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笔下的弄堂——这才是真正的上海
关于描写上海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但其实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上海,也不必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迷茫地游荡,七八本关于上海弄堂的书足矣!
弄堂即石库门里弄,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上海寻求庇护,外商乘机大量修建了大量中西结合的联排式住宅,其实其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背井离乡的江南人倒也住的舒服。
鲁迅、茅盾、巴金等文学大腕都曾在老上海石库门里居住过,许多著名的作品都诞生于此,比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张爱玲、王安忆等作家的许多作品都以石库门里弄为背景,涉及里弄人家。
甚至,因为在里弄的亭子间创作的关系,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特殊的文学派别——亭子间文学的产生。
为什么作家们写上海时,不去写高楼大厦,不去写俊男靓女,不去写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更愿意花大量笔墨描写那些被繁华淹没、鲜为人知之的弄堂?因为弄堂就是上海的象征,一座座弄堂孕育了芸芸众生,也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底蕴,它们才是上海的底色。
他家是小小的洋式石库门巷堂房子,可是临街,一长排都是一样,浅灰水门汀的墙,棺材板一般的滑泽的长方块,墙头露出夹竹桃,正开着花。里面的天井虽小,也可以算得是个花园,应当有的他家全有。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李守白-工笔重彩《天井生活》2010年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 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陈丹燕——《上海的弄堂》
李守白-工笔重彩《童年时光》2013年
在新家大房子的窗户前,能看到弄堂里有一家人的所有活动。早早起来在弄堂里大声聊天、呵斥孩子、捡菜、烧饭,充满了弄堂生活的烟火气。
——王安忆《搬家》
李守白-工笔重彩《街坊》2006年
这种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鳞次栉比,挤挤挨挨,灯光是如豆的一点一点,虽然微弱,却是稠密,一锅粥似的。它们还像是大河一般有着无数的支流,又像是大树一样,枝枝杈杈数也数不清。它们阡陌纵横,是一张大网。
——王安忆《长恨歌》
李守白-工笔重彩《雪夜》2007年
上海的弄堂,条数巨万,纵的横的斜的曲的,如人迷魂阵,每届盛夏,溽暑蒸腾,大半个都市笼在昏赤的炎雾中,傍晚日光西射,建筑物构成阴带,屋里的人都螃蟆出洞那样地坐卧在弄堂里,精明者悄然占了风口。
——木心《弄堂风光》
李守白-工笔重彩《祥日》2007年
一座小小的亭子间,若用数量表示时,不过有两立方米的光景...这小小的一座亭子间便是爱牟的书斋兼寝室了。
——郭沫若 《亭子间中》
李守白-工笔重彩《窗前雨》2008年
四五年前,闸北一带弄堂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假使当时记录了下来,从早到夜,恐怕总可以有二三十样。居民似乎也真会花零钱,吃零食,时时给他们一点生意,因为叫声也时时中止,可见是在招呼主顾了。
——鲁迅《弄堂生意古今谈》
李守白-工笔重彩《弄堂口》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