉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主体的城市群发展的发展态势,不仅精准而且前瞻。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形成了南强北弱的 “弓弦箭”空间带状格局。城市群排名北方大降、南方稳升、中部崛起。除珠三角城市群外,多数城市群单中心结构明显。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群具有多中心、差距小、增长快,反之则相反。未来应当推动各城市群均形成多中心格局,促使多中心城市群越来越多,并以此带动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发展。
迈入城市中国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城市群已经是中国空间结构的主体,掌握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现状与趋势,对于“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对于确保“十四个五年及二〇三五年的高质量发展和基本现代化目标实现十分重要。城市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占领、争夺、控制资源和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表现上看,不管城市或者城市群的规模大小、功能是什么、要素构成怎样,可以通过它们创造的财富即经济密度和经济增长状况来进行衡量。利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8》的全国城市竞争力指数数据,进行多维统计分析比较,可以前瞻而精准地洞悉全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当前格局与未来演化趋势。
一
格局:城市群已成南强北弱的“弓弦箭”态势
从总体格局看,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主要分布东部沿海、长江带和京广线上的城市群及中心城市(见图1),城市群成为主导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形成东部沿海、长江带和京广线的弓弦箭互动格局,但整体呈现,南强北弱的非对称态势。
具体来看,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5的城市群分别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见图2)。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竞争力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总体均值为0.53;珠三角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竞争力大致相当,总体均值分别为0.44和0.40;而长株潭城市群、京津冀城市和武汉城市群则更为接近,总体经济竞争力均值分别为0.36、0.35、0.35,特别是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竞争力在全国城市群中仅排第5名。从综合经济竞争力水平较低的城市群角度来看,合肥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和太原城市群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水平较低,综合经济竞争力水平仅为0.267、0.25、0.223、0.222。而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合肥城市群则处于中间地位。
二
变化:城市群呈现北大降、南稳升、中崛起
从城市群排名变化角度来看,相对于5年前而言,14个城市群总体经济竞争力排名上升的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合肥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城市群经济竞争力排名降低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太原城市群。总体上表现为:北方大降、南方稳升、中部崛起的喜忧参半局面。
首先,辽中南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大幅降低。相比于5年前而言,辽中南城市群内所有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均在降低,平均降低了78名,甚至城市群中心城市大连和沈阳均分别降低了46名和65名。京津冀城市群,除了北京、廊坊和衡水三个城市以外,其它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也均在降低。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太原城市群,虽然总体排名变化不大,总体排名仅降低0.5名,但是内部排名分化特别严重,上升和下降分化明显,中心城市太原相对于5年前上升23名,而吕梁、临汾、长治均下降十几名。
其次,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稳步提升。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稳步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平均上升了9名,珠三角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平均上升了10.6名,虽然城市群内也有个别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有所降低,如珠三角城市群中的肇庆、茂名、阳江、清远等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绍兴、徐州、镇江等城市,但是城市群内上升的城市更多,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其经济竞争力排名降低仅为3名、1名和1名,其它城市均处于上升状态。
最后,中部城市群迅速崛起。从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群角度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合肥城市、武汉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上升最多,分别上升了29名、27名、23名、17名、17名、16名,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均大幅提升,特别是城市群内非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而言,中部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已经崛起(见图4),6个经济竞争力排名上升最多的城市群中,有5个城市群属于中部,虽然总体经济竞争力水平要低于东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但是随着其逐步崛起,中部和东部差异定会缩小,逐步融为一体。
三
差异:城市群强者内部差异收敛,弱的相反
从差异角度来看,总体呈现城市群经济竞争力越强、内部差异越小,城市群经济竞争力弱、内部差异越大的状态格局(见表1)。如经济竞争力较强的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变异系数在0.3到0.4左右,而经济竞争力较弱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合肥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等变异系数均在0.4到0.5左右,总体经济竞争力与变异系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5。
从变化角度来看(见图4、表1),我国大部分城市群处于收敛、上升状态。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其它城市群处于收敛状态,城市群变异系数处于降低状态。具体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合肥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的收敛幅度最大,变异系数分别降低0.164、0.149、0.149和0.1,变异系数从2015年的0.5左右收敛到2020年的0.4左右。而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太原城市群处于分化状态,城市群变异系数处于扩大状态,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变异系数扩大了0.007,太原城市群的变异系数扩大了0.046。但这两个城市群又有所不同,山东半岛城市群本身内部差异较低,变异系数仅为0.294,而太原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变异系数高达0.541。
四
结构:多中心城市群少,单中心城市群多
以城市群首位与次位经济竞争力相比值衡量,既有多中心,也有单中心,但仅有极少数城市群呈现多中心,大多数城市群仍以单中心为主(见表2):
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一超多强”格局,中心城市上海,次中心苏州、南京、无锡、杭州、宁波也均较强且差异不大,在0.7左右,与上海的差距也不大,除此之外的其他城市也均较为接近,也均在0.5左右。
珠三角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呈现显著的三中心格局,其内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第三位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比值均较低,即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深圳、香港、广州,北部湾城市群中的南宁、柳州、北海各城市之间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均比较接近。但北部湾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显著不同,珠三角城市群总体表现为强-强多中心,北部湾城市群表现为弱-弱多中心。
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呈现典型的双中心格局。具体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呈现典型的双中心格局,城市群内青岛、济南两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比值仅为1.1左右,其它城市如潍坊、济宁、淄博也均较为接近,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在0.4左右,此外城市群内其他城市均在0.3左右,总体城市群层级显著。辽中南城市群也呈现双中心竞争力格局,辽宁和沈阳的经济竞争力基本相当,其它城市则较低。成渝城市群也是典型的双中心经济竞争力格局,中心城市成都和重庆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大致相当,城市群内首位城市成都与次位城市重庆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比值为1.2,而与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的比值则在2以外,并且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城市的比值均比较接近,表明其它城市的综合经济均则显著较低且接近,总体仅成都和重庆竞争力较高。
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合肥城市群均呈现单中心格局。具体来看,中原城市群与长株潭城市群较为类似,均为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水平较高,城市群内其它城市群较为接近,城市群内部其它城市不存在显著差异。关中平原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则中心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水平显著,城市群内其它城市差异显著。而京津冀城市群、合肥城市群则为中心城市具有绝对优势,单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格局非常显著。
小结
总体来看,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强的主要为多中心、差距小、增长快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等,而竞争力较弱的城市群主要为单中心、差异大、增长慢的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合肥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等。虽然单中心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较强,但是总体仍然要弱于多中心均衡发展的城市群。当前我国较强的城市群已经处于多中心均衡发展的格局,但仍然较少,未来应当推动各城市群均形成多中心格局,促使多中心城市群越来越多,并以此带动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发展。
(原文载于《北大金融评论》总第六期,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经院)
作者:倪鹏飞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