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的语言来源

这“者”字,原本是非常尊贵的称谓,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自称的,对此可以从古汉字的字形中看出来:

金文“者”字                      《六书通》“者”字

两个金文“者”字,第一个上部有神圣的“山”形符,中间是王子的“子”,下部是发号施令的“口”,会意的必是神灵所属的尊贵之人。第二个上部是代表领地的“※”符,下部也是一号令之“口”。

两个六书通“者”字,第一个上部有威严的“止”形符,下部是抬着他的使役之人,他的身份不是神人就是长官了。第二个上部是冠冕,下部是“白”,乃是“伯”的本字,尊贵就不言而喻了。

也因此,古汉语中,以“者”相称的都是大人或圣物,例如:

《史记 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

《隆中对》:“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道德经》:“道者,万物之奥。”

《易 乾卦》:“元者,善之长也。”

“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已经虚化,成为一般性指称代词,例如:作者、读者、强者、胜利者、共产主义者等,但仍然带有一点尊重、庄重的色彩。

那么“者”从何来?为什么汉语方言中找不到它的影子?《古代汉语字典》亦曰:“者字的构形、本义不详。”笔者研究藏文化才有了发现,原来“者”从藏语中来,乃是古藏语所固有的。

藏语把山峰叫作“日者”,意为“山之尊”,藏语把“山”读作“ri”,苯教观念中,每座山峰上都有神灵在监视着,没有他的许可,不可在他的地盘上做任何事情,故有此尊称。

藏人祭祀青海湖有一个专用小山包,藏语把这个小山包叫作“楚兀尔嘎者”,这“嘎者”是“白人”的意思,“嘎”是白色。

西藏工布地区,藏历九月三十是为除夕,这时家家户户都要赶鬼,焚香敬拜后大家齐声呼喊:“者!古瓦!”(鬼!快走!),此“者”就是藏人对鬼魅的敬称。

插箭垛是西藏普遍具有的对战神的一种敬拜方式,在部族领地内最高山梁上,在神圣的玛尼堆旁插以成捆的木制箭杆。藏语把这种献祭给战神的箭杆、箭垛叫作“拉卜则”(者)。藏语把天神叫作“la”,“拉卜”就指战神,缀以“者”为敬称。

西藏西部的“日喀则”也是圣地(藏语又叫作xi ge ze),乃是山神之名,故后缀“则”(者)。

在青海东南部,有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叫作“拉什者”,有严格的程式,共有13段,领舞的巫师叫“拉洪”。这个“拉什”就是“天豕”,后缀“者”是对拉什的尊称。

意大利籍藏族学者南喀诺布对古经文中的“好田者,人之宝也。”句式进行了缜密分析,他说:在语序,构词,虚词等方面,不管是梵文、印地文、克什米尔文、波斯文,还是维吾尔文、蒙古文、汉文、象雄文,都无法与之完全对应,唯有藏文最是接近,可谓契合,因此可以肯定,这种句式就是从古藏文搬抄过去的(南喀诺布《论藏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

其实藏人口语中的陈述句,仍以“也”作为判断词,并且一定位于句子的末尾,举例:

1. 他是北京人:Kuongla beijinli yin. (读作:框拉北京里也。 kuongla他  yin是)

2. 我是藏人:Nga poeba yin.  (读作:我蕃巴也。 nga我  poeba藏人  yin是)

由此就可以推定,文言文经典句式“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者”来自古藏语,这种奇怪的句式也是古藏人留下的。

由此笔者的判断“华夏文明的终极源头不在别处,就在青藏高原上”再次得以印证!

附图:藏人的插箭节

木制箭杆(拉卜者)至少有八尺长

齐声高呼“拉家罗!”

抛洒纸符

因为是祭战神,故只有男人可参加,女人一律不能参加

围着箭垛转圈并诵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