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 我们的精神家园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散文福地杂志(纸刊)的选稿基地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与《散文福地》的故事
天津 文 豹
我年轻时学的是中文,对文学写作情有独钟,不时抽出功夫写些小文章发表在报刊,作为业余爱好自娱自乐。退休后有了时间就将文学写作作为老年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同时我也希望有一个发挥文学创作的的精神家园。
2016年底红娅老师介绍我和李琦一起参加了散文研究会,在这里第一次听了张宝树老师的文学课,随后每年依次聆听了崔建良、马文华、李仪、李锡文等几位老师的讲座,并与诸多文友每月都有几日一起听课,并讨论和研究关于散文写作存在的问题,这使我对散文的写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受益匪浅。
过去我在文学写作和读书方面可谓“杂家”,什么都读,什么都写,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都是从兴趣出发,从没考虑过加入什么组织,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涌现出多种文学平台,五花八门的文学作品和各种头衔的作者不断出现,但我从不看作者的任何头衔,我只认作品,一旦看到好作品,就不免爱不释手,甚至为其写评论,发表一些读后感,这也是我的一种学习方法。至于自己的写作完全是自由发挥,可谓疏宕不拘,我行我素。现在想来,真是有点玩世不恭。自从加入了研究会,我开始正视散文写作和阅读。在认真听取老师们的讲座与吸取文友们的写作经验后,我有意识而有目的地读散文、写散文,认真学习关于散文的文学理论与技巧。尤其听了李仪老师关于散文的几次讲座,我对散文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过去对散文是一种传统的概念,多年来“文散神聚”的写法被认为是散文的写作法则,五六十年代的著名散文家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作品都有这种特点,我本人也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但是时代在前进,文体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发展变化,任何东西都不会一成不变。通过在散文研究会的学习、研究、探讨,开始接触到各种写法,认识到“形散神聚”只是某一类散文的文脉特征的总结概括,并不代表所有散文的共性特征。散文是丰富多样的,有“形散神不散”、有“神散形不散”、有“形神都不散”、也有“形神都散”的。散文作为文学艺术是诗意的,性灵的,不论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无论是抒情的或议论哲理的,它都要用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和热情饱满的文笔表达内心的情感,它不仅会带你进入哲学的深邃以及逶迤绵延的心路历程中,而且更能增强你对精神生活的渴求。这也是我参加天津散文研究会4年来的一点收获与感想。
《散文福地》是研究会出版的季刊杂志,我从2017年第一期发表了《雪域诗魂》开始,几乎每期都有作品发表。在编辑们的辛勤努力下,它不仅促进了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同时也给了我向文友们学习的机会。我从这里读到许多不同风格的散文:有的朴素自然,有的清新明快,有的柔美隽丽,有的绵密醇厚;语言的风格也不同:有粗犷,有细腻,有豪放,有婉约。由于个体经验和感受的不同,作者在具体创作时采取的手法也会有所不同,以体现出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因此有不同的艺术个性,也反映了每个人的不同处世哲学与生活趣味。我正是在这种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作品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努力使自己不断提高思想与写作的水平,因此深深感到《散文福地》是我的良师益友,开卷有益。
《散文福地》微刊通过诸位编辑们的辛勤工作,每期都快捷地刊登出优质的散文作品,及时地反映了我们当今的生活节奏和时代脉搏的跳动,给我们现代生活注入了精神营养。
最近,天津散文研究会在进行改组调整,领导班子品正博学更加精干。我希望在改组调整后,能有更多的时间举办散文研究和学习活动,充分挖掘文友们的创作能力,深入生活,练好内功,抓好作品,开展文学批评,提高思想文化和文学理论水平。写作与评论相结合,通过开展文学批评不断开拓思路,做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扩大参与面与散文研究会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不断创新发展,团结奋进的文学团体。
鲁迅先生说:“文学团体不是豆荚,包含在里面的,始终都是豆。”形象地讲出了文学团体的性质特征。文学团体如同豆荚一样,而它里边包含的是单一的豆,因此它是多样性的、复杂的,极具个性的。
研究会作为文学团体,其中的不同个体自有其思想人格上的独立性和文学创作上的独特性。会员中的各个文友生活阅历与思想感情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其共性中包容着作者的个性,发挥每个人的写作热情与个性,定能多出好作品。
我们这代人走过了一生坎坷的经历后,除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外,更需要的是精神生活,总想有一个得以寄托的精神家园。研究会容纳了全国各地的文友,仰观古今中外,俯察社会人生,游目骋怀,精诚进取,成为众多爱好散文人的精神家园。
钱钟书先生曾在《谈“回家”》一书中讲过: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道家和禅宗,每逢思辩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就把“回家”作为比喻,例如“归根复本”、“自家田地”、“穷子认家门”等等。他还提到西方一些哲学家们也有相似的说法,例如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曾说:“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
我加入天津散文研究会已经4年了,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精神家园,这4年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如同“回家”了。

作者简介
作者文豹,本名王晔,天津市人,老三届知青,某企业退休干部,中文本科学历,天津市散文研究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曾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城市快报》《乐龄》和《散文福地》《大洼文学》等杂志发表大量散文小说,并多次获奖。部分作品收集在《文豹选集》一书中。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紫 月
制作:周 璇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散文福地杂志邮箱:swfd2010@126.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