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庞带您看京剧(二)马三立反串京剧《打面缸》
《记忆并未老去——老庞带您看京剧》系列之二
马三立反串京剧《打面缸》
——我眼中的马三立
庞剑
2001年12月中旬的一天早上,8点多,刚刚发完稿正准备去食堂吃早餐,接到了今晚报文字记者董鹏老师的一个电话:“小庞,在报社了吗?到我这来一趟,好事!”立马从去饭厅的路上折回,上楼来到董老师办公室,董老师迎面递给我一个大信封:“这是志良托我转交给你的。”里面是一张2001年12月9日的今晚报,一行俊秀的小字映入眼帘“庞剑好友:通过你的拍照,感觉我不是89岁,我年青了,我漂亮了。马三立”,还在报纸上钤盖了自己的名章。当然,董鹏老师也得到一张报纸,在一篇刊登社会各界为马老送蛋糕的新闻照片下面,马老写道:“留一块儿给董鹏。马三立”,马三立式的幽默无处不在。
马三立为本文作者题词
激动之余拨通了马老儿子马志良老师的电话,一通谢意后志良老师对我说:“老爷子自从听说《今晚报》要主办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就非常高兴,这些天来每天午睡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今晚报》上与晚会有关的报道,这不,9号(从艺80周年晚会第二天)那天,虽然身体很疲劳,但看到了你们刊登晚会盛况的新闻和照片,图文并茂,大为兴奋,忙找家人要笔在报纸上分别给你们写了几句话,等着啊,老爷子跟你说话!这是今晚报的那摄影小庞 …… ”电话里传来了那个全中国无人不熟悉的声音:“小庞,谢谢你对我的抬爱,这些日子你们很辛苦,让你受累了!”我赶忙接过话头:“马老,您可千万别这么说,从我爷爷那一代就听您的相声,后来是我父亲,再到我,现在您的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是由我拍的,我报道的,这对我是莫大的荣幸!”这真是我发自肺腑的声音。
马三立在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上
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倪萍现场采访马老
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节目单(庞剑收藏节目单)
在天津,一个4、5岁的小孩也可当面直呼其名:“马三立!”,这是一个颇为特殊的文化现象。2001年12月8日,一代相声宗师马三立告别了相声舞台,在千万观众的掌声中走远了;2003年2月11日,这位相声老人又告别了他的人生舞台,在千万观众的泪眼中撒手人寰,至今已经16个年头了。今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第24年,期间采访马老多年,我为老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亲身感受了这位相声大师的艺品和人品。这些年总有一种冲动,想写点马老的东西,他是那种让人尊重到骨子里的人,他是我为数不多从内心敬仰得五体投地的艺术大师。
马三立的“表情包”
可能是受我父亲影响,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听马三立的相声,喜欢看厉慧良、张世麟的京剧。以前是在电波里听,后来从事了媒体的工作,有了这方便条件,和马老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马老在相声中的艺术成就不用我说了,相声界的演员没有不服马三立的,这不但因为马三立在相声界辈分最高,更因为他在相声艺术上的造诣。
我是1995年考进的今晚报,经过实习后我的第一篇自己独立见报的稿件就是1995年12月20日刊发马老的新闻,那是马老观看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出《锁麟囊》并即席讲话的图片,记得马老几句话就把剧中的主角薛湘灵和苏三、邓丽君联系在了一起,逗得现场观众笑声不止。
本文作者在《今晚报》第一篇自己独立见报刊发的马三立稿件(1995年12月20日)
我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马老是在1998年前后,一次我和天津电台的一位编辑聊天,听说他们在仓库无意中发现了三段录音《拉洋片》、《天王庙》、《吃元宵》,是马三立、张庆森五十年代中期在天津电台录制的静场钢丝录音,为电台独家珍品。我就给马志明老师打电话,想了解下当时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录的音,志明老师听到这一消息也非常兴奋,说“建国初期老头儿在电台录了很多传统活,但因为在反右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老头儿被定为右派,几乎所有的录音都给销毁了,你说的这几段连我都没听过,能不能帮把这套录音给学来听听。”领命后我直奔电台,打听后才知这是电台资深编辑张庆长老师在一次整理资料中,在堆放杂物的仓库拐角发现一只方盒,顺手抄起细看才知是这么珍贵的“宝贝”,也就是张老师,换不懂的人即使看到也不会理会的。我联系上了张老师,并将志明老师的意思转达了,张庆长老师也非常高兴,说这样,我先请示蔡晓江主任,争取给马老转成录音带,咱们哪天过去一趟。我立即将这一信息转告志明老师,电话里传来:“干嘛还哪天,明儿!”志明老师笑着说,听见了吗?老头儿发话啦!
为了配合我拍新闻片,我问庆长老师能否带一台钢丝录音机过来,因为包括我在内,我相信很多读者都没见过这玩意儿,没想到庆长老师还真的在库房找到了这么一台“古董”,全国也找不出几台了,张老师“夹”着就来了,我还和庆长老师开玩笑:“电台的仓库就是杂货铺,要嘛有嘛,快赶上苏文茂相声里的那百宝箱了!”
《今晚报》刊发本文作者采访马三立回忆“相声大会”的报道
当我们来到位于新开路上的马三立公寓时,志明老师已经站在电梯口等候多时了,把我们迎进马老的房间,发现马老已经站了起来,要和我们握手打招呼,我们赶快迎上去,扶马老坐下。志明老师说,老爷子每天有午睡的习惯,听说你们要来录音,今天下午很早就起床等你们,从昨天就开始养精神儿。记得那次马老的精神特别好,和我们聊了很多,谈到了给马老捧哏的历位老艺人,包括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赵佩茹、王凤山,以及创作《钓鱼》的经过,还现场“砸挂”高英培,开玩笑说“咱说《钓鱼》那会儿,高英培还没干这个了,那时他还没出师了!”引得众人哈哈大笑。马老还回忆了五十年代本市举办相声大会的盛况,真是敬佩马老的记忆力,谁在前,谁在后,谁的底,谁使过什么活,如数家珍。并特别提到了自己终身难忘的曾到中南海,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说相声的往事,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版马三立、赵佩茹、郭荣启合说《扒马褂》的由来。
天津电台编辑张庆长(左1)现场采访马三立和马志明
马老见我手拿一袖珍录音机,说你们是想让我说几句吧,其实我们一直在录着音,这段录音我一直珍藏至今:“54年我和张庆森录的《拉洋片》是在录音室录的,不是在舞台上,不带观众,那时录音是在录音室,对外直播也是在录音室,每天都有。张庆长老师、还有庞剑,整理保留这份录音、这个带子很不容易,54年到现在这么多年了,本来都失传了,再找是很不容易了,他们是很费心的,现在让这带子还保留下来,对我们演员有好处,对观众也有欣赏传统节目的机会,这很好,做了一件好事,感谢电台文艺部各位同志的帮助,感谢张庆长老师、感谢庞剑,感谢各位帮忙,谢谢!”由于这次机缘,之后由天津电台和市泰达音像发行公司联合编辑制作发行了一套《相声泰斗马三立相声全集》,这套全集收录了马三立自1950年至1999年各个时期的相声作品43段,是迄今为止出版马老最全的一套相声集,其中就包括这几段首次公开了的静场独家珍品《拉洋片》、《天王庙》和《吃元宵》,使其成为一段曲坛佳话,马老后来还在这套《相声泰斗马三立相声全集》的一张封面上特意为我签名留念,我也是珍藏至今。
马三立为本文作者签名
为马老拍片还有一次印象颇深的记忆,就是马老反串京剧《打面缸》。那是1990年11月在中国大戏院,当时我还在上学,但已然是摄影发烧友了。这次是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为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而举办的《艺海拾贝》挖掘传统戏的一次系列演出,名家荟萃,精彩纷呈,前几天分别上演的是李荣威先生的《牛皋下书》,张志云、赵春亮先生的《六月雪》;任德川、李荣威先生的《战北原》;王则昭、孙元喜、赵春亮先生的《举鼎观画》等剧目。最后一场是由马三立、王玉罄、赵春亮、尚明珠、马超、王毓宝、莲小君、史文秀等这些国宝级的艺术大家联袂反串京剧《打面缸》。
反串京剧《打面缸》演出节目单(庞剑收藏节目单)
马老后来回忆解放前曲艺演员反串戏曲,说“当时主要是为了招徕观众,跟女艺人一起反串《打面缸》、《一匹布》、《兄妹顶嘴》等这类闹剧,我扮演的大多是丑婆子、傻楞子一类的角色,这与我说相声的长短无关,只不过是我天生的相貌不那么俊,所以适宜扮那类丑角。这种逗乐儿的戏,有些观众爱看,愿意花上一两角钱,买个捧腹大笑。那时的园子生意往往会因一两场反串戏而回升。当时唱戏已经有了'梆子二黄两下锅’的做法,一晚上的戏,可以前面演京戏,后面演梆子;甚至也可以在一出戏里,前半出唱京戏,后半出唱梆子。”
马三立反串京剧《打面缸》,上场前请导演张文轩提词儿
《打面缸》做为一笔不可多得的艺术宝贵遗产,是京剧“丑角玩笑戏”中很有特色的一出,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风格清新、形象生动、语言辛辣、极富趣味,解放前很多曲艺名家如常连安、常宝堃、赵佩茹、吉平三,包括马老,都曾反串表演过。这次由马三立、王玉罄、赵春亮、尚明珠、马超、王毓宝、莲小君、史文秀等诸位先生粉末登场,戏中串戏、谐趣横生,一时间轰动津门。马老在剧中扮演大老爷,丑行应工,官带斜挎出场。记得当年这场演出由于一票难求,现场火爆,还是学生的我就差使出侯宝林那“端片儿汤”的绝技了,终于“混”入后台,这场难得的演出我是在后台边幕旁站着看完的。记得马老都要上场了,赶忙喊过导演张文轩:“上去和(谁谁)搭什么词来着?”张文轩先生说“您放心,我在侧幕给您提词儿!”我当时拍下了这一难得的瞬间,说着马老就在一片喝彩声中登上了舞台,大师就是大师,上场后的马老表演流畅松弛,不露痕迹,还在戏中诙谐幽默的表演里,用“现挂”等方式反串演唱了歌曲,令现场观众无不捧腹。
马三立与本文作者合影
要写马老的东西太多了,感慨万千,但限于篇幅,只得在此收笔。还想起一事,做为摄影记者,每次采访拍摄完马老,在我们要起身告辞时,我都会做同一件事,就是为同行的人拍与马老的合影,每次拍完马老都会用手招呼我过去,要我也和马老拍一张,有一个细节,当我走过去的时候,有两次马老都会在沙发上自己向右移动一下,用手拍拍左边空出来的位置,让我坐在怹的身边,当然我是不敢的,每次我都毕恭毕敬的站在身后或偎依在马老身后,每当想起这些温馨的点滴,都会令我动容,感动不已。
本文作者刊发南开艺术小学慰问马三立的新闻
马三立在市政协礼堂为观众表演单口相声
最后以马老的几个之“最”来结束这篇陋文吧,最大的乐趣:闲时画上几笔;最高兴的事:每天看报纸了解天下;最希望的事:每天能“自由”,护士别限制他溜达;最满足的事:无数观众关心他,爱戴他;最烦的事:烟是不能抽了;最愿干的事:叠一叠演出时的大褂。
这就是我眼中的马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