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感谢贫穷与斯德哥尔摩情结【征文】
感谢贫穷与斯德哥尔摩情结
刘世申||北京
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斯德哥尔摩效应、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人质情结,是指被害者或受害受虐者对施害施虐者产生感谢、感恩、爱恋、留恋等情感的一种情结。这个情结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和依赖,甚至协助加害人。
斯德哥尔摩情结的被发现,是源于上世纪70年代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人质事件。由此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广为人知,研究者发现人类和动物都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基因”,并得出“人也可以被驯化”的结论。
从许多现象也可以看出,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症候,如辛亥革命时期遗老遗少对辫子的留恋,对秦始皇和成吉思汗等的崇拜,对水泊梁山土匪大王的津津乐道等,汉语成语里的为虎作伥描述的也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情结高度的类似。
有人认为,斯德哥尔摩情结应分为两个阶段去分析,即受害过程中和受害以后,两个阶段受害者有着不同的感受和心理效应,其中会涉及如下多种心理反应效应。
1、过度理由效应。当出现外在或者更明显、直接的动机时,会取代原本真正更根本的动机。
2、近因效应。人们识记过程中对末尾部分的记忆优于中间部分。
3、吊桥效应。处在惊险、刺激和危机场景里更容易赢得异性和他人的青睐和关注。
4、视网膜效应。当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就会更注意到别人是否一样具备这种特征,会对自己关注的特征进行非理性的夸大。
5、救世主情结。认为自己是惟一可以改变对方的人。会将对方塑造成自认为理想的样子,并以改变对方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6、选择性失忆。遗忘一些自己不愿意记得的事情或者逃避的事情与人或物。
7、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8、吞钩现象。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的挣扎,越挣扎越难以挣脱,深陷以往的过失并很难摆脱。
施害过程中,受害者痛苦不堪。受害后,受害者会从施害者的角度和受害者自身寻找合理的理由,以医治心理或心灵创伤。由于视网膜效应,会更容易发现加害者的优点或寻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从而产生错误认知。此后便因过度理由效应或其他效应的综合作用产生故意使自己相信因为施害者的优点或对自身激发的激励因素而对加害因素产生好感等情结。
贫穷也是施害因素
贫穷是生存或生活资源的极度缺乏,陷入无力改变、难以逃离、囧困愁苦的状态。
贫穷是一种状态,一种环境。大致有三种因素导致贫穷。
一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生存、生活资源的极度缺乏,如荒山野岭、沙漠戈壁。
二是人文环境的恶劣,如社会制度的因素,不提供改变的路径,辛劳者不得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三是自身不产生内在激励因素,意志薄弱,破罐破摔,甘于贫困。
贫穷也是施害因素主要是指上述的第二种,即恶劣的人文环境让人受害,无力改变、难以逃离、囧困愁苦。贫穷对于个体来说,虽不是具体的施害和加害者,但却是无形和无处不在的加害和施害。
人文环境的恶劣,主要是制度的恶劣,即制度就是施害者和加害者。国外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国内如文革时代,由于身份的束缚,再有能力也不能参军、上大学,从事某些职业或工作;农民被束缚在土地和所有制牢篱中,不得自耕其田、自食其力。
人文环境与改变命运的能力和意愿
如何打破贫穷的状态,有四种可能:
1、有能力、有意志,但再努力也改变不了,此为制度和人文环境的壁垒,是为罪恶即不公平、不正义。
2、有能力、有意志,通过努力而改变命运,此为好的制度和人文环境即文明,或为不好的制度但给予某些改变命运的路径和机会,即为成功的佼佼者或为幸运者。
3、无能力、无意志,而改变成功,此为文明、福利和救助。
4、无能力、无意愿,改变不了,此为自然状态,或扶不起来的猪大肠,不可救药。
至于无能力的人,如有意愿,可通过学习、习得,拼搏、努力,获得能力而改变,可归类于第二种可能。
至于有能力、无意愿改变的人,是其自甘清贫的价值取向问题,如第欧根尼、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其毕竟还有箪食,也不囧困愁苦,属于世外高人和贤哲,不属于贫穷的状态。
贫穷愁苦与快乐满足
古典文学里有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说的是极大的快乐与满足源于极度的渴望和难得的程度。一旦失去了心理张力,幸福感与满足感就会极大的下降。
朱元璋落难时曾得到老婆婆救助的一碗菠菜豆腐汤,仿佛天下至味,后来当皇帝时再尝,恨不得杀了厨师。此为珍珠翡翠白玉汤的传说。
王心仪的成功可以说金榜题名,获得的喜悦可以想象。诉诸笔端感谢贫穷的心情可以理解。喜悦时眼中的一切都可以美化,即使是贫穷也会感觉到分外的美好。尽管明知贫穷狭窄了视野,刺伤了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她仍想说,感谢贫穷。此时的她,对于贫穷带来的痛苦、挣扎与迷茫体验以及对父辈的苦痛和至亲的伤害选择了忽视。金榜题名,当然会更加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
贫穷与成功的相关性
贫穷情况下更难成功,因而也更加值得自豪,而回味和回顾时,也会对经历的苦难自觉或不自觉的添加美好的色彩。但贫穷绝非成功的条件,也没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反却有着很强的负相关性。贫穷只会是成功的极大阻碍,是拦路之猛虎。
贫穷意味着苦难,但又不同于困难。不论贫穷与富有,在成功之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困难与贫穷在程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别,甚至是质的差别。贫穷是一无所有的状态,困难是即使具备必要的条件也无法解决问题的状态。
由贫穷到成功不具有必然性。突破贫穷的状态,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取得常人眼里的成功,概率极小,更多的是失败、代价和愁苦。
贫穷意味着不具有资源和条件,因而要战胜贫穷与苦难,获得改变命运的成功,需要极强的毅力、非凡的意志、辛勤的付出和高度的智慧。成功时,即使要表示感谢,也要感谢的是自己在贫穷状态下战胜困难、苦难的毅力、意志、智慧和勤劳的美德,也就是说,真正值得感谢的是自己那种热爱生活、勇于奋斗的态度和信念,而非贫穷本身。
综上所述,北大新生王心仪发文感谢贫穷,是其在贫穷环境拼搏成功、改变命运后的感慨、感叹和感怀的情结。在网上获得了众多的同情、赞许和钦佩,表明有着一定的心理认同和共鸣。
王心仪们是贫穷的受害者,源于其父母或长辈是人文环境或社会制度的受害者,其父母辛苦劳作却不能解决温饱和安居乐业,无钱治病,勉强共子女就读,牺牲自身一代人的幸福以换取下一代改变命运的机会。
王心仪们不甘贫穷,努力拼搏、顽强进取,获得当兵、上大学、招工等制度提供的路径,最终获得命运的改变,属于有能力、有意愿、有意志打破贫穷状态的第二种可能。但王心仪们眼中的贫穷与其父母辈的贫穷已经不是一个概念。
了解和认知斯德哥尔摩情结,可以让我们理解“感谢贫穷现象和心理”,进一步认识到贫穷是无形的施害者,是苦难和不幸的根源,明白对贫穷的感谢、赞美、美化、讴歌、留恋和感恩的不理性。
一个家庭如此,一个社会同样如此。
只有从人文环境和制度变革着手,消灭产生贫穷的根源,才能建设文明、富强和美好的社会。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刘世申,在北京的安徽人,想写却写不好的文字业余爱好者,从事项目策划、投融资及咨询职业。昵称:清风明月,微信号:lss369119538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09、诗歌||贫 穷【赖辉】
18、朗诵||逃离村庄【杨帆】
26、诗歌||秋 赋【刘凤耀】
42、散文||泪忆贫穷【汪明】
44、诗歌||穷 说【刘凤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