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王凌琴散文】祖父的歌谣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祖父的歌谣
原创/王凌琴

那时候的农家光景,虽然清贫,却是悠闲的。傍着渭河,得其利也受其害。祖父经常说,有福的生在各州府县,没福的生在渭河两岸。话虽如此,但渭河确实也给了两岸人大大的福利,当缠沙人①在沙里忙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河边人却收了麦子,留足了破地②,剩下的地种上了秋庄稼,糜谷,荞麦,豆子,九十月里,收了秋,人们便闲了。“半年辛苦半年闲”,整个的冬季都是悠闲的。往往这时候,祖父便来了兴致,在厅房下的八仙桌上,他磨好了墨,铺好了纸,提起了毛笔,在纸上尽情挥洒了。我还勾不着桌子,踮起脚趴着桌沿,眼巴巴的看。
祖父写完了,便会得意地拿起来,摇头晃脑地唱起来,是唱呐,有韵律的。所以能够打动我。记得最清是他写的“长安八景",那诗是这样的:
华岳仙掌第一景,太白积雪六月天,
灞桥烟柳吹满面,草滩烟雾紧相连,
曲江流水长不断,雁塔晨钟在城南,
骊山晚照光明显,咸阳古渡几千年。
随后他就指着不远处的华岳三峰说:瞧,那就是华岳仙掌,然后就讲了起来。
当年,华山和中条山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候天下洪水泛滥,整个关中道都是泽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派来巨灵神,巨灵神手推华山,足踏中条,硬是凭一双手推开两山,大水才从中间一泻而下,救了世人。他用的力太大了,手印留在山上,这就是仙掌峰,它可是关中第一景呐!祖父讲着,比划着,那骄傲的神情洋溢着在脸上,仿佛他就是大禹、巨灵。抑或是大禹、巨灵的子孙。
到了后来,我长大了,去西安,过骊山,过灞桥,到雁塔,曲江,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八景诗,如数家珍一般,在心里拿它来对号入座了。仿佛那就是自家园子的风风物物,山山水水,由是生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来。故乡的美,深深的爱便植根在心间了。
后来闲暇的日子,他又写了八仙诗读给我,以至于多年后我也老了,可这诗却刻在了心里。八仙诗是这样的:
李拐先生道德高,张老骑驴过天桥,
洞宾背剑清风客,钟离磐石把扇摇,
国舅手执云阳板,菜和瑶池品玉萧。
仙姑竟来常寿酒,湘子花篮献蟠桃。
随后,他又指着南山说:你看,那个山形就是张果老倒骑驴。我揉揉眼睛说看不清,看不见。祖父叹叹气说:看不见就算了,快长吧,长大了亲自去山上看,一定看得见的。
后来长大了,又对祖父当年读啥书有了兴趣。秋天的傍晚,在院子里的香椿树下纳凉,看着祖父兴致好,(祖父是个不善言辞,沉默寡言的人,平时不说话,更不会花言巧语,甚至有点笨拙,只有说起诗书,他才会活泛起来)我便问了,你小时候读啥书?
四书五经呗。
你还记得内容?
祖父摇头,不记得了。
要知道,祖父这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我有点不甘心,又追着问:你记得念过啥,你就念啥,行不?
祖父闭上眼睛想了一下,忽然睁眼唱了起来: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睛空。
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一蓑烟雨溪边钓鱼翁。
随后他说,这叫“对典考",也就是讲做诗的办法。我惊讶了,仿佛听到了当年私塾的读书声,就象鲁迅先生讲的那样,老塾师摇头晃脑,念的沉醉,小学生不知道啥意思,也哇哇哇的跟着背口诀。就象一群吵池的青蛙,太有趣了。那一定是这样的。
那多年,祖父是村上的文化人,他写得一手毛笔字,正儿八经的楷书,村上红白喜事,都是他一手写对联,写帖子,包括结婚“和日子"(定时间),都是他用八卦图推演,用手指掐算的。后来名气大了,周围村子的人也慕名赶来,请他,有人来拿一包点心,有人则空着手,可不论如何,祖父都详细地询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再根据这些来掐算,确定“吉日良辰”。每当有人登门,祖母捧来茶水,祖父一脸的荣耀和自得,温和的和来人讲说着话,并接受着别人的恭维和尊敬。谁家嫁女,必定请他“挟匣子”,③那嫁妆箱子上的大红封帖“福寿堂x府谨封",“xx堂x府谨封”几个气派的大字,必定出自他的手笔。
有一件事,现在村上人至今还津津乐道。
六十年代,村上有户移民,家里只有三间厦房和一个灶房,连院墙也没有。这年要给大儿子玉龙娶媳妇了,请祖父去帮忙。祖父一看,连贴对联的地方也没有,如此寒酸,如何是好?他思忖片刻,有了办法。找来两块木板,两条高板凳,把木板竖在板凳上,再把对联贴在上面。说来也巧,这新娘子名叫凤香,一龙一凤,好姻缘,好兆头。祖父大笔一挥,写下了这样两行字,
休看龙无院墙三间小房,
只要凤有决心几年大厦。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玉龙和凤香的后代都过上了好日子,大儿子家从前盖到后,新新的一院子。二儿子在广州打工,在那里买了房,已经娶妻生子。女儿嫁到西安,小外孙已经考上了大学。人都说,王老汉的对联写得太好了,起到了激厉预言的作用。的确,当年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祖父那幅火红的对联,确实亮丽非凡,令蓬荜生辉了。
到了七十年代,兴起了学习小靳庄的运动,村上有工作队,组织各种演唱会,祖父也被动员参加了,那几天下了晌,祖父总坐在方桌前写呀画呀,到了这天中午,生产队召开了学习会,会上就有一个节目,王老汉谝快板,姓陈的工作队员一宣布,祖父大大方方站了起来,又用他吟诗的声调唱了起来:
人老力衰志如钢,心中升起红太阳。
主席指示是方向,贫下中农紧跟上。
团结起来搞生产,世界风云装胸前。
甘願洒尽千滴汗,换来粮棉番加番。
不怕风雨排万难,要为国家多贡献。
一首诗来没作好,交给工作来指导。②
祖父念毕,大家哗啦啦地拍手鼓掌,那个姓陈的青年工作队员深受感染,当场对祖父予以表扬和鼓励。我记得,那时候祖父脸上放光,兴奋和满足写在了脸上。因为他又一次得到了工作队的认可。(六十年代,祖父曾被任命为大队保管,他競競业业,认真详细的做好每一件工作,可是后来来了一个驻队工作人员,他发现祖父家庭成份为上中农,大为恼火,批评村上领导缺乏阶级立场,任用高成份人当保管,祖父被换掉了)
到了老年,八十七岁的他用毛笔小楷认真地写下了“一生大事记略”,记叙了他一生的基本过程,他曾自豪地说:我是经历了三个朝代的人。他生于宣统元年正月初一,经历过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卒于2007年八月。终年九十八岁。
祖父最满意的,是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注:①缠沙,靠近沙苑边上一带,人称“缠沙"。
②破地,过去关中一带,只种一料麦子,收麦后把麦地犁过,让太阳晒,叫晒墒,到秋天种麦子,这种地叫“破地"。
③挟匣子,读jia,过去嫁女,请懂礼节的人来帮忙,应付礼数,因要挟带女方的生辰八字,放匣子里,所以叫“挟匣子"。
④工作,过去工作队下乡人员的简称。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草庐居士
诵读:李跃峰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