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做大是道坎——华为面对可能的关键选择

做大是道坎——华为的“选择”

导语:最近《得到》组织了一门很特殊案例课《华为的选择》;是得到和华为官方联合打造的。

在长达7个月的研发时间里,课程人员采访了华为的研发、市场、人力、公关等各个条线的高管。那么近距离的观察。还接触到了很多从来没有公开的华为内部资料,比较真实地叙述华为是怎么迈过把公司做大这道门坎的。课程对于业者的价值就在于:在面对可能的关键选择面前,提供一整套“华为式”的参考答案。

课程开发者、得到研究员陆音:每个企业在成长中都会面临一个选择:是否要做大?大企业拥有很多优势。它可以集中兵力办大事,可以依靠规模化的生产减小成本,也可以依靠多样化的业务,降低失败的风险。但是我们也知道,从小到大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过程,否则那么多企业就不会死在规模化的道路上。

如果你也想做大,怎么能迈过做大那道坎?让我们就来看看华为的智慧。

1.为什么要做大?

在阅读公司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华为在1999年做了件大事。它和IBM达成了一份重量级的合作协议,由IBM派出咨询团队进驻华为,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帮助它改进工作方法。这是一个历时10年的计划,涉及研发、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方方面面。最激烈的时候,有270名咨询师每天泡在华为。

顾问费具体花了多少钱,这是商业机密。任正非公开讲过,每年的花销有好多亿美元。网上有人说,仅第一阶段就花出去了20亿人民币,1998年华为的全部销售额,不过才89亿人民币。

为什么这段历史吸引了我的注意?要知道,很少有创业公司会在早期花这么多钱、这么多时间来聘请外脑。大家找咨询公司,一般都是解决小问题,比如薪酬体系怎么搞,明年战略怎么定。像华为这样把事情搞得这么大,非常少见。

那聘请IBM的目的是什么呢?

故事得从1994年讲起。那年1月,任正非第一次赴美考察。回国之后,他在与市场培训人员的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十年以后,世界通信行业将三分天下,华为占其一。请注意,那个时候华为的员工数还不到500名,第一台数字交换机还没有量产,所有业务全部来自农村市场,海外拓展更是天方夜谭。

那你想想,如果你是员工,会不会觉得老板在吹牛?企业的生存都成问题,你还跟我说要做大,这不是吹牛么。

但是我发现,任正非真不是吹牛,他真的行动起来了。1997年底,任正非再次带领公司高管来到美国,访问了休斯、IBM、惠普公司。这一次,他的目的性更强,就是要了解怎么把公司做大。也是在这一次访问中,华为和IBM搭上了线,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按照正常的逻辑,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的时候就应该多考虑生存问题。那为什么华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考虑做大的事情了呢?

从美国回来后,任正非写了一篇文章,叫《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在这篇文章里,我找到了答案。任正非是这么写的:“在下世纪初,也许在2005年,真正会产生一次网络革命。光传输与先进的交换技术,使通信费用数十倍地降低。用户、业务的迅猛增长难以预计,必须规模化才能缩短新产品的投入时间。”

老实讲,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我很震撼。这倒不是因为任正非未卜先知,准确预言了十年以后的样子。我震撼的是企业家的格局。任正非意识到,在有些行业里,你根本没有机会做小。

通信行业,尤其是在与互联网融合后,达到了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的市场规模。庞大的空间为巨无霸提供了成长环境。而霸主一旦降临,小玩家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任正非说“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恰恰不是来自于乐观,而是来自于危机意识。聘请IBM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赶快把公司做大。

2.做大那道坎是什么?

好,那IBM到底要帮华为解决“做大”中的什么问题呢?我们继续看。

IBM告诉华为,规模优势的基础是管理。想把公司做大,首先就得改善管理。那从哪入手呢?IBM说,最紧要的就是变革生产流程。你得先穿上一双“大公司鞋”,按照大公司的姿态去走路,然后再想扩充规模的事。

比如说,原来生产什么产品是研发部门一家说了算。但是IBM告诉华为,这样不行,你应该成立一个更高级别的投资委员会,成员包括研发、市场、财务等等一系列部门的高管。由他们集体决策,一个产品要不要研发,预算和时间是多少。

再比如说,IBM告诉华为,你应该思考,在这么多产品的研发中,有没有什么重复性的工作可以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可复用的功能模块。

还比如说,IBM告诉华为,每条产品线的指挥官都不能只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群人,包括从研发到市场所有工序的代表。也就是说,所有和这个产品有关的部门,都应该选出一个人。大家组成一个联合指挥部,共同指导产品的生产。

那为什么要做这些改变呢?

IBM说,之所以要成立公司级的投资委员会,为的是避免决策者背景过于单一,眼里只有技术,研发出无用的产品;而细分功能模块,为的是职业化生产,避免产品质量因人员变动而出现不稳定;给每个产品线配备指挥部,为的是避免产品经理缺失必要的信息,导致只照顾到了某个生产环节的诉求。

你发现了么,穿上“大公司鞋”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成功对关键人物的依赖。IBM告诉华为,学会依赖流程和制度,而不是“英雄”,这是企业做大必须要跨过去的那道坎。只有跨过它,规模才能转化为优势。这就是你首先要做的事情。

后来咨询团队进驻公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华为穿上这双“大公司鞋”,变革生产流程。刚才讲的三个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这双“大公司鞋”非常系统,它有个名字,叫“基于产品及生命周期优化法”,简称IPD。

华为基于IPD的开发流程

时任轮值董事长郭平曾经这样回忆IPD的价值,他说:“我刚进公司时,华为既没有产品工程概念,也没有科学的流程,一个项目能否成功,主要靠项目经理和运气。引入IPD后,华为开始了管理体系的变革。我们经历了'穿美国鞋’的痛苦,实现了从依赖个人,偶然推出成功产品,到制度化、持续性推出成功产品的转变。”

好,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从依赖个人转换为依赖流程,让成功从偶然变为必然,这是公司做大最需要迈过去的那道坎。为此,你需要率先变革生产流程,先穿上 一双“大公司鞋”,再考虑规模的事情。

3.怎么穿好“大公司鞋”?

但还有一个疑问。这次变革为什么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穿大公司鞋”很难么?

很难。在调研中,我采访到很多老员工,他们告诉我,变革其实面临很大的阻力。在变革的头几年,一些员工觉得,很多流程根本没必要。比如有位老员工就告诉我,在刚引入IPD的时候,他每天要开很多会。这些会,80%都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听,人家为什么要找他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简单。这套流程是给大公司用的,华为当时的体量还没到那个级别。也就是说,“大公司鞋”之所以难穿,就是因为不合脚。

那华为是怎么克服阻力,穿上这双鞋的呢?有人可能以为是创新、改造。但事实恰恰相反。华为提出了四个字:削足适履。

这个成语本来比喻生搬硬套,但是华为认为,作为学生,想搞懂一个东西,你就是要先学会不去质疑,先改变自己。任正非当时说:“什么管理都学习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白痴。我们这些年的改革失败就是老有新花样、新东西出来,然后一样都没有用。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就穿一双'美国鞋’。”

华为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策略,叫“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其中的“僵化”,讲的就是削足适履,它是三步走策略中最重要的一步。不搞创新,咨询师说什么,华为就做什么。

不仅如此,华为还做了两件事作为辅助。第一件,就是由一把手出面,展现出坚定的信心。任正非多次在各类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流程变革必须成功。他甚至说过:“就IPD来说,学得明白就上岗,学不明白就撤掉,这就是我的原则。”

第二件事,华为要求全公司上下,就IPD是什么进行充分的沟通。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团队内部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都要进行。不仅如此,华为还把沟通纳入到了管理者的考核指标中。目的,就是要让所有员工理解变革的好处,让他们的质疑得到及时的答复。华为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沟通小组来推进这件事。

这么做起到了效果。“大公司鞋”的优势在2003年以后开始得到体现。2008年,在推行变革十年后,华为项目研发的平均周期缩短了50%,产品故障率减少了95%。

2012年,现任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接受《财富》杂志专访时说:“7万多人的研发队伍能有序开展工作,这是我们与IBM合作开展变革的成果。即使再加7万人,我们也能有序地运作。”

好,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华为做大的故事。从它的案例中跳出来,再看成长这件事,我有一个启发。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成长的轨迹肯定不同,所以坚持自我很重要。但是华为的案例表明,至少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你需要放下自己,想一想怎么活成别人,或者说前人的样子。这个时间点,就是长大的前夜。在长大的前夜,学习力比创新力更重要。先穿上一双大人的鞋,跺两下,学会走路不崴脚,这可能是迈过做大那道坎最靠谱的方法。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在有些行业,比如市场空间庞大的高新技术行业,你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做小,所以应该尽早考虑做大的事情;从依赖个人转换为依赖流程,让成功从偶然变为必然,这是做大最需要迈过去的那道坎;为了迈过这道坎,你需要先放下自己,不要质疑,吃透大公司运作的流程,再考虑扩大规模的事情。

留个小作业,去查一查当年郭士纳的IBM改革是怎样做的?他的改革,和华为有什么共同点?

附任正非讲话原文——

《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1997(节选)

IBM的副总裁送了我一本书,是哈佛大学出版的,对大项目的管理非常有道理。在财政部部长刘仲黎访问我公司时,又把这本书送了他(我们后来采购了几百本)。我们在IBM整整听了一天管理介绍,对他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赏,对项目从预研到寿命终结的投资评审、综合管理、结构性项目开发、决策模型、筛选管道、异步开发、部门交叉职能分组、经理角色、资源流程管理、评分模型……,从早上一直听到傍晚,我身体不好,但不觉累,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我发现朗讯也是这么管理的,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的一些管理著述。

圣诞节美国处处万家灯火,我们却关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馆里,点燃壁炉,三天没有出门,开了一个工作会议,消化了我们访问的笔记,整理出一厚叠简报准备带回国内传达。我们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IBM作为巨无霸一直处在优越的产业地位,由于个人电脑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严重的打击了他赖以生存的大型机市场。80年代初期IBM处在盈利的顶峰,他的股票市值超过前西德股票之和。也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盈利最大的公司。经过十三年后,它发现自己危机重重,才痛下决心,实行改革,在92年开始大裁员,从41万人裁到现在的26万人。付出了80亿美元的行政改革费用。由于长期处于胜利状态,造成的冗员,官僚主义,使之困难重重。聪明人十分多,主意十分多,产品线又多又长,集中不了投资优势。又以年度作计划,反映速度不快。管理的混乱,几乎令IBM解体。华为会不会盲目乐观,也导致困难重重呢?这是我们访美的目的。

93年初,当郭士纳(Lou Gerstner)以首位非IBM内部晋升的人士出任IBM总裁时,提出了四项主张:1、保持技术领先;2、以客户的价值观为导向,按对象组建营销部门。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全套解决方案;3、强化服务、追求客户满意度;4、集中精力在网络类电子商务产品上发挥IBM的规模优势。第4条,是针对92年IBM所面临着解体为7个公司的情况而说的。规模是优势,规模优势的基础是管理。

历时5年IBM裁减了15万职工(其中因裁员方法的不当,也裁走了不少优秀的人才)。销售额增长了100亿,达750亿美元,股票市值增长了4倍。

听了一天的管理介绍,我们对IBM这样的大公司,管理制度的规范、灵活、响应速度不慢有了新的认识。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有效管理有了了解。对我们的成长少走弯路,有了新的启发。华为的官僚化虽还不重,但是苗头已经不少。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临死亡,管理是内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规模小,面对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观规律,是难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必然抗不住风暴。因此,我们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在这条不归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础。这就是华为要走规模化、搞活内部动力机制、加强管理与服务的战略出发点。

在扩张的过程中,管理不善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华为一直想了解世界大公司是如何管理的,有幸IBM给了我们真诚的介绍。回公司又在高层进行了二天的传达与研讨,这100多页简报激起新的改革火花。。。

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是后进者的名言。创造机会,引导消费,是先驱者的座右铭。十年之内通信产业将面临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到来时华为在哪里?我在美国与一些资深人士交流,他们有的说计算机网络的进步会取代通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通信专家说,通信技术的进步将会使通信网络包容了计算机网络,合二为一。

我认为二者都有道理,在下世纪初,也许在2005年,真正会产生一次网络革命,这是人类一次巨大的机会。计算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类普及信息技术成为可能。高速的光传输,与先进的交换与处理技术,使通信费用数十倍的降低,网络的覆盖能力增强到人们想像不到的地步,为信息的传播与使用铺平了道路。随着波分复用和波长交换,使光交换获得成功,现在实验室的单芯可传送2000G,将来会变成现实,那时候,通信费用会呈数百倍的降低,那么用户的迅猛增长,业务的增长迅猛,难以预计。例如,中国出现六亿门大网时,会是一种什么局面,你想象过吗?

抓住机会与创造机会是二种不同的价值观,它确定了企业与国家的发展道路。浑沌中充满了希望,希望又从现实走向新的浑沌。人类历史是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在自由王国里又会在更新台阶上处于必然王国。因此,人类永远充满了希望,再过5000年还会有发明创造,对于有志者来说,永远都有机会。任何时间晚了的悲叹,都是无为者的自我解嘲。

       后按:在一般人眼里,华为又大又强,还背负了民族悲情。但是在我们看来,华为公司很大的价值和特点不是这些,而是他经受过一家企业会遇到的几乎全部选择难题。他是我们中国这一代人商业探索走得最远的探险队。所以这门课,其实是这个到过最远、最隐秘的所在的那个探险队的老队长,留给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探险日志。

我们每个职场人、每个创业者,也走在出发的路上。我们的初衷,就是把这本老探险家的探险日志交到你手里,让你知道暴风雪来了该怎么办,船只偏航了该怎么选,看不到终点的时候该怎么想……

(0)

相关推荐

  • 田涛:任正非为什么会批判“蓝血十杰”

    文 /  田涛,著名管理学家,华为高级顾问,华夏基石e洞察智库撰稿人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01 冷冰冰的"外科大夫"们 首届"蓝血十杰&q ...

  • 我们向华为学习什么

    导读本文长度为7000字,建议阅读12分钟.同时,读完本文你可以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华为为什么做什么什么好?华为的管理套路是什么?华为的文化.理念是什么?华为靠什么支撑长久不衰?我们在敬佩华为海思底气 ...

  • “真假”IPD发布会

    那么,IPD究竟是什么? IPD是通过对产品开发中各种最佳实践进行集成,实现对产品开发工作有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它的思想来源于美国PRTM公司最先于1986年提出的基于产品及生命周期优化法(Prod ...

  • 华为20年启示录(三)

    作 者:中欧商业评论 1998:均衡的管理是核心竞争力2008年2月,华为给为自己做了10年管理咨询的IBM咨询师们送行. 由于长期密切的并肩作战,在送别现场,华为一位副总失声痛哭.尽管对IBM来说, ...

  • 削足学,适履干

    关键词:削足.学.适履.干 很多组织,引进一项体系,发动一次变革,推行一个新的流程,很多时候没有获得成功. 于是,要么怪这个新事物不适合自己企情,或是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最后绝大部分不了了之. 这个世界 ...

  • IPD变革必须跨越的三道坎

    本文根据资深研发管理专家江老师的线上直播课程<IPD变革必须跨越的三道坎>整理成文.讲解什么是IPD?IPD变革的三道坎是什么?中小企业如何实施IPD?以及华为变革案例分享.江老师拥有19 ...

  • 微、渐的力量

    关键词:变革.小事.坚持.反馈 点击文末"在看",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平时,与许多企业经营者交流时,经常听他们讲到,精益生产.6S.降库存.企业文化.ISO9000......,以 ...

  • 公司做大,必须淘汰三类人:一、经常欠款不...

    公司做大,必须淘汰三类人: 一.经常欠款不给的客户 二.负面消极的员工 三.无能的管理者 带团队的三大禁忌 1.不能在公众场合批评谩骂下属 2.施威前必须先施恩,没有恩勿施威 3.少批评多鼓励,放大下 ...

  • 股权激励的小问题,公司做小看不出来差距,公司做大少融5400万

    包启宏:中国知名股权设计专家 很多的企业在股权激励过程中把个人的名字写到了公司注册的股东里面去,股东和股东之间不出现问题那当然是没关系的,但是一旦出现问题麻烦就大了. 一个真实的案例,国内一个非常著名 ...

  • 盘点未来5年最具潜力的5大芯片黑马,华为芯片领域拿下关键一局!

    盘点未来5年最具潜力的5大芯片黑马,华为芯片领域拿下关键一局!

  • 鲜美可口的26道宴客菜,青山学会轻松做,自己在家做大厨很实在

      椒盐排骨 食材:肋排 500克 鸡蛋1个 红椒青椒各1个 洋葱1/4个 葱1段 姜片2片淀粉适量.椒盐 糖 酱油 料酒 做法: 1.排骨切段,青红辣椒,洋葱切末. 2.用葱姜.盐.糖.酱油.料酒把 ...

  • 马云:一个公司没有这5张表很难做大

    马云:一个公司没有这5张表 很难做大 1.组织架构表 解决员工位置问题,给员工提供宽阔的发展平台 2.工作分析表 解决员工权责利的问题 工作做到量化,数据化 3绩效考核表 解决员工绩效问题 老板考核什 ...

  • 这家公司不要大客户,不做大集团,究竟怎么想的又是如何做的?

    核心提示 这家公司不要大客户,不做大集团,甚至把公司"瓜分"成一块块小的创业矩阵,其中有何玄妙?其掌门人,要让自己的思维活力永远保持在25岁,他究竟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quo ...

  • 给家里人做这几道菜,都会称你为大厨

    软溜鱼片 材料:鲤鱼800克,玉兰片15克,胡萝卜15克,淀粉5克,盐3克,料酒25克,大葱10克,姜10克,大蒜10克,酱油5克,白砂糖25克,醋10克,植物油30克. 做法: 1.将鱼去头.去鳞, ...

  • 爆笑同事经典笑话,给同事介绍一个对象,第二天她一来公司大吼道

    爆笑同事经典笑话,给同事介绍一个对象,第二天她一来公司大吼道

  • 中国最难做的6道菜,中国大厨不敢轻易“尝试”,外国厨师做不出

    中国的菜系最知名的就有8种,而小的菜系让大家知道的,也差不多有十几种,再加上各地独有的菜系,真的是数不清,吃一辈子可能也吃不完,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菜品也是比较多的,尤其是有些菜已经成了传说级,因为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