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飒 | 借书“计”
借书“计”
文|贾飒
经过了紧张的课堂氛围,伴随着悦耳动听的放学铃,走向住室(工作地离家较远、所以吃住在校并以校为家),刚进院子,一名同事看着我惊奇的问:“上课怎么还带这么多书呢?”话音刚落、又有声音响起:“飒飒,从哪里找了这么多好书呀?”我轻轻的低头望着怀里那厚厚的一摞书,笑而不语。
没错,从教室回来刚上完课的我外加怀中的十六本书,且此书本本厚度可观、本本精品可读,难怪大家一见就疑问四起。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且听我一一道来。
哎!月考试卷下发,我班的课外阅读做的是“惨不忍睹”几乎是“全军覆没”,继而反思,这应该就是孩子们不爱读书种下的“恶果”。哎,这事可怎么解决呢?突然灵光乍现:前几年,喜爱读书的我在市新华书店俱乐部办理一张借书卡,可每周只可以外借两本的制度让我这个读书“光碟”总是早早的坐吃山空。不如就以此为典故,现身说法吧!于是将上面的典故“添油加醋”的对我那一群不爱读书的孩儿们进行放大版的演说。
没成想,典故还有点效果,刚过完星期,班中的课外书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疯长。有几个书看完的同学还热心的拿来让我也看看。望着孩子们热情送来的书,忽然计上心头:何不正大光明的向孩子们“借书”呢?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见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借”来激发孩子们对书本的阅读兴趣、继而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
于是,说着就行动起来。先是进班大肆表扬了书看完还借书给老师看的学生,又提出:必须是自己认真看完后方可借老师。比一比,看谁自己看到书多,还借书给老师看。学生们一听老师向学生借书,瞬间一听十分稀奇,继而又感到十分荣幸。大家纷纷摩拳擦掌,暗自较劲,这一计实施完,我就注意到下课了有许多孩子还坐在那看书,牟足了劲,都想早日把自己手中的书“借”给我看。
又一个星期过去了,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把他们星期天看过的课外书借给我,起初是几本几本,后来发展成几十本。于是我的世界也都成了书的海洋。吃饭看着书、睡前翻翻书,甚至梦中还惦记着那未看完的故事情节呢!陪伴着孩子们的书本,那时候的我、生活也是充实的、精彩的
可是有一次,我竟发现孩子“借”给我的书中竟有几本言情书。顿时火冒三丈,想冲到班里狠狠的批评这些书本的主人,小小年纪怎么就不学好呢?转眼间又想想:孩子们也是好心借书给我,哪里会分辨什么是好书、什么又是不可读物?于是我把这几本书的主人悄悄喊来谈心:“你们年纪还小,是不是应该读点积极向上的书本你呢?”之后,我又在班中提出了“要看书、看好书”的提议。隆重的表扬了几位带好书的同学。顿时,孩子们涌到我面前一一问我他们带的书本是好书吗?经过了孩子们的询问和我的指示,两周以后他们已经能够清晰的分辨哪些书是好书,可看,那些不可看。
上课之时,利用几分钟时间,把我从他们'借’的书上的好故事分享给他们。孩子们听着自己书上的故事经过老师的'演奏’分享给全班,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于是看的更起劲,听的也更认真了。看这自己的“借书计”奏效,自己对孩子们也充满信心。
又是一个考试季,我惊奇的发现我班的课外阅读不及格率由原来的36人降低为13人,总成绩也都大幅度提升,那次考试很荣幸我们班级取得了第一名。
等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孩子们的时候,他们都高兴坏。我们把这一小份功劳要算在课外阅读上,考试过后、大家的劲头更足了。我们的“借书计”依然有序的进行着,在同学们的共同探讨下我们又开展了“借书计”的升级版。“你借我、我借你”“一本好书传一班”“好书大家相互借”。我也把我珍藏的基本好书如《智慧背囊》、《心灵鸡汤》、《名人传记》等借阅给学生,对每一个“借”给我书的同学认真记录下名字与书名并加以感谢!
“借书计”在我们班级里轰轰烈烈地上演着。
而今,通过借书活动,又延伸出了一系列小活动:如朗诵比赛、小作家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我们慢慢的把书本上看的转为写、再由写转为说。孩子们亲切的称这些活动为“开心赛”。我也为它们起了个儿化的名字“冰凌杯”。每次都评出一、二、三名。虽然、孩子们是稚嫩的,老师也是不成熟的,活动过程也是粗糙的,这由“借书”中计后引出的故事还真不少呢,感谢孩子们,有你们的陪伴真好!
向孩子们借书看,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故事,你觉得呢?孩子呢,老师这里还有几个计划在等着你们呢,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快让你的孩子们也“中中计”吧!
图|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