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曹真篇(中)
三国良将系列之曹真(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曹真重大事件之三——汉中之战
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大举进攻汉中。曹操以曹洪为主将,曹休、曹真共同随军出征,前往下辩与张飞、吴兰交战。关于下辨之战的详情在曹洪、曹休篇中已有详细介绍,名义上曹洪为主将,实则参军曹休在幕后做决策,利用张飞声东击西的策略将计就计大破刘备军,解除了汉中西部侧翼威胁。
作为主要将领之一的曹真也因此由偏将军晋升为中坚将军,同年九月曹操来到长安,加曹真为中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夏侯渊在定军山阵亡。顿时两军形势发生巨变,曹军撤至汉水以北,定军山被刘备完全占领。刘备在汉水南岸摆出进攻态势,同时在阳平关方向也分兵出击,打算两路并进夺取汉中。
汉水南岸的防守任务由张郃、郭淮接手,阳平关方向曹操则任命曹真为征蜀护军,带领徐晃迎战刘备军。尽管刘备军士气高昂,但曹真与徐晃仍然击退了高翔的进攻,稳住了局势。
《三国志·曹真传》载:是时,夏侯渊没于阳平,太祖忧之。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于阳平。
由于战场主动权尽失,加上自身健康状况不佳,曹操不久便决定撤军放弃汉中。其他军队都还好说,只是曹洪、曹休仍然驻扎在武都下辩,距离汉中较远撤军多有不便。又是曹真领兵前往武都,把曹洪、曹休接出,撤到陈仓防守。
虽然曹洪、曹休、曹真三人共同出征,并且下辨之战是曹休实际指挥,但之后曹洪、曹休便就此驻扎下来,下辩方向没有再爆发大战。反倒是曹真在之后转战多地表现抢眼,成为汉中之战曹军最活跃的将领之一。
当然,在曹操时代曹真作为后起之秀还没有占据核心位置,他的主要功绩还是要看后来。
曹真重大事件之四——收复河西,威震西域
延康元年(220),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真成为镇西将军,假节,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并进封东乡侯。夏侯尚、曹休、曹真三巨头分别镇守南、东、西三个方向。
曹操的去世使许多心怀不轨之人蠢蠢欲动。借着雍、凉二州刚分家,新任凉州刺史邹岐刚刚任命之机,张掖人张进挟持太守杜通举兵对抗邹岐,酒泉的黄华、金城的麹演起兵响应,三人自称太守联合叛乱。曹真以雍州刺史张既、费曜出兵平叛,加上凉州本地将领的抵抗,很快将张进等贼首斩杀,平定叛乱。
在雍凉地区曾经有一个叫做卢水胡的民族,主要生活在河西走廊,东汉时期常常作为雇佣兵帮助汉朝军队出征西域。随着汉末三国时期战事不断,凉州作为受战争破坏最严重的的地区之一,汉人大批减少,使各种少数民族逐渐内迁。很多部族与凉州当地军阀勾结,靠掠夺百姓来壮大自己。
黄初二年(221)十一月,曹真集结本部兵马及各州郡部队,进军河西走廊讨伐治元多、封赏、伊健妓妾等卢水胡首领。凉州刺史张既为先头部队,费曜、夏侯儒紧随其后,在武威郡显美县与胡人遭遇。
卢水胡人先是掘开河堤用洪水冲灌显美城,攻占显美后张既、费曜到达,此时另一路夏侯儒还未到。卢水胡趁着大风杀出城来准备防火烧魏军营地,张既将计就计分出三千精兵埋伏起来,又用一千士兵前去挑战,假装战败诱敌深入,突然从后方杀出的魏军伏兵使胡人阵脚大乱,立刻四散奔逃。张既得手后,曹真率大军追杀卢水胡,一战荡平河西。
裴松之注引《魏书》载: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河西遂平。
这段令人瞠目结舌的战功记载,三国志竟然只字未提。如果不是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如此震撼的战绩就将埋没于历史之中。看此战斩首与俘虏的数量以及缴获牲畜数量,分明彻底铲平了卢水胡。所谓“河西遂平”,四个字背后的重量实在难以想象。
讨平卢水胡一战的功绩远不止于此,其影响远达西域。
魏黄初三年(222),即战后第二年,鄯善、龟兹、于阗等西域诸国遣使朝觐,时隔多年再次归附于中原王朝。
《三国志·文帝纪》载: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诏曰:“西戎即叙,氐、羌来王,诗、书美之。顷者西域外夷并款塞内附,其遣使者抚劳之。”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
《三国志·东夷传》载: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置、康居、乌孙、踈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虽然天下三分,但曹魏能打通已中断多时的西域交通,使西域重归中原王朝,首要功臣正是镇守雍凉的曹真。
黄初三年(222),曹真返回洛阳,被拜为上军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并假节钺,成为仅次于大司马曹仁、征东大将军曹休的曹魏第三号军事统帅。
诡异的是,曹真指挥河西平卢水胡之战仅见于裴注《魏书》,在《三国志》中此战功劳则几乎被凉州刺史张既独占。张既有功不假,但张既当时虽然是刺史并且领兵,却并未身兼任何将军职务。也就是说这场战役张既只是先头部队,后续大军必然是曹真指挥。否则仅凭张既几千人的分兵记载,不可能做到斩首五万、俘虏十万,缴获牛羊一百多万只这种骇人战绩,更不用提西域各国后续朝贡之事。
西域概况
为什么曹真在此战中的功劳被完全抹除了?
笔者认为,最大的可能性,要怪就怪曹真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曹爽。这样您就明白了吧,作为司马懿的政治死敌,曹爽的父亲曹真在司马家自然也是敏感话题。后续司马家夺取政权后,当然要消除对手的影响力。一方面作为权力的直接来源,曹操、曹丕等曹魏先帝的正统性自然要维护,这也是司马家正统性的来源;另一方面又要把司马懿同时代以及之后的曹家人尽力贬低,减弱或消除他们的功绩,为司马家族取代曹氏增加合理性。
作为魏晋时代的史学家,陈寿在确保历史真实性的同时首先得确保自己的性命,所以很不幸,曹爽的失败直接导致其父曹真的形象受到影响。陈寿虽然不至于公然贬低曹真,却也不敢记录太多曹真之功绩。所幸南北朝刘宋时代的裴松之不会有这种顾虑,能够把这段历史予以补全。
曹真重大事件之五——受命遗诏,辅政曹叡
黄初三年(222),曹丕兴兵三路大举伐吴,特地将镇守西部的曹真征调,与夏侯尚共同进攻江陵。
《三国志·夏侯尚传》载: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
《三国志·曹真传》载:与夏侯尚等征孙权,击牛渚屯,破之。
这两句史料又存在疑点。
首先,曹真与夏侯尚共同伐吴这点可以明确,但江陵地处荆州中部,牛渚则位于今马鞍山市,两者相距太远。按理说牛渚应该是中路军曹仁的进攻方向,但曹真传通篇提及此次大战仅有这一句,似乎也不是笔误。在夏侯尚本传中有与诸葛瑾在“江中渚”大战的记载,不知此江中渚是否也叫牛渚?否则说不通。
其次,本次伐吴之规模可谓空前,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这曹魏排在前四的统率悉数出征,战线从荆州到扬州绵延整个魏吴边界,而且曹丕亲临宛城督战荆州方向,这种阵仗在整个曹操时代都不曾有过。同为攻打江陵的主将,夏侯尚的战功在其本传里大书特书,与诸葛瑾的交手描写详细,而曹真仅有“击牛渚屯,破之”这六个字。两员主将的差别记载,可以看出陈寿的求生欲还是很强的。
最后,虽然四位统帅三路大军伐吴无疾而终,但曹丕还是给除惨败的曹仁外的其他三人加官进爵。曹休由扬州刺史加为扬州牧,夏侯尚由荆州刺史加为荆州牧,曹真则由上军大将军转拜中军大将军,并加给事中。这里的给事中属于加官的一种,简单来说是兼职的皇帝顾问,可视为很高的荣誉。
黄初七年(226),曹丕驾崩。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共同领受遗诏辅政曹叡。您可能也有疑问,这曹魏怎么这么多大将军?其实这些带前缀的都不是真正的大将军,属于资深且地位比一般杂号将军高的将军,然而又比大将军要低一级。
曹魏中前期的高级武将官职排位以汉朝制度为基础稍有变动,排序为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再往下因为变动频繁就不展开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官职并非常设,无论哪个出现空缺都不意味着必然有人顶替,实际权力的分配以皇帝授权为准。
四位辅政大臣之中,以曹休地位最高。曹叡继位不久东吴便蠢蠢欲动,坐镇扬州的曹休先发制人攻破皖城消除东吴威胁,被曹叡任命为大司马,成为继曹仁之后第二位大司马。曹真则升为大将军,成为曹魏军队仅次于曹休的第二号统率。
本期主要为您讲述了曹丕时代下曹真的几次主要战功,下期将为您讲述属于曹真的重头戏:对阵诸葛亮。作为诸葛亮前期伐魏的真正对手,这位曹魏支柱大将表现得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下期为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