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的“肥”和朱元璋的“丑”,我们对古人的长相有误解吧?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纷争百年,在战国七雄中,最终,秦灭六国而结束战国时代。为何秦国能够以一荒凉之地而统御天下,这其中不仅有商鞅变法的功劳,更与秦国历代诸王的励精图治(奋六世之余烈)有着极大的关系。
与出道即巅峰的魏国相比,秦国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资源贫瘠,发展相对落后,在秦孝公和商鞅进行变法后,秦国才逐渐强大,特别在战国中后期,秦国逐渐成为中原霸主,这与自秦孝公之后,秦国历代国君的努力不无关系。
自秦孝公之后,秦国的历届国君几乎很少有昏庸之辈,大部分国君继位后,都以一统天下作为己任,在这些国君中,有这么一位国君,他具有雄才大略和宏韬伟略,在位五十多年时间里,频繁东出函谷、扫六合,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秦国的盛世也是从他这一代开始,他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稷前半生历经了质子、公子、太子、王的身份转变,这个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他更珍惜手中的权力。嬴稷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嫡子,在秦惠文王的诸多子嗣中,嬴稷没有太多的存在感,甚至,秦惠文王从没想过把“嬴稷”立为太子。
在嬴稷年幼时,他就被送往燕国当质子,进而与秦燕交好。虽然说,嬴稷是秦宣太后与秦惠文王所生的孩子,但是,宣太后并不重视嬴稷,父亲的冷淡、母亲的疏远,也使得早年的嬴稷与权力无缘。嬴稷虽然贵为公子身份,怎奈朝中无靠山,因此,从小开始,嬴稷就学会了自立自强。
秦惠文王去世后,长子嬴荡继承王位,也就是秦武王。秦武王的个性勇武好战,在位仅仅四年,就率领秦军几次东出,虽然秦武王不算昏庸之君,但也绝非明君,有一次,秦武王参加周王室在太庙举办 举鼎比赛上,狂妄自大,妄图赤手举动太庙前的铜鼎以威震六国,然而,秦武王在举鼎过程中,不幸胫骨被砸断而死。
秦武王突然离世,秦国王位究竟该谁来继承?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而秦国内部也因为武王的离世,变得人心惶惶,由于秦武王生前没留下子嗣,也没有留下遗嘱,于是,秦武王的兄弟们开始蠢蠢欲动的觊觎王位。
此时,秦庭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宣太后为首,他们拥立公子“芾”为王,而另一派则是以秦惠文王王后(秦武王之母)为首,他们拥立公子“壮”。
这两派在秦国都拥有极大的势力,谁也征服不了谁,这也导致秦国陷入了很长一段权力的真空期。而远在燕国的公子嬴稷,听说秦武王举鼎遇难的消息,他明白秦武王去世,秦国内部又会掀起一番腥风血雨。
嬴稷心里也想成为秦国的王,但自己孑然一身,还身处燕国,身边没有名士辅佐,根本就没机会夺取王位。嬴稷向西边看看,心里刚燃起希望之火,又瞬间被现实所浇灭。
然而,机会往往总会在不经意间落到你的身边,当时,赵国名君赵武灵王看到秦国内乱,意识到机会来了,他想扶持一个秦王室的公子,以达到控制秦国的目的。不过,赵武灵王纵观在赵国的秦国质子中,还没有那个能让他瞧得上眼,反倒是在燕国的公子稷,赵武灵王很是喜欢。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赵武灵王为何要拥立嬴稷为秦君呢?这里面其实有两个深意,一是,赵武灵王想要通过控制嬴稷来达到挑拨秦国内斗的目的,以此来不断削弱秦国的实力,这就需要一个能力出众的质子去夺位。
而在赵国的几个质子,很显然都是一些酒肉饭囊,没有什么大才能,而在燕国的嬴稷到是一个不错的人选,赵武灵王认为嬴稷如果回国当秦王,那么,宣太后和惠文后一定会再次分化而内斗,这个时候,秦国如果发生内斗,就不仅是“两后”的内斗,更是整个朝廷的内斗。
二是,赵武灵王也想用此来向秦国施恩,毕竟秦国是自己邻国,如果赵国不主动去拉拢,秦国一旦和齐国站在一起,对赵国而言一定是弊大于利,赵武灵王通过综合考虑上述的因素后,最终,在赵武灵王的操作下,嬴稷就在赵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到了秦国。
秦国朝廷对嬴稷的突然回归,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特别是秦国的臣子们,他们极力地抗拒立嬴稷为秦王,原因就是嬴稷的回归,动机不纯,如果立嬴稷为王,这很可能是赵国的阴谋。
秦惠文后派系对嬴稷的回归也十分忌惮,不仅派遣杀手去暗杀嬴稷,而且还明里暗里地挑拨群臣与嬴稷的关系。反倒是嬴稷的生母宣太后看到了一个机遇,原本立公子“芾”是无奈之举,毕竟,公子芾再怎么样,都是“次子”,也就是说公子“芾”并不是长子。
在拥立公子“芾”时,群臣的意见很大,他们认为次子继位违反宗法和传统。而这一次,自己的长子回来了,也让宣太后看到了希望,至少群臣没有理由再讲嬴稷继位不合法了。所以,秦宣太后一派决定转换方向,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嬴稷身上。
嬴稷在内获得宣太后势力,在外获得赵武灵王的支持,并且嬴稷还是秦宣太后的长子,于是,迫于内外压力,秦国朝廷就只能够拥戴嬴稷为秦王,史称秦昭襄王。
嬴稷实现了自己成为秦王的愿望,但是,自己却是个被母后架空的秦王,因为,宣太后以秦王年幼为理由,直接代理朝政,于是,嬴稷的权力就这样被宣太后架空,在其执政前期,秦国内外大事几乎都是宣太后一人决定。
虽说,宣太后是自己的生母,但嬴稷明白,从小到大,自己的母后最疼爱的不是自己,而是弟弟公子芾;而自己在小小年纪时,被送到燕国当质子;因此,嬴稷对宣太后并不是很亲近,但迫于宣太后的势力,嬴稷只能一忍再忍。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外加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嬴稷也开始一步一步地掌控秦国的权力。后来,秦昭襄王在任用范雎为谋士后,策划一系列政变,收回了秦国四贵的权力,并废掉了宣太后,因而,这时嬴稷彻底掌控了秦国大权。
嬴稷掌控秦国之后,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展开远交近攻策略,和连横策略,他在山东六国中,频频连横,一步步地削弱诸国的实力,在他继位的第四年,齐、魏、韩三国联合攻打楚国,嬴稷就派兵直接联合楚国反扑三国,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名义上是楚国联军,但是,秦国基本上没有出什么力,大部分都是楚国一家抵御三国的讨伐。
当齐、魏、韩三国逐渐把楚国压迫到绝境时,秦国直接派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并夺取了韩国、魏国的大片领土,这场战争最终以四国两败俱伤,秦国渔翁得利而告终。
秦昭襄王六年,秦国又联合韩、魏、齐三家一同讨伐楚国,并大败楚军,极大地削弱了楚国的国力。在结束对楚征战后,秦国继续转换枪口,把大军开进了韩国境内,再一次夺取了韩国大片土地。
而自此,韩国已经彻底被秦国打残,导致韩国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座城池而勉力维持。秦昭襄王七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并攻占了楚国核心地域襄城,就这样,秦昭襄王通过不断地连横策略,不断地挑拨战争,耗费其他诸国的实力,而秦国在战争中进一步坐大。
嬴稷的第二步就是称帝,嬴稷明白,要想统一六国,那么,就必须在身份上实现正统。在秦昭襄王十九年,嬴稷自称为西帝,并且,为了掩人耳目,嬴稷还派使者到齐国尊称齐王为东帝,想以此拉拢齐国。
而齐王识破了嬴稷的计划,直接号召五国一同合纵起来,讨伐秦国。嬴稷一看六国的阵势是来真的,直接取消的帝号,重新恢复王的称号。尽管这样,六国联军并不买账,已经出兵步步紧逼函谷关,秦国还得应对六国的讨伐。
对此,嬴稷听从大臣的意见,主动派军队出击攻打魏国,而此时的魏国,因为参与六国讨伐,国内的主力已经跟随联军前往函谷关,这时候秦军突然来袭,魏国还没缓过神,就被秦国占去了大片的国土。
最终,魏国没办法,只能退出六国联军,并割地来向秦国求和,秦国解决了魏国这个强国之后,接着需要解决的就是东部的强国齐国,嬴稷派遣使者多方游说,策反了赵、韩、魏、燕四国,五国联军一同讨伐齐国,于是,这原本是六国讨伐秦国,转眼一变就成了五国讨伐齐国,由此可见,秦昭襄王的离间六国手段十分了得。
在此次五国联军伐齐期间,不仅重创了齐国大军,而且还攻占了齐国几十座城池,自此,也逼迫齐国与诸国彻底地断绝关系,转而投向秦国的联盟,也侧面破解了六国联合。
从秦国东出一直到秦国统一天下之时,秦国基本上都是赢家的身份,不管是诸国联合讨伐秦国,还是秦国与诸国讨伐其他的国家,最大的受益者始终是秦国。因此,在此期间,秦国的国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在嬴稷执政第42年时,周边的魏国、韩国已经被打的奄奄一息,基本上对秦国不造成任何威胁;而南方的楚国也因为常年的战争,以及内部的体制问题,国力损耗严重,如今秦国的心腹大患就只有东北部的军事强国赵国。
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战争中,赵国是受损失最小的国家,也是国力保持相对稳定的国家,嬴稷明白,如果赵国不除,秦国的一统霸业一定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在嬴稷的指示下,秦军主力开始源源不断地攻伐赵国,而赵国在多方抵抗之下后,终于明白,只凭借自身的国力是不足以阻挡秦军,因此,赵国就联系诸国,借诸国之力来抵御秦国的征伐。
在这段时期里,六国已经看清了秦国的真面目,他们也明白如果再不抱团,那么,六国的未来都逃不过被秦国吞并的下场,所以,到了这一步,六国反而开始了紧密的联盟。
嬴稷看到六国的态度,他明白如果还靠着之前的那一套已经不适用了,现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凭借绝对的武力打服诸国,让他们彻底惧怕秦国虎狼之师。
也因此,秦国派遣了五十万大军攻赵,并在长平地区与40万赵军主力决战。然而,白起的横空出世,以及赵国错误地放弃了廉颇固守策略,采用赵括的迎战之策后,主力尽出,完全被秦军牵制住,在秦国困兽之斗式包围下,几十万赵军断粮46天,最终,40多万赵军无奈投降。
长平一战不仅震惊了赵国,更是震惊了中原诸国,诸国心里清楚秦军已经势不可挡,但没料到的是,秦军竟然如此厉害。
而秦军后面的做法更是让诸国心惊胆寒,或许秦军的粮草不足无法供养战俘,或许秦军为了以绝后患防止赵国东山再起,或许秦军为了威震诸国。总之,40万主力的赵军被秦军现地活埋了,秦军坑杀40万赵军,也使得秦国声望名震中原,自此开始,秦国正式向六国摊牌,开始了统一的步伐。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原,与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起,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历代国君的努力有关;尽管,最后是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在这些国君中,不得不说秦昭襄王的功劳算是最大的一个。
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策略,彻底扭转秦国的外部环境,并且解除魏国、楚国、赵国对秦国的威胁,他经营巴蜀地区,不仅为秦国获得一个优良的农耕区和粮食主产区,并使得秦国在地缘政治上占据优势。在秦宣太后的帮助下,秦昭襄王灭义渠国,不仅解决边患问题,更使得秦国的骑兵战斗力发生了质变。
秦昭襄王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更是卓越,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彻底地打垮当时最强的军事强国赵国,从此,山东六国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地与秦国相抗衡,这在军事上为秦国统一天下扫清了障碍。
可以说,在位56年的秦昭襄,这位超长待机的君王是秦国从崛起走向强盛的关键,嬴稷给后面几位秦王留下了形势一片大好的秦国,而自己的曾孙子秦王政更是完成昭襄王一生的夙愿:一统六国。可以说,秦昭襄王的成就与秦始皇比肩,或许能超过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