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人、神、祖先共坐一桌
大年三十,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这是农历每年最后一天,也是充满温情的一天,不管是风雪漫天,还是出行艰难,在这一天都是要回家的,虽然今年情况特殊,有人选择就地过年,但是小佛相信,依旧有很多人奔走在回乡之路上。
我们可以一年四季,天天为了生活奔走,为了家庭四处漂泊,但是,只有在除夕这一天回到家里,回到父母身边,似乎身心才会得到安顿,甚至不少年轻夫妻常常为了去谁家过年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出现离婚的情况。小佛觉得吧,可以婚前约定好,要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要么单数年在自己家,双数年在另一半家中。
小佛和青海人就是约定一边各一年,去年春节去青海,不过由于语言不同,小佛去青海过年真的是毫无参与感,百无聊赖,当看到他们聊得开开心心的时候,会想念在四川过年的时候,有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感觉。或许今年选择在工作地过年的人们,会深刻体会到这句诗的意境吧。
回家过年,必然少不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年夜饭。有说法认为,汉武帝时将春节固定为正月初一,“年夜饭”习俗的正式形成也由此开始。当然,更多的人认为,自从有“年”,就有年夜饭,只是那时候的年夜饭不在除夕,而是在年终的祭祀——腊日祭和蜡祭。
腊日节进行祭祀主要是为了在年末的时候对祖先表示感谢,同时祈求来年的收成和 “息农 ”。《月令 》中载“孟冬之月…… 是月也,大饮蒸。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 。”蜡祭则是年末对八位农神的祭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人们对于腊祭和蜡祭便不再区分,最后只在腊日进行祭祀。慢慢的,腊日不再祭祀,而是将年终祭祀与家族团圆饭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现在的年夜饭。
在农村,年夜饭的形式还大概保留了传统习俗,至少小佛家还是这样,年夜饭在传统中国是人和神、祖先共进的晚餐。
小佛家年夜饭是在堂屋吃得,家中人不多,一张八仙桌肯定是坐不满的,上首专门空起来,摆上干净的碗筷、酒杯中倒点酒,当我们开始吃饭的时候,父亲就会对着上首说一声:“爸、阿公(爷爷)、阿婆(奶奶),过年了,吃饭了!”当然被招呼的还有其他人,然后大家就一起吃饭,还会时不时给上首空着的碗里夹点菜,父亲喝完酒开始吃饭的时候,也会将上首酒杯中的酒在堂屋祖先牌位前的地上一洒,然后往他们的碗中加一点米饭。
当然,年夜饭在饭菜上也是很有讲究的,以小佛家为例:桌上必须有鱼,祈愿家中年年有余;必须有白菜和青菜,示意这一家人清清白白;一大锅米饭,一顿肯定吃不完,第二年继续吃;桌上必须还得摆上猪鼻子和猪尾巴,希望未来一年的日子“有头有尾”,但是不能吃,过了大年十五才能吃……小佛家年夜饭只是四川普通汉族人家中的一例,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着各自对不同吉祥的祈求。
苏州人年夜饭少不了“安乐菜”,何为安乐菜?用风干的茄子蒂拌其他瓜果蔬菜,年夜饭开始,第一筷子必须夹“安乐菜”,以求吉祥。
闽南人吃年夜饭的首菜必然是韭菜,一家人围坐,长辈口中念“韭菜春,吃有剩(春)”,带头夹第一筷子,全家跟着动筷子吃韭菜。
北京人年夜饭中则会出现荸荠,谐音“必齐”,一家人都齐齐整整。
不知道您当地有什么不一样的年夜饭必备菜肴,不妨留言,大家开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