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真相大白”,并非死于“鸡肋”,看完肃然起敬! 2024-07-30 01:02:42 公元219年的邺城,秋风萧瑟,一个犯人被押赴刑场。与别的死刑犯不同,这个人显得特别从容,他平静的说出了一句临终遗言:我固以为死之晚也!这个人就是杨修,汉末文学家,才子。随着他的死,他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因之轶失,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小说中的杨修杨修之死,读过《三国演义》或者看过相关影视剧的人,都很熟悉: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终因私传“鸡肋”号令,被曹操斩杀。《杨修之死》是《三国演义》的经典篇目,还讲了几个有趣的小故事,得罪曹操的过程也由浅到深:1.猜透了曹操的“阔”字谜。结果:操虽称美,心甚忌之。2.一合酥事件。结果:操虽喜笑,而心恶之3.梦中杀人事件。结果:操闻而愈恶之4.站队错误,涉及夺嫡之争。结果:此时已有杀修之心。5.鸡肋事件。结果: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三国演义》写的精彩,却也只是小说,不能全信,更不能完全当作历史。那么历史上的杨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的杨修一:为人谦恭、性格内敛根据《三国志》引裴松之记载,杨修“谦恭才博,颇有才策”,并不是演义中的“恃才放旷”。杨修的作品虽然大多遗失,仍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许昌宫赋》等寥寥数篇存世,风格内敛沉郁,不像是个性张扬的人。二:杨修并没有抖机灵,曹操也并不嫉贤妒能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颇有胸襟,也不是《杨修之死》中那个嫉贤妒能的形象。《杨修之死》一文,既黑了杨修,也黑了曹操。 01 梦中杀人此事件是演义原创,联系到罗贯中是高级“曹黑”,有此一笔,毫不稀奇,不必深究。 02 “阔”字谜和“一合酥”事件都出自《世说新语·捷悟篇》,只不过是赞扬杨修的聪明才智,并非贬抑。《世说新语》同样是小说,不能保证这些事情真发生过,就算真的发生过,也只能证明杨修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并不能算是小聪明。魏晋时代,联诗,猜谜,包括打哑谜是文人常见的活动,曹操尤喜此道。能够猜中主人的谜底,不但不会让主人难堪,反而使主人脸上有光。以“联诗”为例,主人先起一句诗,客人联一句,对仗工整,这是让主宾都感荣幸的事情。设若主人出个诗,无人能联,这是何其没有面子的事情?猜谜亦然。 03 哑谜事件《世说新语》里也记载了一次哑谜事件:魏武王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曹操猜谜不及杨修快,坦然承认,丝毫没有没有嫉妒杨修,还因为都猜到了谜底而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开心。工作之外,曹操以猜谜等文学活动,与下属联系感情,打成一片,杨修如果每次都能猜到谜底,讨好上级,不但不是小聪明,反而是高情商的表现,曹操绝对不可能因此嫉妒杨修。曹操是三国大文学家,文才地位都远胜杨修,会去嫉妒一个名气远不及自己的下属文坛后辈?不管别人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04 鸡肋事件这个史书上是有的,见于《后汉书·杨彪传》,却是赞美杨修的聪明,能从鸡肋的号令猜到曹操的心意,没有记载因此被杀。事实上杨修死于邺城,也不是汉中,鸡肋事件自然也就不是杨修的死因。 05 夺嗣之争《杨修之死》里最后一个原因,因为参与夺嫡之争,站队失误,作为曹植派,因而被杀,倒是符合事实。但同样作为曹植派的丁仪、丁廙、贾逵和邯郸淳都没有被杀,为何独杨修被杀掉了?而且,曹丕系的崔琰,站队正确不也同样被杀掉了。完全以站队失误解释,恐怕也很难解释得通。杨修之死的附带原因我想有必要结合杨修的死亡时间和家族背景来分析一下。杨修死亡的时间很蹊跷,再过一百多天,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再不久,汉献帝“禅位”曹丕,汉朝正式灭亡。杨修是曹操死前,杀掉的最后一个有影响的名士。 01 杨修的身份,很辉煌,也很敏感。高祖杨震,汉太尉祖父辈杨秉,汉太尉祖父杨赐,汉太尉叔父杨奇,汉侍中,廷尉父亲杨彪,汉太尉。也就是说,自杨震到杨彪,弘农杨氏都在汉朝担任要职,而且每一辈都有人担任太尉。“四世太尉”的家族背景,整个汉末,绝无仅有。降低标准,“四世三公”,也只有汝南袁氏可以匹敌。说是大汉的支柱股肱家族,并不过分。这么算起来,杨修是弘农杨氏中官最小,最没出息的一个了。四十多岁才混个主簿。这是因为杨修没有能力吗?显然不是!《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都对杨修的能力有高度肯定。(怀疑的看官可以去查阅史料)在治世,以杨修的才华,弘农杨氏的背景,“五世太尉”估计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情。问题在于,现在已经不是治世,大汉也已经名存实亡。 02 那么弘农杨氏对曹魏是什么态度呢?允许我穿越一下,曹丕篡汉后,看看杨彪的表现。曹丕请杨彪担任新建立的魏国政府的太尉,杨彪坚决拒绝。曹丕于是请杨彪担任次于三公的光禄大夫,赐杨彪延年杖及冯几,允许戴鹿皮冠。这种待遇在魏国绝无仅有。杨彪辞让,只穿着布单衣和皮弁入见。曹丕非常尊重杨彪,朝会待以宾客之礼,而不是君臣。这大概是大臣所能享受的最高待遇了吧?但对杨彪似乎没什么作用。顺便一提,在魏国先后担任司徒和司空的王朗,是杨赐的学生。而杨赐是杨彪的父亲,也就是说魏国的三公,事实上仍然是弘农杨氏的人担任。杨彪似乎也没怎么领情。再把时间往前倒,献帝幸许都,杨彪被任命为尚书令。因为东汉官制没有丞相,杨彪的名义地位相当于丞相,理论上是除皇帝外的最高官职。曹操夺得大汉实权后,杨彪就诈病不出,不愿侍曹。杨彪和荀彧一样,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同在于,杨彪没有采取荀彧的以死抗争,而是“非暴力不合作”。明明可以轻易到手的高官厚禄都不愿意要,又岂会让杨修在曹魏集团去延续“五世太尉”?杨修只担任区区相府主簿,原因或许为此。主簿这份工作,杨修干得很出色,“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03 杨修为什么选择曹植?树大招风,曹丕和曹植都极力拉拢杨修,固然是为了杨修的能力才华,更多的却是他背后那庞大的家族势力和影响力。作为当朝除曹氏,夏侯氏之外最大的政治家族,杨修想完全置身事外,估计也不可能。他面临着一个事关家族兴衰,个人前途甚至生命的选择题。杨修选择了曹植,为什么不是实力更强的曹丕呢?我们先看看史官对弘农杨氏的评价: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大意是说杨氏家族:德高望重,忠贞清廉。弘农杨氏的事迹太多,在此就不详细介绍。阅读弘农杨氏成员的史料,你一定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评价:清德!这就是弘农杨氏的家风,后世评价为“累世清白”。我相信杨修一定也从小“清白”的教育熏陶,类似于慕容复那深入骨髓的“复兴大燕”。所以,杨修为什么不选择曹丕呢?因为曹丕品德不行。曹丕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排除这些因素,从品德角度看来评价呢?答案是:不合格!曹丕曾经纳袁熙的妻子甄氏为妻。这可以叫做“强夺人妻”,不论古代现代,都是让人不齿的行为。就算袁熙已死(袁熙当时肯定还活着,允许我假设一下历史),寡妇再嫁,在名士眼中,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顺便说一下,杨修的母亲是袁术的女儿(也有说是袁术的姐姐),曹丕强抢的是甄氏,杨修应该称呼她舅娘。这对重视名声的弘农杨氏,尤其杨修而言,肯定属于耻辱。如果杨修是诸侯,手上有兵,保不齐会想张绣一样,直接杀将起来。甄氏作为曹丕的结发夫妻,命运也很凄惨。曹丕后来移情别恋,赐死了甄氏,并且以发覆面,以糠塞口,完全是虐杀。曹丕即位后,将曾经曹植系的丁仪、丁廙灭了满门。杀掉政敌,似乎也无可厚非。但灭丁家满门,还是让人不寒而栗。因为丁家与曹家,是儿女亲家,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就是出自该家族。按亲戚关系算起来,他还应该把丁仪叫表哥。何况当时曹丕已经上位,丁氏兄弟不过是明日黄花,翻不起什么大浪。但曹丕仍然铡草除根,实在是深得帝王厚黑学真谛。曹丕做过的缺德事还有很多,我点到即止,不再赘述。比较之下,曹植颇有名士风度,品行端方,名声较好,甚至连相貌,文才都胜过曹丕。这道选择题,以“清白”为家训的杨修,事实上没得选,只能选择品行较好的曹植,而不是实力较强的曹丕。第一个因为夺嫡之争死去的人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因为夺嫡之争死去的人,却是“曹丕系”的崔琰。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之一,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的侄女嫁给了曹植,却在关键时刻支持曹丕,正直肯定没得说。崔琰死于三国唯一的“文字狱”,曹操将之逮捕下狱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上书中一个语气词“耳”没有用对,“语意不逊”,并处以髡刑,就是把头发全部剃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对名士而言,侮辱的意味很重。崔琰光明磊落,心底坦荡,自觉无愧于心。很多儒士大臣依然登门。因此,崔琰家依然门庭若市,宾客如云。曹操知道后大怒,崔琰名声很好,曹操想破了脑袋也罗织不出合适的罪名,只好以“腹诽心谤”定罪下狱。崔琰问心无愧,在监狱中仍旧我行我素。曹操大怒,“崔琰难道定让我用刀锯行刑吗?”崔琰听说后,先是大吃一惊,接着就从容拜谢道:“我真不该呀,居然不知曹操的意思是让我死。”说完,崔琰就上吊自杀了。'腹诽心谤'居然也可以成为治人以死的罪名,当可与“莫须有”相映生辉。曹操为了对付士族 杀鸡儆猴崔琰为人正直,颇有功劳,又没有站错队,为何却第一个遭受杀身之祸?曹操不是赵构,不会糊涂到要去杀岳飞,自毁长城。他要对付的,其实是崔琰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名士。三国是门阀政治的时代,政治话语权基本掌握在士族,尤其是名士手里。这些名士往往还声望极佳,非常有气节,油盐不进,也不好收买。这是一个拔河比赛,一头是手里有兵的军阀头子曹操,另一头是各大门阀世家。曹操在时,实力强盛,还可以压制住这些名士,逐渐掏空大汉公司的根基,转化为大魏公司,虽然如此,他还是先后杀掉了边让,孔融,荀彧等名士。如果自己死去了呢?儿子曹丕能力,功劳都不及我,是否能在与名士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上风?更何况曹丕还要完成他没有完成的任务----篡汉自立。虽然汉献帝已经是吉祥物了,但真要废了汉帝,名士很有可能会成为阻挠势力。尤其是“这些老家伙没钱,没权”,但“说得话有人听,大家会尊重”,越德高望重,如果成为反对力量,就越难对付因而曹操不惜以“腹诽心谤”这种荒唐的理由,杀掉冀州名士崔琰。曹操当然无法杀掉整个士族,但杀几个代表,杀鸡儆猴,还是很有必要的。刘备说: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张居正说:芝兰当路,不得不锄者,知我罪我,其在是乎。就是说贤能之士生性抗直,时有违迕,为上者所不能容忍,势必要除掉。有人说曹操是英雄,也有人说,曹操是奸雄,追根到底,曹操也不过是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江山事业,不惜背负一切罪名,做一切事情,哪怕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换取孩子的光明前途。一千多年后,朱元璋残忍地杀掉曾经的战友,文武大臣,只为孙子能坐稳皇位,或许能够理解曹操晚年的心情吧?崔琰死后,崔琰的侄女,也就是曹植的妻子,崔氏也因为穿了华丽的衣服,不合祖制,被下令赐死(“植妻衣绣,操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草虽然斩了,根还是要顺便锄掉的,即使儿媳也不例外,理由荒唐,也顾不得了。当然这也是为了警告曹植系的某些人,巩固曹丕的世子地位。曹操最后的失意三年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除掉崔琰,曹操的人生也只剩下三年多。很不幸,这也是曹操最失意的三年!建安二十二年,刘备进攻汉中。建安二十三年正月,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攻击许县。建安二十三年,侯音在宛城发动叛乱,有联系关羽里应外合之势。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夏侯渊被黄忠部斩杀。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败于汉中,退回长安。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围曹仁于樊城;八月,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建安二十四年九月,魏讽谋反案。战场上不断失利,都城对汉朝的“复辟”事件不断发生,甚至不少地方都发生了骚乱,甚至叛乱,以响应刘备,关羽的军事行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可以这么写,但曹操毕竟是老了,已经无法再领兵出征,对叛乱也只能安抚。(“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遂厚抚攸,攸即归服。”)(这里的将军许攸不不是官渡之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只是同名)此时的曹操,变得温和,甚至有些不像我们熟悉的那个心狠手辣,雷厉风行的曹操了。曹丕借“魏讽案”大肆清除异己,曹操回朝后,反而保护了一些人,像文钦和刘廙本来是要处死的,被曹操赦免。(《魏书》:“太祖以稷(文稷,文钦之父)故赦之。”)(《三国志·魏书·刘廙传》:“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问。”)。对王粲两个儿子的死,曹操也表示出惋惜,如果自己早点回来的话,也是可以赦免的。(“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再看杨修之死温和的曹操,此时却做了一件不温和的事情:杀掉了杨修,理由是“司马门事件”。(“人有白修与临淄侯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彰,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时年四十五矣。”)司马门事件发生于两年前(建安二十二年),那一年,曹彰得胜而回,汉献帝亲自接见。曹彰此时已经与曹丕结为盟友。一个曹丕尚且敌不过,何况再加上一个曹彰?曹植基本失去争夺接班人可能性,老婆(崔氏)也因为“穿衣太奢华”被赐死,郁闷难平,借酒浇愁,估计也有破罐破摔的心理,酒后误从“司马门”而出,并有对曹彰的诽谤之语。司马门是皇家专用车道,曹植这种做法算是“逾制”。杨修有没有同车,《三国志》没有提,《续汉书》则说杨修与曹植都在车上。这种冒犯皇家威严的事情,曹操自己也没少干,本来不算什么大事。更何况已经过去两年,怎么就突然旧事重提?有人给出解释:是为了杀掉杨修,确保曹丕顺利上位。对此,我表示反对,因为此时的杨修为了自保,已经疏远曹植,向曹丕靠拢,说他转投了曹丕,勉强也说得过去。曹操还是杀掉了杨修。杨修跟崔琰一样,支持曹丕还是曹植,都已经不重要了,曹操要对付的,是他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弘农杨氏。杨家“四世太尉”,都有“清德”之名。杨彪的“非暴力不合作”,将来很难说不会变成“代汉”最大的阻碍。曹操时日无多,谁都知道曹丕继位后,“拥汉派”和“拥曹派”会迎来彻底摊牌。内忧外患下,急需要除掉弘农杨氏这汉朝的最后一根精神支柱。直接杀掉杨彪,是不行的。杨氏人口众多,门生故吏遍天下,牵涉太广。此时,代价最低的方式,自然就是杀掉职位并不算高,影响力也没那么大的杨修,以威慑杨彪系统,使之在“魏代汉”的革命中保持中立。曹操虽然已经老了,却仍然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此时,两年前的“司马门事件”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借口,别人也不好说什么,杨修有没有在车上,有没有说出“诽谤”曹彰的言语,也不重要了。(个人观点,醉酒驾车闯司马门这种事情,可能有。诽谤曹彰,以杨修的'谦恭才博,应该不会如此作死)《三国志》记载的杨修死因则是“泄露言教,交关诸侯”当然,曹操杀掉杨修,还有别的原因,比如他是袁术的外甥。(且(杨修)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无论如何,杨修都非死不可;不论哪种死法,都显然不会是《三国演义》所说的原因:“恃才放旷”。杨修此时四十五岁,当然知道作为弘农杨氏的子孙,他所必然面对的结局,没有慌乱,没有惊恐,只平静的接受这必然的命运:吾固以为死之晚也!自己的死亡,似乎早在他预料之中。死亡,对弘农杨氏而言,实在是平常不过的事情:杨震受奸臣陷害自尽;杨奇直言汉灵帝的昏庸;杨赐与灵帝争辩;杨彪阻止董卓迁都,还一度因为与袁术的婚姻关系,差点被曹操杀掉..........忠臣,难道不就是一只脚在棺材里的特别物种?今天,终于轮到我杨修了!固然无奈,但作为汉臣而被害,岂不是身为杨家名士的最高褒奖?杨修虽死,清德长存,死何足惧?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完。 赞 (0) 相关推荐 弘农杨氏的五百年孤独:杨修的攀升与身死 | 三国专题 本 文 约 4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该音频系AI合成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后汉书·杨震列传> ... 曹操杀杨修后,问其父杨彪因何消瘦,杨彪机智回怼却成千古名句 三国中,杨修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他为人非常聪明,深受曹操的器重,但最终却因恃才傲物而遭到曹操的猜忌,最终被曹操诛杀,令人惋惜.而曹操杀了杨修后,居然还跑过去问杨修的父亲为啥变瘦了,令人感到非常奇怪, ... 你真的读懂了杨修之死吗?因其爱耍小聪明?其实有更深的政治逻辑 对于绝大多数人们来说,都对<杨修之死>的故事耳熟能详,因为这个故事曾收录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用来警示我们做人不能太锋芒毕露.自作聪明,要懂得韬光养晦.谦虚低调. 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 ... 杨修之死:不是因为小聪明,而是不该站队的时候就站队 杨修出身于当时声名显赫的弘农杨氏,而弘农杨氏是汉末数一数二的门阀士族,在当时大概只有汝南袁氏能和杨修比出身.而且,杨修还是袁氏的外甥.也就是说,他身上有当时声名最为显赫的两个家族的血脉. 出身于如此显 ... 三国:曹操为何杀杨修留司马懿?从曹操写给杨彪的一封信中看端倪 杨修和司马懿,都是曹操生前看重并提拔的年轻一辈人才中的代表性人物. 这两人都不是毫无跟脚的普通人.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一样,属于有"四世三公"称号的顶级豪门世家. ... 曹操杀了杨修后,还问其父杨彪为啥瘦了,杨彪仅回一句话却成名句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 杨修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为人礼貌,学识渊博,曹操在杀了杨修之后,便去问杨修的爸爸杨彪"你为何瘦了".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图1 杨彪 ... 曹操都没选定接班人,杨修却已经选边站队了 也可以这么说,杨修就是被自己作死了.但他作死的原因并不是揣测领导的心思之类,而是他在曹丕和曹植争储之时的表现过于积极. 杨修出自弘农杨氏,从杨震开始,四世三公,而且还都当过太尉.毫不夸张的说,杨修家族 ... 杨修辅佐曹操被处死,其父杨彪却得以善终 三国杀中前一段时间出了一个新武将--杨彪,发现这个强势的武将,竟然是杨修的爸爸(亲的),其经历非常丰富,而且在不辅佐曹操的情况下依旧得到了尊重和善终. 杨彪 杨彪是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名士杨修 ... 为什么爱因斯坦死前疯狂地烧毁手稿 看完涨知识了! 爱因斯坦为什么在死前疯狂烧毁手稿?研究员给出了答案,涨知识! 你们知道吗?在学生时代有一门学科最是最考验学生们的,并且这门学科也让很多人感到头疼,这门学科就是物理学.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的伟人吧 ... 宋朝官服为何要在脖子上套一个白圈?并非为了美观,看完你就懂了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诗经·大东> 古人看来,百姓生活有四大需求,是为衣食住行,其中"衣"更是排在了第一 ... 关羽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历史,学者太惨了,正史怎么可能写!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威震华夏.此时的关羽,已快六十岁了.从初平年间随先主周旋,尔来二十余年.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如今,关羽在人生暮年,终于走上了自己的巅峰.只是这一切,来得太慢,又去得太快,关羽驻足巅峰 ... 历史:关羽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学者:太惨了,难怪正史不敢写 <三国演义>在写关羽威震华夏到败走麦城这段故事,用了整整五个回合,而且是扎扎实实.一气呵成的五个回合.这笔墨,初看不觉稀奇,思索却颇惊异,毕竟,罗贯中在官渡之战和诸葛北伐上的着墨,统共也就 ... 历史上真正的徐荣,并非死在夏侯惇的枪下,他曾击败孙坚和曹操 能够三足鼎立,分别建国,曹刘孙三家各有厉害之处,都不可小视.孙坚自然不必多说,乃是有名的悍将,黄巾之乱爆发前便闻名乡里,后来跟随右中郎将朱儁作战,宛城之战先登入城,往往冲杀在第一线.后来凉州爆发了羌人 ... 科索沃战争,“南斯拉夫空军司令”并非死于空战,死因另有说法 [北约连续轰炸了78天] 在上世纪的科索沃战争中,北约野蛮的侵略行动给这个国家带来巨大的创伤,最终也导致了南斯拉夫的解体,至今塞尔维亚人民都没有忘记北约的暴行.连续轰炸78天后,近2000人死亡,损失 ... 关羽之死真相大白,学者:太惨了,难怪正史不敢记载 <三国演义>在写关羽威震华夏到败走麦城这段故事,用了整整五个回合,而且是扎扎实实.一气呵成的五个回合.这笔墨,初看不觉稀奇,思索却颇惊异,毕竟,罗贯中在官渡之战和诸葛北伐上的着墨,统共也就 ... 慈禧并非死于病逝,太医们都不敢说实话,贴身宫女晚年说出大秘密 一说到慈禧,大家之间的争议纷纷,有人说慈禧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只不过一直在承受着骂名,有人说慈禧就是一个掌握着权利和金钱的女人,一生生活极其奢靡,就连陪葬物都惊动世人,所以清朝就败在了她的手里.慈 ... 李世民为何只活了52岁,或许并非死于吃丹药 "昔贞观末年,先帝(指李世民)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婆)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这是唐高宗时,名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