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名字很有意思的心理咨询入门书,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维德所著。书中的人物都来自经典儿童文学《柳林风声》,更是平添了几分趣味,我在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后,又转回去再次重读《柳林风声》,倒非因为情节模糊影响了对《蛤蟆》一书的理解,只是好奇自己是否会在某些角度会对《柳林风声》的解读会有改变。
在本书中,蛤蟆深为抑郁症所困,然后在朋友们建议下接受心理咨询,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最终一步步走出抑郁阴影。与其他的心理学类书籍不同的是,作者以动物作为主角,却提供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在当下,社会群体抑郁比例快速增长,尤其最新的数据显示在学生群体中,小学生抑郁比例已达10%,中学生抑郁比例高达20%-30%,大学生更是超过30%的抑郁比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更为关注抑郁的话题。
这样的心理咨询入门类书籍,用实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提供了抑郁症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又以经典儿童文学中的动物角色代入,无疑是一本很棒的读物,读者群体可以往下覆盖到中学,甚至小学高段的学生,很值得推荐。
书中从人格结构出发,提及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即每个人可能都存在的儿童自我状态(自然性儿童/适应性儿童),父母自我状态(挑剔型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自我状态(我个人觉得这里可以加上青少年)。
青少年/成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类似儿童释放愤怒中的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到撒泼和叛逆等行为表现,实际上都是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这样的行为,从道德层面上是没有'错’的,但是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是,这样的行为告诉别人——这个人是个失败者,也会让他自己感受很糟糕。
青少年/成人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不仅表现出对他人的指责评判教育,而且更多会对自我进行否定评判和自我惩罚。这样的状态让人无法再爱自己,更罔论照顾好自己,各种自残现象会因此而发生。
'成人自我状态’的人,能理性而合理的做事,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而要进入'成人自我状态’,需要刻意的思考和练习(父母或儿童自我状态,几乎不需要思考)。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才会认识到自己对自己的自主权,才有力量为自己负责,有力量改变处境和自己。
书中还提及从两个存在主义问题(问1:我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问2:我是怎么看待别人的?)出发,讨论对人生看法的底层结构(人生坐标)。
其中在解读在人生坐标图中,举到的一个例子让我很有感触。一个是从“我好,你不好”出发的'猜猜我在想什么’的游戏。多年来,老师一直对学生玩这个游戏,老师是自然的赢家,学生在这个游戏中觉得自己很蠢(这样的游戏某种意义上是'恶意’的游戏,表面上看起来实事求是,真正的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游戏的必然后果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现在孩子们实际面临的标准化考试评价体系,在理解为何抑郁的比例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有了另外的解释。
在蛤蟆和苍鹭的最后一次咨询面谈中,还提到人从依赖到对抗依赖,然后独立,最后走向共生关系的过程。有了强大的自我意识,理解并掌控自己内心的情感的成熟个体,还包括求同存异的接纳他人,这样的个体才会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远。
薄薄一本小书,不仅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而且可以让我们对抑郁的成因有所了解进而自我疗愈或帮助/理解有抑郁现象的状况,书中提及展现的倾听,独立思考,觉察,自我认识等,更是每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却常常被忽略的要素。
因此,这是一本适合几乎所有人的书(心理学专业人士可以忽略)。
■ ■ ■
文/萌晗(彩虹) 编/阿流
书语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