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古代有本书,皇子公主都用它启蒙
有娃之后,和别的家长聊天时,就经常被问:你既然是搞国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加上一个《弟子规》,肯定给娃背得滚瓜烂熟了吧?
还真不是。在我看来,这几本书,也无非和其他绘本、幼儿诗词一样,是五花八门的儿童读物的几种而已。当然可以给娃看,但绝没有各“国学”机构说的那么邪乎,不给娃看这几本书,就学不到传统文化精髓等等。
而且这几本书,在我家是有先后顺序的。根据对今天孩子实用价值的高低,《千字文》最高,其次是《三字经》,再次是《百家姓》,《弟子规》么,嘿嘿,就那么回事。
要知道怎么玩,就得知道这几本书是干什么用的。古代的孩子,为什么选这几本书启蒙?
说来话长,今天先把《千字文》这一本书讲明白。
《千字文》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叫人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墨宝里选了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叫一个大臣周兴嗣整理出一篇文章来。
据说周兴嗣接到这道圣旨之后,愁得不得了。你想,都是剪下来的碎字,鸡零狗碎的不挨着,怎么串起来呢?
但他还真有才,花了一晚上时间,居然把这1000个字凑出了一篇文章。
梁武帝看了很高兴,就传旨用它来给皇子公主们启蒙,连认字带练书法。
但是周兴嗣劳累过度,头发一夜之间就白了。
这当然是个传说,但《千字文》的确编得非常好。它全部是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华丽,流传了一千五百多年。
但是,古代的娃,为什么从小都要读这本书呢?
隋代高僧智永《千字文》墨迹,据说他一生写了800多份,分送给很多人收藏
一
在古代老百姓(尤其是宋代之后)的日常生活中,《千字文》最大的作用,是编号。
比如我们经常听说“天字第一号”,表示头一名。这就是按《千字文》编号的习惯留下了的一句俗语。
《千字文》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比如一个库房有几百个柜子,每个柜子里都装着几十袋文件。就可以编成天字柜,地字柜,玄字柜,黄字柜、宇字柜……“天字柜”里的文件袋,就可以编成“天字第一号、第二号、第三号……”
当然,接下来的文件袋,就可以编成“地字第一二三……号”“玄字第一二三号……”“黄字第一二三号……”
元代武将的“天字十二号夜巡牌”
“天”就等于1,“地”就等于2,……一直到最后一句“焉哉乎也”,焉=997,哉=998,乎=999,也=1000。
为什么不直接说1、2、3、4直到1000呢?这也有它的道理。因为数字非常枯燥。
那时候纯凭记忆。用句计算机的说法,在人脑里,一个汉字比一个数字占的存储空间少。比如456号,是“鼓瑟吹笙”的“笙”字。913号,是“布射辽丸”的“布”字。一个仓库管理员,与其记“第九百一十三号柜”,不如记“布字柜”,汉字又形象又简短。交流时还不容易出错。
换句话说,你知道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千字文》就相当于1000进制,每个数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
所以在当时,无论高官显贵,还是小贩小兵,对《千字文》都十分熟悉,因为这是他们常用的工具,考试的考棚、档案的编码、粮柜的顺序、房间的编号、士兵的归队……
甚至阎王爷都用《千字文》编生死簿,《西游记》说孙悟空被勾魂到地府,要生死簿来看。发现他的名字编在“槐字第1350号”。这个“槐”字,就是“路侠槐卿”的槐,意思就是说:孙悟空的名字,排在阎王爷第495号簿的第1350个人(猴)。
世德堂本《西游记》,通行版本误写成“魂”,是错误的
上面这张图,就是敦煌出土的唐代小朋友的家庭作业,默写《千字文》的作业本,越写错别字越多,最后默不出,干脆散伙了,像不像你家默写课文的娃?
为什么不用《三字经》编号呢?《三字经》有重复的字啊!《百家姓》也不好,因为犯着别人的名字,而且姓氏里,单姓复姓同样有重复的字。
二
但是,这只是民国之前人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各种技术发达了,这个习惯就慢慢消失了。
《千字文》失去了编码的作用后,它就只是一个“高频字表”了,当然,是编排得非常典雅华丽的高频字表。
问题是,儿童对高频字的识读,现在已经有了太多的方法,《千字文》就成了一个普通读物,它当然可以作为众多启蒙读物的一种,但是并不是不可或缺的,非背不可的。它的作用,已经远远比古代打了大大的折扣。
《千字文》确实提供了很多文化常识,比如古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历史观、伦理道德、生活习惯……但是,这些常识,是古代娃(尤其是古代贵族娃)必须知道的,但并不是今天娃必须知道的。
比如里面说“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明显带着男女不平等的观念,他们的日常生活默认就是使奴唤婢的。它说的“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也明显说的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生活。和今天的娃实在没什么关系。
从《千字文》里,我们知道古人是这么认识世界的,就可以了。
但是,我还是愿意教娃《千字文》,因为它编得实在太巧妙了!
鸡娃的家长都知道,市面上有一些分级读物。一本书限定多少生字,然后就严格地用这些生字,去编一个故事,给孩子读。
其实《千字文》就是这么一个东西,首先,它教娃认识了1000个常用汉字。
然后,它严格用这1000个常用字写文章,然后居然把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历史、地理、政治、文化、常用掌故、生活习惯……全都编排了进去。相当于一部小百科。
它是四字一句,绝大部分严格对仗,文学性非常强。比如“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就是非常美的句子。这对娃掌握汉语的节奏感非常有好处。
千字文=高频字表+传统文化小百科全书+诗词入门。
换句话说,把《千字文》读通了之后,孩子的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就建立起来了。你不想在娃的传统文化素养上花时间,那这本书没必要学。如果想,那么,再没有比这本小书再经济省时省力的读物了。
三
这就要说到,这本书怎么用。
有些家长很懵,大家都说《千字文》好,就盯着娃死记硬背,费死了劲不说,而且把这本上好的蒙书糟蹋了。
那么怎么玩呢?分三步。
第一步,当然还是找一些音频,或者亲自带娃读。熟悉它的基本文本,我家就是这么听的。
第二步,选一个比较好的注释本,或者找一个比较好的老师,带着串讲,这步非常重要。不在《千字文》上投入精力则无所谓,只要投入了精力,就不能不讲。
《千字文》很有意思的,我都想开一门课专门讲这本小书。
注意!这是我们和古代儿童学《千字文》最最不一样的地方。因为绝大部分古代小孩记住了能编号就OK了。
如果不打算走到这一步,那就没有必要在《千字文》上花费精力了。因为在现代社会,实在是背了也大概率用不着。
而且,也实在没有必要去背。给出上句,能知道下句就足够了。因为它本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的,我们现代人,也不怎么care它的顺序。这玩意儿考试又不考,纯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所以,我也不主张太小的娃学它。6-10岁再接触,足够足够了。
《千字文》的基本顺序是自然、物产、历史、伦理道德、地理、政治、历史、地理、情操、家庭生活。
比如“吊民伐罪,周发殷汤”,说的是武王伐纣和商汤伐桀的事。“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说的是战国四位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九州禹迹,百郡秦并”说的是大禹治理九州,秦始皇统一全国。总之,最常见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它基本上都涉及了。
不过,因为得照顾押韵,所以板块有重复,也没那么有逻辑性。最后十几句大概实在编排不上了,就稀里糊涂地凑巴凑巴,往那一扔。
所以也不要迷信,它也有编不上来的时候,总的来说,越靠前的,编得越好,知识点价值越高、越常用。越靠后,学不学也就那么回事了。
第三步,可能少有人想得到,它是娃书法入门的最好的工具。
因为这本蒙书太有名了,所以历史上,许多书法家都喜欢写。这里推荐两种:隋代高僧智永的《千字文》(用楷书、草书两种字体写成),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是不是赵孟頫有争议,但字还行)。
我和媳妇各自临的智永《千字文》,猜猜哪边是我的,哪边是媳妇的?
我小时候,就天天拿着《六体千字文》看新鲜。你会发现楷、行、草、隶、小篆、大篆齐刷刷地展现在面前,对熟悉书法的字体非常有好处。
如果娃对书法感兴趣,我强烈推荐常备一本智永大师的《千字文》(影印墨迹本)。这本字帖学会了,上可通二王,下可通唐楷,等于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
我家娃,认识了汉字字卡上的印刷体,我们就经常拿智永千字文给她认。那些古今字形一样的字,她基本都能认出来。
《千字文》的玩法,基本就是这样。
我家对待古代蒙书“三百千”的态度基本如此:
我们的娃是现代娃,当然应该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但是,不要迷信三百千,要科学地学习它,三百千不是圣经。尤其是:要讲效率,要有取舍,不要做无用功。
动动手指,即可添加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