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未来的诗歌在网络

11月21日,第三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在香港开幕。据报道,除了丰富的活动之外,诗歌节还将循例出版发行到场诗人的多语种诗歌手册,“用文本的形式记录诗人们的作品”。

许多年来,诗歌边缘化一直都是人们常提起的词汇。而在出版领域中,诗歌要远远比小说、散文更受冷落。很多时候,诗歌出版和自费、少量、无人问津等词汇相关联。一位创办人曾表示:“即使是名气较大的诗人,销量一般也只有几千册。比起小说等形式的畅销书销量,差得远了。诗歌出版没有市场买单,一直以来,主要是民间资本推动诗歌出版。”

没有市场,这是诗歌出版永远绕不过去的坎。实际上,不仅仅是诗集没有市场,在这个市场时代,诗人同样是生活艰难的代名词。2009年,著名的圆明园诗人何路病危无钱住院的消息引起网络上对诗歌和诗人的关注,最近,著名诗人梁小斌遇到同样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诗歌的思考。

2012年,诗集的出版曾经一度有重归市场的迹象,特别是不少外国诗人诗集的出版,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叫好。但这一股小小的热潮是否真的是诗集出版市场复兴的前兆,似乎还很难说,诗歌出版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更多的人仍旧抱有悲观的态度。

著名诗人、文化评论家叶匡政说:“其实诗歌并不冷,甚至诗歌出版也不冷,反而近几年来一直都是比较热的,真正冷的是市场化的诗歌出版,而这个冷,已经持续了将近二十年了。”

冷的是市场不是诗

北京晨报:您觉得现在诗歌出版的情况如何?

叶匡政:实际上,诗歌出版并不冷,可能不写诗的不太了解,但是诗歌圈里的人大多都知道,诗歌的出版其实不少,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诗集出版。问题在于,这些诗集的出版形式,大部分是自费出版,还有一部分是出版社和诗人合作出版,这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一种新的形式,即诗人事先掏一部分钱出版诗集,但并非自费出版,诗集还是要上市销售的,销售以后出版社再按照版税付给诗人报酬。此外,还有极少的部分是用出版社的资源出版的。所以说,看似诗集的出版很冷,实际上冷的是市场化的出版,因为大多数出版是自费出版的。

北京晨报:市场上难见诗集,往往会让人觉得阅读诗歌的人群很少,是否如此?

  叶匡政:其实也不然。有了网络之后,其实诗歌的阅读人群在扩大,而不是缩小。网络上有非常多的诗库,各种经典诗歌、近现代诗歌、当代诗歌等,同时还有很多诗歌网站、论坛,也一直比较活跃,不仅有不少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汇集于此,同时也诞生了许多网络诗人。

网络、市场,两个在现代同样重要的领域,对于诗歌来说,却意味着不同的遭遇。许多人对于诗歌和诗人的未来在不断地表达他们的忧心,这个古老的诗歌国度,似乎就要失去诗歌的传统,失去诗意的生活。但叶匡政并不十分担忧,他说:“网络时代的诗歌,会是平民化的,世俗化的。而且,诗歌实际上是最适合网络碎片化阅读的文体。在未来,可能每个人在网络上的表达,都会变得更加诗意化,更加的凝练和优美。”

历史:热与冷并非无因

北京晨报:在上个世纪新时期文学的时代,诗歌一度受到多数读者的极度重视,当时的情况如何?

叶匡政:可以说那是诗歌上的一次热潮时代,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那个时代最典型的表现是有大量的诗歌刊物,许多知名的刊物发行量可以达到十几万册,对于诗歌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此外,诗集的发行也非常好,一本诗集的出版往往会吸引非常多的读者。就阅读来说,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非中文系的班级,可能有一大半人在写诗,就我所知,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

北京晨报:后来为什么会变冷?

叶匡政:随着影像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越来越多,而我们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也只能依靠文字来表达自我。所以说,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人们可以通过摄像机、照相机、网络等等去记录和表达生活中的所思所感,选择多了,写诗读诗的人也就少了。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情况越发严重,在诗集的销售方面,出了海子、舒婷等少数几个诗人,他们的作品因为进入教材的原因而广为人知,因此诗集的销量尚能保持一定的水准,此外大多数诗人的诗集在市场上的销量都非常有限。

销售:问题出在中间商

北京晨报:从大热到大冷,在今天图书市场上很难找到诗集的身影,在您看来,其中是否出了什么问题?

叶匡政:其实重点不在于出版者,也不在于读者。实际上,许多出版社仍旧还是在坚持出版诗集,相对的,读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寥寥无几,这从网络阅读就能看出来。真正的问题出在中间商。一本书从出版社出来,并非直接进入了零售商的手里,大多数时候是要经过中间的批发商,然后再到零售商,这就出现了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业尚没有现在这样的规模时,书籍本来不多,诗集自然也就很容易通过流通渠道与读者见面。但是现在每年出版的书太多了,而批发商往往集中在书市,店面有限,比如说店面上能够摆出两百本书,当然会选最容易形成数量规模的书籍,众所周知,诗集是很难有数量规模的,自然就不入批发商的眼。

北京晨报: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

叶匡政:两头愿意,中间难通,其实早就有这个问题,我在做出版的时候,曾经想过绕过批发商,直接和零售商联系,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比如结算方式等等很难解决,一本一本去做,也很困难。而且在今天,随着民营书店的纷纷倒闭,大的零售商主要是新华书店,但新华书店会选择出版社,就诗集来说,一个有诗集出版传统的出版社,它出版的诗集容易得到新华书店的认可,上架容易,但是一个很少出诗集的出版社,忽然出了几本,就很难进入新华书店销售。

发展:会有下个春天吗

北京晨报:不少人一直呼吁重视诗歌出版,期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有没有这样的可能?

叶匡政:我个人觉得,下一个春天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实际上,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前,诗歌的出版,大部分是给同行看的,也就是给写诗人看的。在那个一个班级大部分人写诗的时代,诗集在市场上自然有一席之地。但是在今天,可能诗歌的爱好者并没有减少,但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阅读发生了变化。阅读者在网上可以读到古今中外大量的诗歌,经典的、现代的、先锋的等等几乎都有,比如说,我们要读某一个人的诗,在网上可能轻易就能找到他的几十首诗,不必非要买一本书去读。而且,一直都有人在做诗歌的电子版,以后网络阅读会更方便。所以,除非是那些专门做诗歌研究的,或者是专门写诗的诗人,他们可能需要更多、更全面的阅读,才会去买诗集。

北京晨报:有没有可能扭转这样的状况呢?

叶匡政:很难。实际上在今天,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整个纸质阅读在衰落,而诗歌,毫无疑问首当其冲。因为它比其他的文体更加适合现在传播的平台,更加适合网络时代的写作和阅读方式。我觉得,在以后,诗集肯定还会出版,并且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出版业的发展,自费出版变得更加容易,而且出版技术在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有许多个性出版的现象,哪怕只印一本也可以出版,所以,诗集的出版会更多,特别是那种小众的、个性化的出版,仍旧会很热。但是在商业出版的环境中,很难再出现诗集出版的热潮,这是社会和技术发展的结果,难以扭转,也没必要扭转。

语言:隐形的社会功能

北京晨报:诗歌尽管在出版市场上长期受到冷遇,但在读者中间,依旧被反复地关注,您认为原因何在?

叶匡政:在一个社会中,不可能没有诗歌,即便它很小众,也不会消失,因为它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就好像哲学,也很小众,但不可或缺。

北京晨报:诗歌承担着什么样的社会功能?

叶匡政:诗歌的功能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因为它是隐形的。我们知道,诗歌主要是对语言的探索,对新的感受的探索,那些以前没有过的表达方式,那些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新的感受,正是诗歌所关注的领域。诗歌所承担的功能,正是提升整个社会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北京晨报:为什么说它是隐形的呢?

叶匡政:诗歌是小众的,但是它影响着许多创作大众体裁的写作者,比如写歌词的,基本上都是受过诗歌熏陶的。再如写小说的,现在知名的作家,如莫言、林白、苏童等等,很多曾经都写过诗歌。再如创作文案的,受过诗歌熏陶的人,他们的文案,往往会比没有受过的表现出来完全不同的意境。所以说,诗歌的受众面并不广,但它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语言表达的水准。

未来:人人诗意地写作

北京晨报:那么您认为未来的诗歌会变成什么样?

叶匡政:在市场化的出版领域,诗歌很难再一次出现高潮。但是并不意味着诗歌的发展会低落。实际上,传播方式和传播工具的变化绝不会让诗歌的创作产生非常大的变化。人们不论是在刀耕火种的时代,还是在竹简木牍的时代,抑或是在纸香墨飞的时代,乃至于在现代的网络时代,对于诗歌的情感、爱好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网络时代,诗歌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北京晨报:为什么这么说?

叶匡政:诗歌是一种特别适合网络时代那种碎片化写作和阅读的文体。当然,在今天,人们对于网络传播的认识还处在初期,关注信息的传播更多。但在未来,当信息的传播更加畅通的时候,每个人可能都会更加注重那种精炼的、诗意的写作和表达,在短短的篇幅内,更加优美地表达出来更多的思想。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发个图片,写几句很好的话,这也可以看做一种简单的诗。此外,传统社会中普遍受教育程度很低,从事诗歌写作的就更少了,现在教育普及,任何人多少都能背几首诗,相对来说,喜欢的人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就我个人感受,以前参加诗人的活动,往往总是那么十几个熟人,但是现在,诗歌的活动一去就是几百个,都是年轻人,要在茫茫人海中仔细寻找才能看见一两个熟面孔,这足以说明,未来的诗歌会更繁荣,写诗的人会更多,诗歌也会越来越平民化。

诗人:并非一个职业

北京晨报:近年来,关于诗人生活困窘的新闻时有报道,诗人的生活状况也一直被许多人关注,事实如何?

叶匡政:这个时代,诗人肯定不能靠写作生活,没有第二职业,百分之九十九的诗人要饿死。实际上,大部分诗人都有第二职业,或者是教师,或者是商人,或者是其他。即便是坚守诗歌的,也会阶段性的工作,赚到钱以后再专心写作。所以,总体来说,大部分诗人的生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窘迫,当然,也有一些纯粹的诗人,确实很艰难。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未来的诗歌创作者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叶匡政:在欧美,确实有一些文学基金会在资助诗人,也有各种奖项鼓励写作者,甚至不少大学也会给诗人留一部分职位,这些条件使得诗人、至少是一部分写得比较好的诗人可以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在国内目前还很少有这样的条件和基础,确实也应该有这方面的努力和改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这个古老的诗歌国度,诗人从来也不是一个职业。实际上在今天,网络上诸多的诗歌网站、论坛中,也产生了许多网络诗人,他们当然全都是网民,也自然有各自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在未来,这些网络诗人,他们从互相阅读,到阅读更多的经典,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必然会出现很多非常好的诗人,这是值得期待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eaa8710101atm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