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最爱的中国家电产品为何是它?
随着国力强盛和科技进步,中国制造的产品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产品因为性价比高而广受国外消费者喜爱。同时,一些中国品牌成为国外消费者心中耳熟能详的品牌。
2016年,中国家电巨头们玩跨界、频频海外收购,风光无限。海尔收购了GE家电业务、美的收购了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格力造手机、进军汽车领域……可以看出中国家电巨头们战略眼光很长远,眼界很宽。
最近,国家海关总署公布了2016年家电出口的一些数据,令人有些惊讶的是,潮流家电网发现出口最多的不是家电巨头们专业领域的白色家电产品,而是电风扇!
图表为潮流家电网绘制
从数据来看,电风扇平均单价仅仅49元,在所有出口家电中,或许是以低价取胜,获得了超六亿台的销量。从产品出口量可以看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电风扇出口大国。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德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其它等地区。
电风扇是一种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容易引发价格战。我国小家电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很强势,比如美的跟格兰仕的微波炉产能基本上就占了全球微波炉行业的70%。从全球来看,微波炉生产企业主要为中国的美的和格兰仕两家企业,除了自有品牌销售外,他们也为国外企业代工。据了解,格兰仕微波炉外销是内销的两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16年我国家电出口情况好转,主要家电产品出口量和金额均有所改善,但是家电产品出口均价仍然很低。而2017年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家电出口面临不小挑战。
除去电风扇之外,2016年彩电出口表现抢眼,出口量超过八千多万台,出口额在所有家电中最高,很多国产品牌纷纷通过在海外设立制造基地、渠道合作和国际品牌并购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品牌国际化。但同时,我们看到彩电出口平均单价仅一千元。彩电行业仍然面临着价格竞争手段。
同样面临低均价困扰的还有白电,冰箱、空调、洗衣机三大白电,2016年出口总额约为1114.7亿元。其中,空调出口量同比增长3.2%,出口金额同比增长9.8%;洗衣机出口量同比增长6.3%,出口金额同比减少0.9%。
根据产业在线的数据,2016年洗衣机行业整体出口平均单价下滑14.7%,排名前15家企业仅有2家企业突破增长。洗衣机出口初现量增额减的尴尬情况。
“性价比”成为一张牢固的标签,就拿彩电来说,过去价格战曾经拖垮了日系,虽然日系家电不再风光,但是中国家电仍有韩系劲旅,一直把持着高端家电产品的地位。从奥维云网(AVC)统计的数据来看可见一斑。
在洗衣机高端领域,2016年内部烘干一体机TOP品牌中,三星表现抢眼,夺走了39.7%的零售额份额。均价超过6000元的品牌是松下、三星和LG,均来自日韩。
数据来源:奥维云网(AVC)
而冰箱领域,价格差距更明显了。这两年,十字四门冰箱成为冰箱界“网红”,各个品牌纷纷推出十字四门新品抢夺市场。从奥维云网(AVC)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冰箱品牌的均价仿佛和国外品牌是两个世界。2016年西门子均价接近10000元,而三星和LG冰箱均价更高,都几倍于国产冰箱均价。
数据来源:奥维云网(AVC)
对开门冰箱方面情况差不多,同样高端产品仍然是三星、LG、西门子和博世这些外资品牌。均价都远高于远高于国产品牌。
数据来源:奥维云网(AVC)
从直观数据可以发现,总体来说,我国家电出口仍依赖于低价竞争。
日前,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认定从中国进口的大型家用洗衣机已经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后续将对该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我国商务部称此次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中国产大洗衣机品牌,主要涉及韩国在中国的投资企业三星和LG。
虽然此次裁定只是指向韩系洗衣机厂商三星和LG。但长远来看中国洗衣机出口将遭遇钳制。尤其是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开始改善美国就业环境,通过反倾销手段制衡国外企业,敦促后者在美建厂。
表面上看是对韩系家电的一次打击,实际上我国家电巨头开拓国际市场的意愿十分强烈,美国这次反倾销大战真正的目的是阻碍我国家电出口。
我国家电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竞争对手不再是我国产品,而是国际品牌,并接受国外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等监督。国外对于专利保护非常严格,一方面要注意专利侵权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产品的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品牌溢价能力,是目前情境之下不“挨打”的最有效手段。
分析认为,企业除了被动应诉,加速研发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才是不二法宝。
上月,“2016年度中国智能显示与创新应用产业大会暨CRC2016年度彩电行业研究发布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彭健锋先生分析道,我们认为彩电价格出现波动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产品定价必须遵守市场规律,摆脱低端的价格战,进入价值竞争和品牌竞争,中国制造才会有未来。
彩电作为除电风扇之外出口量最大的家电产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市场竞争,可谓首当其冲。
实际上不仅是彩电,还有白电巨头的白色家电,在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能否撕下低价标签,抛弃长期惯性的价格竞争手段,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