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境内明长城

汲取文史智慧  引以鉴古知今

明长城在忻州市境内分布较广,横跨河曲、偏关、神池、宁武、原平、代县、繁峙、五台八县市。这段明长城除偏关县有部分外长城外,多为内长城。河曲一段明长城虽与外长城相连,但因南面没有内长城,所以不称作外长城。反而因紧傍黄河,当地称作黄河边墙。

忻州境内的明长城从河曲县的黄河畔上开始一直往东,经偏关、神池、宁武、原平、代县直到繁峙县出境,全是在前朝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五台境内的明长城是明代新筑的。从河曲到繁峙的这段明长城的基础,前后有战国时赵国、北朝时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后来的隋朝所筑。

忻州境内明长城的修筑年代,史书上多有记载,如果把修筑长城上的关口和修长城算在一起的话,是从明洪武七年(1374)修筑雁门关城开始,到天启七年(1627)修筑平型关城止,在长达二百五六十年的时间内,修筑长城没有间断过。而大规模的修筑是在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年间所修。据《宁武府志》载:明正德八年(1513)筑长城,东起浑源州,西至宁武,因山为险,凡400里。据《山西通志》载:明正德十一年(1516)李钺于雁门东边墙筑七堡,西筑四堡。明嘉靖十九年(1540)都御史刘皋筑雁门隘塞300里,高阔一丈五尺,掣回大同守军,分戍十八隘。嘉靖二十五年(1546)山西总督翁万达,大修长城800多里。万历三十三年(1605)山西巡抚李景,重筑关墙,绵亘15里,即今新广武到白草口之间的长城。

明代历次所筑长城都是在旧址加高砌砖,每120米,筑一戍堡并置烽火台。在厄隘处,置堡塞,凿壕堑,设暗门,派兵把守,防御鞑靼瓦剌入犯。

忻州境内八县市有明长城,但最多最复杂的要数偏关县了,长城专家张亚平称偏关是长城的迷魂阵。进了偏关境内,只见山梁上到处是长城到处是烽火台,外行人根本分不清到底有几条长城、走向如何,数不清有多少烽火台。

由于明长城在建置上和建筑上太复杂,所以在介绍明长城之前先要弄清明长城的建置。明王朝是推翻蒙古封建主所统治的元王朝而建立起来的,所以特别重视对北方长城的修筑和加强长城的防务。在明王朝统治的二百七十余年间,从未停止过修筑长城和经营长城防御体系。明长城建置规模之大,是继秦皇、汉武之后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比拟的,其防御工程技术也远远超过了以前历代所筑长城,建筑结构更加完善坚固。

为加强长城的防御作用,明王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为九边或九镇。每镇设有总兵官领辖。《明史·兵制)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三镇,是为九边。"这九镇是: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忻州市也就是山西省的长城防御区,归大同镇和山西镇,主要是山西镇。大同镇,镇治在大同市,管辖东起镇口台(天镇县东北)西至丫角山(偏关县东北)的长城防御,也叫外长城,现在偏关境内的长城有一小部分是归大同镇管辖。山西镇,亦称大原镇,为内长城外三关部分,镇治在偏关县,与蓟镇、宣府、大同三镇镇同为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管辖西起黄河东岸,经外三关至平型关的长城防御。据《明史·兵志》载: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命大将军徐达筹备山西、北平边时,“诏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朔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戍兵”。明程道生《九边图考》中论山西镇三关军事地理位置之重要时说:“偏头、宁武、雁门,自西迤东三关并列,西尽黄河东岸,东抵大同。为太原北境要害之地,与真定相为唇齿,非唯山西重镇,而畿辅之地安危系焉。”在论三关形势时载:“往年东胜、开平能守,三关未为要害。正统以来东胜、开平俱失,三关独当其冲,时无驻敌之虏,防守尚易。弘治十四年(1501),以后虏驻套中,地势平漫,偏头关逼近黄河,焦家坪、娘娘滩、羊圈子地方皆套虏渡口,往来蹂践岁无虚日,保障为难。”

偏关县,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关河下游河谷之中。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此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

作者简介:张六金,忻府区人,1947年生,大专学历。青少年时在内蒙古包头市生活,曾从事过编辑校对工作。现担任忻州遗山诗社副社长、忻府区作协顾问、忻州傅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傅山文化忻州市级传承人。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广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挖掘尘封的历史文化,让广大文史朋友加强交流。

本平台主要从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精研深挖,着重突破地域理念的局限性,互通有无,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使灿烂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闪耀昔日光芒。

欢迎省内外关心山西发展的朋友奉赐佳作,赐稿邮箱:scgsjzb@163.com  微信:sczb0972

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和详细联系方式。

2、体裁、字数不限,自行斟酌。

3、稿件要求原创首发,切勿抄袭,文责自负。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