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布莱恩特:你如何舍得这亲爱的篮球
2020年1月27日,对清晨躺在床上的我来说,有许多个迎来新一天的可能性。
可我怎么也没想到,会是下面这个。
甚少用郑重语气和我说话的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沉声道:
“++,一件大事……科比因为飞机失事不幸去世。”
听到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错愕,长达三分钟的错愕。
正如确认新闻之后,我们这一代球迷的反应一样:
“这特么怎么可能呢?”
是啊,那个绰号黑曼巴,此生都以执拗为本,一生要强,永远与困难和命运抗衡的男人,怎么会就这么离开我们呢?
1978年8月出生的他,此刻不过41岁半,如若一切顺利,他本该在今年正式成为名人堂成员。
每个真正的80后球迷,理论上都极度热爱乔丹。
然而,因为转播时间和区域的限制,我们这些球迷对乔丹的记忆,无可避免的停在了第二次三连冠过程中那些浮光掠影的伟大时刻里。
这意味着什么呢?
科比-比恩-布莱恩特,这个无论从打球风格还是好胜之心,都无比接近乔丹——
甚至将偏执和倔强融入到每个细胞的男人,才是我们这一代球迷最清晰的记忆。
他是第一个将职业生涯完整贯穿在80后球迷记忆中的伟大后卫。
《亲爱的篮球》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殊荣的时候,他说:
“我愿意在退役之后做到更有想法的事,并不希望篮球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他这短暂却辉煌的一生,做过无数执着但正确的决定。
可这一秒,他或许真的错了。
每个热爱篮球的人关于科比-布莱恩特最深刻的记忆,一直是,且仍然是篮球。
1996年7月11日,他以18岁的年纪,在彼时还未成为防守悍将的本-华莱士头顶,留下声传后世的右手隔扣。
德尔-哈里斯事后觉得自己“看到了难以想象的特质和无与伦比的好胜心。”
不止如此而已,还有热血澎湃的少年意气。
成为一个合格球迷的本质,在于你真正喜欢这个球员的打球方式;
成为一个伟大攻击手的方式,在于你真正懂得在必要时刻无视对位者的防守。
胜利者的条件不会有任何改变:强者为王。
2004年4月15日,科比用自己的方式击溃了鲁本-帕特森。
多年之后我们明白,他是NBA历史上最好的高难度投篮手。
那时才20岁的我,对那个几乎凭空生出空间的横拉三分感到难以置信。
“我有一瞬间觉得,那是个不可能命中的投篮,但他投进了。”
世界是冷静而现实的,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任何人提起“科比终结者”这回事。
这或许就是科比,那个冷静、偏执、倔强,永远带着炽热和骄傲的科比。
他如此热爱篮球,为了胜利可以豁出所有。
第一次在季后赛打出代表作时,他就不惜一切的跃起,封盖了邦奇-威尔斯的投篮。
真正在常规赛上演81分神迹时,他又愿意按照自己的节奏投篮,得分。
“因为我想赢。”
这让我不可遏制的想起,很久以前道格-里弗斯说乔丹“无论打哪场球都像最后一场”。
或许科比远不至于完美如此,可这个男人内心仍然有杀不死的骄傲。
正是这种骄傲,让他手指受伤也要强行绑在一起继续上场。
也是这种骄傲,让他敢于和史上最有统治力的大家伙抢球权。
还是这种骄傲,让他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在卫冕成功后对镜头说:
“现在,我比沙克多一个了。”
我想说的是,这真的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熟悉的他。
一个注满了拼搏,融汇了强硬,愿意把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定义在胜负天平上的伟大球员。
他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不服输典范,他是一个真正把这个概念彻底拆开的铁汉。
在科比的字典里,“不服输”是什么意思呢?
他从来都不服气,也从来都不想输。
所以我们才能听到现今最容易刷屏的那句话:
“总有人要赢的,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和乔丹终于登临绝顶之后的沉默不同,科比始终是一个愿意和我们交流的人。
他愿意在跟腱受伤后坦然承认,2012-13赛季才是自己真正的巅峰。
我们都能理解这个追求完美的人。
我们都能清晰的知晓他的每一次个人选择。
我们能明白,他为何在如此敏感的时刻,还能亲自开口刷新对自己的认识。
因为人最容易看不清楚自己,而他在这方面一直做得极好。
科比-布莱恩特终究是一个不易为外界所知的矛盾体。
作为球员,他的职业生涯承受了NBA最极致的起落;
作为偶像,他这个标杆承载了球迷们最极端的爱恨。
他远被低估的个人魅力,甚至在某个节点融合着这一切,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只是可惜,这样完美到几乎不真实的时刻,此生有且仅有两次:
那场4月14日击败爵士的60分退役之战,以及今天凌晨。
直到现在,我们的周围依旧持续扩散着悲伤、眼泪和错愕。
幸运的是,无论是哪种情绪,都无法阻止我们正视以下事实:
科比-布莱恩特没能遏住这无常的命运。
幸运的是,他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何谓父亲的身份。
这一切来得太过突然,面对此时此刻已经发生的所有,我只能选择沉默。
可始终有那么一件小事,是真正令我感到难过的:
科比-布莱恩特,他这个连下国际象棋都一定要击败对手的偏执狂——
究竟遭遇了怎样的惨烈和悲壮,才舍得以这样的方式,和他这辈子最爱的篮球告别呢?
也许我永远不会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