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教给孩子世故之前,请尽量延长孩子的童真期
周末去闲逛,在熙攘的人群中,看到闺蜜紫霞,寒暄一番之后,就迫不及待的谈起孩子的成长,这应该是女人之间永恒不变的话题。
紫霞的儿子仔仔,今年12岁了,上了七年级,开始了寄宿生的生活。仔仔性格很好,朋友也不少,每个周末回家,都要和紫霞谈起他和朋友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
紫霞说,这个周末儿子回来,说他和经常在一起吃饭的朋友分开了,因为两个人在一起吃饭,那个男孩子总是喜欢吃仔仔饭菜里的肉,虽然一次吃的不多,可是经常这样,仔仔就不乐意了。
用仔仔的话说:“他太喜欢占便宜了,我们都买一样的饭菜,他自己碗里也有,可是每顿都要吃我碗里的,我不喜欢和他玩”。
紫霞说完之后,轻叹道:“儿子长大了,学会识人了。无论我们给他再美好、再纯净的世界,他终究会在这个社会上,在交往中学会识人,学会世故,学会成长”。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应该拥有一生中最纯净的颜色,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任何美好的词汇,用在处于童年阶段的孩子身上,都不为过。
作为家长,要尽量延长孩子的童真期,让他的孩子气、傻气存留的长一点,再长一点。不要害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也不要害怕孩子会吃亏上当。这个社会会教会他成长,在他一被耍之后,被骗之后,他会刻骨铭心的记住那种感觉,比你教给他多少遍都有用。
我不喜欢少年老成的孩子,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成人面前,用世故的、虚假的言语哄大人开心,大人还拍着手、喜滋滋的说:“这个孩子真会说话,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个病态的互动游戏,是大人在哄孩子,还是孩子在哄大人?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一个幼小的孩子,爸爸和妈妈,谁疼爱你?
事实上,如果在家父母没有教过孩子八面玲珑,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爸妈的其中一个作为答案。可是往往孩子选择爸爸和妈妈其中一个的时候,另一个就会表现的很生气,或者很伤心,用无形的力量绑架孩子的思想,然后说出:爸爸妈妈我都喜欢。下次等别人再问的时候,孩子会敏感的避开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许从那时起,用谎言来获得疼爱,可能已经慢慢的植入孩子内心深处。
记得儿子小时候,经常带他去外婆家,有一次外婆问他:”妈妈和爸爸谁更疼爱你?”儿子思考了一会儿说:“爸爸”。外婆正想说话,我赶紧给她使了个眼色,制止了她,然后抱着儿子说:“爸爸是世界上最疼爱宝宝的人,所以我们都爱他”。
谁知道我们在外面的时候,这个问题会有很多人不厌其烦的问儿子,儿子每次都会选择其中的一个,有时候是妈妈,有时候是爸爸,我从来不会纠正他的答案。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不会再回答这样的问题,无论谁问,他都一律采用沉默的方式拒绝回答。
我尊重他的选择,在我看来,沉默和谎言相比,我宁愿他选择沉默。我也知道,在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起来某一件事情,才会选择爸爸妈妈其中的一个。对于儿子而言,从爸爸和妈妈两个重要的人里面,选择一人就意味着抛弃了另一个人,这样的问题是多么残忍。
有人可能说,问而不答,这样是不礼貌的,大人该多尴尬啊。可作为成年人,你首先要保证自己的问题对孩子而言,是礼貌的,不是以取乐为目的,一个真实的孩子在看透大人的伎俩之后,丝毫不会、也不用顾忌你的情面。
这个社会会教孩子成长,那个曾经在“父母谁更疼爱他”这样的问题下,只选择其中一方的孩子,终究会洞察成人的心理,最终选择沉默或者反过来用“爸爸妈妈都疼爱”的答案来哄骗成人。
孩子的感觉非常敏锐,你想让孩子诚实,他从小你就不能哄骗他;你想让孩子快乐,你首先要在他面前开心;你想让他懂礼貌,你首先要和他一起主动向别人问好、让座位;你想让他努力学习,你首先必须抛弃电视、手机,和他一起读书,为他营造一种氛围;你想让他做事光明磊落,首先你自己做事要无愧于心。
你要教会他所有的好,在他童年的时候,和他一起变成世界上最理想的那个人,因为童年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成人之后的样子。
所以要尽量的教给孩子善良、纯净、真实。一生那么长,童年那么短;虚伪那么长,真实那么短;世故那么长,单纯那么短;黑暗那么长,光明那么短。
在社会教给孩子世故之前,请尽量让孩子的童真期长一点,再长一点,那样孩子的快乐就会纯粹一点,更纯粹一点。
作者介绍
一个死抓80后尾巴的写作者,一个坚持原创推文的数学教师,写教育、谈生活、论社会,期待在未知的路上遇到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