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新:鱼的故事
鱼的故事
现在的人养宠物的大有人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有爪的、带鳞的、有毛的、没毛的,总之是异彩纷呈,无奇不有。我从小就爱小动物,除了家里的鸡鸭鹅猪狗猫,还有大哥养的天上飞的鸽子。那时我家特别好找,沿着一群鸽子的踪迹就能找到我家。
现在我也时常买鱼养,从城里买过,从市场买过,尽管买完之后就忘了它们,可有时也让我见证了生命的顽强。这几条小锦鲤,我已经一个多月没喂了依然还活着,有时我想自己是不是太残忍了?可是事实是:它们依然活着,每天游来游去,我没研究过这种鱼到底能活多久,在有水儿不喂食的情况下,但它们的存在充分印证了:水,是生命之源。
我的第一个宠物当然是鱼,要不然怎么有那么深的鱼情结?到朋友家见到一缸的鱼,总会驻足好一阵抓拍几张美丽的照片;即使去饭店,看到观赏的鱼或者即将被食客吃掉的鱼也会看个够;到公园去玩,最高兴的就是看那湖里的鱼,被游人用食物吸引,簇拥在一起壮观的场面,于是手机相册里就会有各个公园里鱼的身影。但这时的我只是观赏者,我记得颐和园里的鱼,那是带学生去春游吧,对那里的鱼产生了诸多感慨,也许是喂的太多,也许是吃得太饱,鱼的体态几乎失去了原本的灵秀与弧线,我只能用肥来形容,一个个胖得真像圆滚滚的小猪崽儿,我知道这种形容缺乏美感,但那的确是瞬间心头涌起的感觉,像猪一样的鱼,在鱼的世界是不是一种悲哀?
我的回忆里更多的不是这样的,而是走在回家的路上过了那座桥再走三四里,离家还有一里多地的地方。那儿有一条宽宽的,但是很浅的小河,我和鱼的故事就是从那儿开始的。都记不清穿的什么鞋子,总之是下河趟水,用手翻动一块块小的大的石头,寻找鱼的踪影。有时摸到石头底下软乎乎的,以为摸到了大鱼,轻轻掀起一看,原来是只躲在那儿休息的小青蛙。激动的心马上就黯淡下来,不过兴趣丝毫不减,每次总会有收获,捉到之后找根毛毛草,从鳃里穿过,然后快速的往家跑去,寻个罐头瓶儿,装上水,赶紧把鱼放进去,看着小草鱼在水里摇头摆尾,小心坎里就乐开了花儿。但是那时没有鱼食可言。喂点剩饭馒头,鱼活了没多久,大多以死亡告终。再想想鱼缸中那几条小锦鲤为什么我几十天不喂也不死呢?求解。
那一天,和往常一样走到此处,下河摸鱼,现在想想那时的我是不是也很淘气呢?不过这些事都是一个人静静地做,路上的行人匆匆而过一点儿也不在乎,仍然专心在自己摸鱼的世界,由此看来,现在的认真与那时的专心摸鱼不无关系吧?童年的经历,似乎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那天摸到了一条大鱼,不是青色,而是有些黄,又不是金黄,总之是从前没摸到过的,我连大气儿都不敢喘,生怕吓跑了。在鱼的嘴边有两条长长的须子,这在以前从未见过,我想这是不是条龙?我是不是抓到了一条小龙呢?抑制不住的兴奋,连同几条小鱼一起穿在毛毛草上。跑回家,把鱼放进瓶子里,可这鱼在水里一点儿也不爱动,跟别的小鱼不同。第二天回家发现那几条小鱼不见了,而这条大的也死了,大人们说,也许是撑死了,总之兴奋顿时化为乌有。都说大鱼吃小鱼,它吃了小鱼自己却丧了性命。长大后才知道这种鱼就是鲶鱼,能够长很大,但是因为一时的贪欲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现在想想我对那几条小锦鲤,也不是太残忍了。也许是这次养鱼留下了阴影,再也不去抓鱼了,现在即使养,也数日不喂,也许是在为懒找借口吧。
饥饿使人生存,而安逸会让人懒惰,鱼是这样,人也会这样吧?古人的过午不食,究竟有没有道理?适当的饿饿对身体来说倒是件好事吧。看看身边每天以孙子、孙女儿吃饱为快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每天追着孩子喂,还怕吃不饱,是不是该读读我的鱼的故事?“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这句古语看来是经过时间验证的……
作者简介
张国新,中学语文教师,中文系毕业,文学爱好者,现居住北京。近年来,在各种报刊、网络各类发表作品数十篇,获得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