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方子,有效与无效可能只差一味药——论中医的法与意

法为法则、规范,意为灵活、个性。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法中有意,意中有法。楷书法多于意,草书则意多于法。可以说,楷书是尚法的典范,而狂草则是尚意的极致。由此可见,楷书是以法为主的法与意的结合,草书则是以意为主的法与意的融和。

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医亦重法与意。中医“医者,意也”一语,最早出自《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旧唐书·许胤宗传》也载“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强调行医治病,贵在思考与感悟。

清末民初中西汇通名家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录了二则有意思的医案,罗大伦先生作了风趣的描述,令人启迪心智。当时张锡纯年轻,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尚浅。有一天,邻居患了外感伤寒,因为重视不够,最后演变成了“热入阳明大便燥结证”,“痞、满、燥、实”四大症都有了,凡是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这叫做阳明腑实证,应该用“大承气汤”,以通腑泄热治疗。于是请了医生过来诊治,果然开了“大承气汤”。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是著名的峻下之方,泄下功力强劲,一般服用后很快就会奔向厕所。

但是这位患者已经服用两剂大承气汤了,却毫无动静,令人奇怪,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后来只好把当地名医刘肃亭先生请来。刘肃亭先生看后,只开一味药:威灵仙,三钱,煎汤服用。虽然大家都觉得奇怪,这个威灵仙是一个治疗风湿疏通经络的药,这和大便燥结有什么关系啊?但名医开的药,病家不敢含糊,马上派人买药煎好,吃后片刻,患者即奔向厕所,大便通了!病好了!

问题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张锡纯忍不住向这位老先生请教:“这个威灵仙主要是祛风湿、通经络的,怎么比大承气汤还管用啊?”这位刘先生见张锡纯年轻好学,于是也不保守:“这位患者虽然服用了大承气汤,但是因为脏腑气化阻滞不通,药力并没有发挥作用,还留在肚子里呢,我只是用这个威灵仙来通经络,调气机,来触发大承气汤的药力,药力发挥作用了,大便也就通了,这个威灵仙的作用,就好比是放枪放炮时的那个导火索啊。”张锡纯听了,赞叹不已说:“愚闻如此妙论,顿觉心地开通,大有会悟。”

张锡纯有了这次经历,思想上受到较大的启发。张锡纯当时一边在学中医,一边在准备科举考试,有一个叫霍印科的师兄,两人经常一起复习应考。这天霍印科因为点小事,生了点气,“怒动肝火”,然后又患了外感,七八天以后,腹中胀满,大便燥结,非常难受。请来医生一看,常规思路,这是大承气汤证啊,于是开了大承气汤。怎么就那么巧,这位霍印科,服药后也是纹丝不动,丝毫没有要泻下的意思,反而觉得自己的胁下疼痛难耐。张锡纯突然有所会悟,这难道不是上次刘肃亭先生遇到的情况吗?是否张锡纯也要效仿刘先生,用威灵仙疏通经络呢?如果您那么想,说明还没有领悟中医的真谛。中医的精髓是辨证施治,有什么证用什么药,那次是经络不通,这次可是肝郁气滞引起的胁下胀痛,而且是生气后才患的病,情况不同了啊。所以,他灵机一动,用了疏通肝气的柴胡三钱、生麦芽一两,就两味药,熬水给师兄喝了。结果,药喝下去,半个小时以后,肋下已经不痛了,又过了一个小时,大便通下,肚子也不胀了,“病脱然痊愈矣”。可见,张锡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学会灵活运用中医了。

中医重法则,“有是证用是药”,讲求药证相合,如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后多能便通邪去而痊愈。但亦有如上二则病案者,明明对证,但服后无效,此时应学刘肃亭先生和张锡纯先生,抓住患者病变特点,对症之药,稍加点拔之品,病即霍然而愈,此即“医者,意也”。

本文摘自《经方源流临证探微》。

本文摘自《经方源流临证探微》,作者:赖海标。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