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乾州蕞娃:耍猴的

【前言】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历史,记录那曾经宝贵的生活经历,这是“老行当”这个栏目的意义和目的所在。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不一定全面和准确,但是有总比没有好,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本身就是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投身到这件事情中来。耍猴的,在我小时候经常会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文化娱乐社会的不断完善,他们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了。想起来,多少还有一些怀念。

(四)耍猴的

这个选题是今日在给学生上课时忽然想到的,本来是要写作猴戏的,觉得更文雅一些,但是发现这个词语用到此处,有些不恰当。因为在民国时期的戏曲舞台上,孙悟空戏也被称为“猴戏”,那是戏剧演员扮作猴子。而我所要说的是猴子参与演出的表演艺术,所以还是用最通俗的名称“耍猴的”。

补充说明的是,我为学生所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文中讲到在宋代时期,勾栏瓦肆中已经有了猴戏。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村镇中经常可以看到的耍猴艺人,想起了那些屁股红红或可爱或丑陋的猴子,那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那时在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心目中,这耍猴的就等同于要饭的。说他们是乞丐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在表演完猴戏之后就会向人们讨要钱财或者食物。在我的印象中,起先他们是要馍的,这也许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后来是灰面(面粉),这大约是因为满足温饱问题后,他们也需要有一些花销。而讨要到干馍要变现很难,而面粉就能容易一些。这就说明他们已经收到了商品经济意识的影响。

再后来,这些人就很少在农村来了。他们去了城镇,因为在城镇他们可以直接讨要到现钱,这就省去了面粉变现过程中受到的很多麻烦。对于现实的农村人而言,自己温饱问题解决了,给这些出门在外的可怜人一两个馒头,一半碗面粉,这不是难事,而要掏出对他们来说还很紧缺的现钱,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城市人口多,围观的人多,加之这些人大多有工作,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所以出手比农村人更为大方,耍猴人的收入也能高一些,于是这些乞丐就流向了城市,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是这个道理。

耍猴的艺人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三两个人,或者相比于那些游走于江湖的杂耍班子规模要小一些。他们来到一个地方之后,会先找到一处宽阔的地方作为表演的场地,安放好自己的家当行李。然后,会有一人牵着猴子沿着村子转一圈,边转边敲锣,锣声一响,人们便纷纷走出家门,尤其是那些小孩子们会紧紧地跟在耍猴艺人的身后,亦步亦趋,直到那既定的表演场地。这表演的也无非就是让猴子转圈、敲锣、敬礼、翻跟头等项目。

现在想想也是极其平常的,不过那时候却极为稀奇,而且是百看不厌。仔细想想,只是因为那时的文化娱乐设施太匮乏,所以兴致就浓了一些。

大多时候,猴子都会配合的。但有时候,猴子也会闹情绪,对主人的命令置之不理,失了面子的主人便会用鞭子打猴子。一般情况下,猴子看到主人提起皮鞭的时候,就会变得乖巧起来,会在皮鞭还未落下的时候就乖乖地配合,这自然是皆大欢喜。偶尔这猴子愚顽不化,任主人皮鞭落在身上,也是置之不理,只是默默地承受着,或者吱吱的叫着,看着这一幕着实让人内心不安。或者还有大胆的猴子会奋起抗争,会抢夺主人的皮鞭,甚至会扑向主人,撕扯主人。这个时候,会有一些不到的人,他们看热闹不害怕事大,会故意起哄,以便看到猴子和主人之间更为激烈的战斗。

所以,对于猴戏,我是既爱又恨。爱是因为可以看到猴子,这对于没有进过动物园的农村孩子而言是难能可贵的,而且那些猴子真的很乖巧(虽然这些猴子的乖巧是被人类驯化的结果,而不是他们本来的性情,但小时候我还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恨的原因是那些耍猴的经常会打猴子。这让我有些于心不忍,觉得这些耍猴的太可恶,又觉得猴子太淘气不听话。

在写文章之前,查阅了一些资料,却才发现,自己的理解有些偏颇。在我国汉代画像石百戏图中里有猴戏形象,可知我国驯猴作戏的历史甚早。

迄明清时,玩猴者多为谋生之计流浪江湖。玩猴艺人多为一副扁担,挑两个箱子;或牵羊,带助手扛一长十字竹竿。在选好场地后,敲锣引人驻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担水、走索;或爬高竿;或开箱戴面具,穿戏衣走场。《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还有一首打油诗,黄毛红臀小胡狲,翻斗爬竿踏车轮。顶盔挥旗羊做马,妆扮美女笑煞人。说的就是当时的猴戏。

《燕京岁时记》是一部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作者是富察敦崇。初刊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被译法文和日文。1961年北京出版社又根据原刻本排印,与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合为一帙出版。

现在耍猴的越来越少,与文化娱乐设施越来越完善有关,也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关系。因为这牵扯到虐待动物的成分在其中。好像还有一本叫做《最后的耍猴人》。这是是知名人文纪实摄影师马宏杰继《西部招妻》后最新的图书作品,全新的视角,更为广域的跟拍,记录了“耍猴”这一民间艺术在当下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以“耍猴”这门才艺为生的一群民间艺人真实的生存处境,图文并茂,真实、深切、生动地记录了一个正在消失的民间中国。我没有看到这本书,但是我还是要向作者致敬,因为这是对于生活的负责,对于历史的负责,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