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反身录(03)大学反身录

问:身、心、意、家、国、天下可以言物,而“知”亦言物乎?曰:古诗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由斯以观,则“知”非物而何?有此“物”而后能物物,亦犹乾坤虽与六子并列,而其所以为尊者,固自在也。

格物,下学也。格物而格得此“物”,下学而上达矣。

此物未格,则主人正寐,借格物以醒主;此物既格,则主人已醒,由主人以格物。

识得格物者是谁,便是洞本彻原,学见其大。

果返观默识,洞彻本原,始信我之所以为我。惟是此知,天赋本面,一朝顿豁,此圣胎也。戒慎恐惧,保而勿失,则意自诚、心自正,齐治均平于是乎出。有天德自然有王道,夫焉有所倚?

知与不知,乃是一生迷悟所关。知则中恒炯炯,理欲弗淆,视明听聪,足重手恭。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万善皆是物也。否则昏惑冥昧,日用不知,理欲莫辨,茫乎无以自持,即所行或善,非义袭,即践迹,是行仁义,非由仁义,此诚、正、修所以必先致知也。致知而致得此知,方是复还旧物,克全固有之良知。闻见知识之知,终属螟蛉。

知为一身之本,身为天下国家之本,能修身便是立天下之大本。在上则政化起于身,不动而敬,不令而从;在下则教化起于身,远迩归仁,风应响随。

修身立本,斯一实百实,空言虚悟,济得甚事?世固有颖悟度越(超过)前哲,而究竟不免为常人者,知而不行,未尝见诸修为故也。

圣如成汤,犹铭盘致警,检身若不及,日新又新,无瞬息悠悠。吾人多是悠悠度日,姑息自弃。圣之所以圣,愚之所以愚,病正坐此。

面有垢,衣有污,则必思所以洗之;乃身心有垢有污,不思所以洗之,何哉?

修身当自悔过自新始,察之念虑之微,验之事为之著,改其前非,断其后续,使人欲化为天理,斯身心皎洁。

念虑微起,良知即知,善与不善,一毫不能自掩。知善即实行其善,知恶即实去其恶,不昧所知,心方自慊。若知善而不肯实行其善,知恶而不肯实去其恶,自知而自昧之,非自欺而何?

学问之要,只在不自欺,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其,即良知也)。初则勉然而然,久则自然而然。

自欺与不自欺,君子小人之所由分,即人鬼之所由分也。不自欺便是君子,便是出鬼关、入人关;自欺便是小人,便是出人关、入鬼关。吾人试默自检点,居恒心事,果俯仰无怍,出鬼关、入人关乎?抑俯仰有怍(惭愧),出人关、入鬼关,终日在鬼窟里作活计耶?人鬼之分不在死后,生前日用可知。

大庭广众,则砥躬砺行,闲居独处,即偷惰恣纵,迹然而心不然,瞒昧本心,支吾外面,斯乃小人之尤,身未死而心先死矣。虽然衣冠言动,其实是行尸走肉。

纵心于幽独,自谓无人见闻,不思人即不见不闻,而天之必见必闻,未尝不洞若观火。故一念之萌,上帝汝临;一动之非,难逃天鉴。人惟忽天、昧天、不知天,是以欺己欺人无忌惮,诚知上天之降鉴不爽,则懔然日慎,返观内省之弗暇,又何至申节昭昭,堕行冥冥?

为善不密,多由名誉起见,故为名誉而为善,是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纵善盖天下,可法可传,闻望隆重,声称洋溢,举世之所羡,正神明之所瞋也。此所谓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人之小人,明有人非;天之小人,阴有天谴。总之,皆心劳日拙(语出书经·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孔安国传:“为德直道而行,于心逸豫,而名且美;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比喻费尽心力而于事无补),自贻伊戚(自己招致祸患)。

念及自贻伊戚,独知不可不慎,若虑情移境夺,理欲迭乘,不妨祈监于天。每旦爇(ruò,烧也)香叩天,即矢今日之内,心毋妄思,口毋妄言,身毋妄动。一日之内,务要刻刻严防,处处体认。至晚仍爇香,默绎此日心思言动有无伪妄:有则长跽(长跪也)自罚,幡然(同翻然,忽然改变)立改;无则振奋策砺,继续弗已。勿厌勿懈,以此为常,终日钦懔(敬畏也),对越上帝,自无一念一事可以纵逸。今日俯仰无怍,浩然坦荡于世上;他日属纩(zhǔkuàng。人临终前,将棉絮置其口鼻附近,以观察其气息的有无)之时,检点平生,庶不至黯然消沮,自贻伊戚于地下,存顺没宁,何慊(满足,满意)如之?

尹和靖初看大学有所得,举以告伊川,伊川曰:“如何?”和靖但诵心广体胖而已,今吾人读大学不为不久,不审亦有所得否?亦洒然有以自乐,心广而体舒否?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一有意必固我之私,则心为所累,不免忿懥、好乐、恐惧、忧患之偏,便不得其正。

如鉴照物,如谷应声,行乎无事,不随不迎。若未至而先迎,既至而不化,前后尘相积,鉴暗谷窒,其为心害不浅。

心体本虚,物物而不物于物,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如是则虽酬酢万变,而此中寂然莹然,未尝与之俱驰。即此便是心正,便是先立其大。否则物交物,随物而驰,驰于彼则不在于此,有所在斯有所不在。

薛文清公每晚将就枕时,必自呼曰:主人翁在室否?此可谓善存心者。

敬是心法,能敬则心常惺惺,自无不在。

持身须是严整而浑厚,筒易而精明。

视听端凝,言动不苟,久自睟面盎背(suì miàn àng bèi,君子内在的道德自然流露,而使他面色润泽,背部充盈。后用以形容有道德修养者的仪态),四体泰然。

九容(古圣贤所谓君子,其言谈举止、行动坐卧皆讲仪度,称“君子之容”。凡君子,举止舒迟不迫,体貌闲雅温润。具体而言有“九容”。《礼记·玉藻》:“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此为君子容貌之常态。①足容重:步伐稳而重。轻飘趔趄(lièjū)碎步紧倒皆非君子之态。②手容恭:抬手高且正,如此为恭敬。③目容端:目光不正为斜。眼睛瞪人曰盻(xì),盻视称恨视。不斜视、不恨视,古人谓之“不睇(dì)视”。此为端。④口容止:不妄言,少说为贵。宋黄鲁直“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即有口容止义。⑤声容静:语音不哆嗦,说话不咳嗽,古人谓“不哕欬(yuěkài)”。此为静。⑥头容直:脑袋不歪斜,不倾顾,不摇晃。头不直则不正。⑦气容肃:呼吸平静悄无声息曰肃。⑧立容德:德者,得也。如同别人授予自己物品,须曲身而受。古人谓“立则磬折”。磬(qìng),石质乐器,其形如矩(木匠所用曲尺形)。君子站立应含胸并略微曲身,不可挺胸昂首。⑨色容庄:面色不矜不傲、不惰不慢为庄。懈怠倨傲嬉皮笑脸皆为不庄。)以修其外,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①视思明:观察事物,就要彻底明白,怎样才会真的明白?以前我们都会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我们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在看待一件事情时就是对一件事要正、反、前、后、上、下、是、非每个角度都要去观察思考,只有看到实物的本质,你才会明白。②听思聪:不论听到什么,一件事,一种观念,一个理论,一种言论,都不可人云亦云,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断,去取舍。所以要听逆耳之言,要听远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远方之言可以攻错。③色思温:子夏问孝,孔子答曰:“色难”。色,就是脸色,一个人的脸色,充分代表你的内心情感。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往往都是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面对着他人,自已的脸色,是和蔼可亲!还是拒人于千里!是不急不缓,还是烦躁不安!色思温,温者不冷不热,恰如其分。④貌思恭:貌者就是一个人的仪容、仪态。无论是言谈、服装、态度、在任何场合,要给对方一种要谦虚、恭敬,尊重的感觉,不可嘻皮笑脸,玩世不恭的样子。⑤言思忠:忠,首先要做到的是“忠于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然后才能做到忠于人,忠于事。对事竭心尽力去做就是忠,忠与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诚实是最好的做人态度。⑥事思敬:事无大小,也无贵贱,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业。社会上有百行百业,所谓的行行出状元,你选择了做什么,就要尊重你的选择,以负责、尽职的态度去做,自会出人头地。⑦疑思问:有了疑难的问题,要不耻下问。旬子劝学篇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韩愈的师说上也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学问之广之大,无人能通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就问,何耻之有!⑧忿思难:当怒火满腔,将要暴发时,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怒气发完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当你不能掌握喜怒哀乐发而中节时,就要克制自已的情绪,以免招祸。⑨见得思义:面对垂手可得的利益时,是否应该最先想起“义”字?义者,适不适宜,正不正当,合不合理之谓。适宜、正当、合理,得之可也。)以修其内,内外交修,身斯修矣。

修其身为道德仁义之身,圣贤君子之身,担当世道之身,主持名教之身,方不孤负其身,方是善修其身。

身为型家之准,身若不修,则家无所准,虽欲齐,乌乎齐?昔曹月川先生居家,言动不苟,诸子侍立左右,恪肃不怠,则是子孙化也;夫人高年,参谒(yè)必跪,则是室家化也;兄爱弟恭,和顺亲睦,则是兄弟化也;诸妇皆知礼义,馈献整洁,无故不窥中庭,出入必蔽其面,则是妇女化也;铃下(指门卒或仆役)苍头(汉时仆役皆须以青巾作头饰,故称仆役为苍头)皆知廉耻,趋事赴工,不大声色,则是仆隶化也。此岂声音笑貌为之哉?由是观之,吾人亦可以知所励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