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的话||今年,我家不贴春联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贴
春
联
啦
年三十上午,是家家户户迎新福、贴春联的时候。
按照传统说法,家里老人去世,晚辈家从当年起三年不能贴红春联。我的父亲于2017年农历二月初二去世,老家的风俗,今年开始到2020年春节,我家都不贴春联,以寄托哀思。
不贴春联的春节,少了那份忙禄、辛苦,也少了些许春联带来的新年仪式感和“年味”。
多少个年,“裁春联,编春联,写春联,贴春联,看春联,比春联”,是我绕不开的“春联”情结。
小时候的春联
怀念儿时贴春联的时光。在那个物质极度馈乏的年代,家里再穷,吃的年货可以少买一点,可用来写春联的大红纸、贴在灶台上的灶王爷、罗门嵌,都是父亲每年必买的。
裁剪春联纸,是个“技术活儿”。农村的门宅多,堂屋、西屋、东屋、锅屋、猪圈、羊圈、柴门等等,门又分单扇门、双扇门,每扇门的春联,有门上的大对、门框上的双对,上门框上的横批,贴在不同位置的春联纸裁剪多宽、多长,写几个字,下刀之前都要事先考虑好;一张大纸,怎样裁剪才能不浪费,也得反复衡量、比划、试验。家里没钱,每年春节前,父亲从集市上买来最便宜、颜色不甚鲜亮、又薄又脆的红纸,十多扇门,最多的时候买个两三张,让我们小心裁剪,节约用纸。墨汁是用废旧电池里的碳棒自己研磨的,毛笔用秫秸杆代替。
多数时候,都是父亲裁好纸,让我拿到大队的“村政屋”或小学校排号让人写。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到二十九,大队分别固定几个场点安排一些老私熟先生、小学老师和知青,为村民写春联。每年,我都得把春联纸提前三四天送去排号,等轮到写自家的春联时,还要给写春联的人压纸、拽纸,自己负责晾干。
大约上四五年级时,父亲就要求我和哥哥们自己写春联,不再去求人了。大哥二哥当兵前,都是他俩写,他俩当兵后,写春联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肩上。
在父亲半是逼迫的“鼓励”下,我也端起毛笔写起了春联。忘不了初写春联那年,由于对字的大小比例、书写布局掌握不好,七个字写到第六个就没地方写了,只好像写钢笔字那样,在上面添上剩下的那个字,字写得歪歪扭扭难看不说,还有漏字,添字,洋相出尽。可父亲却坚持贴上我写的春联,并没有数落、责怪我,还逢人就夸:“我们的小三儿会写对子了!”给了年少的我极大的自信和力量。
那时候,春联的内容都是从当年出版的报纸或新年历上刊登的“新春联”中挑选的。
🌺大门、堂屋门上的大都是千篇一律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回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等句子。
🌺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都是写“六畜兴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等。
还有各路“神仙”的春联:
🌺“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
🌺“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
🌺“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
🌺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粮囤里写“五谷丰登”,水缸上贴“源远流长”,盆盆罐罐上贴“酉”字等……
此外,就是与中华民族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的内容,把鼠、牛、虎、兔、龙 、蛇、马、羊等生肖物名嵌入春联中,如“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乳感亲恩”等;一些人家的春联还根据不同行业、家庭情况而写,用时下的话说就是“个性春联”。
大哥二哥当兵后,我家成了军属家庭,那几年春节,我每年必写的春联是:“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光荣门第春常在,勤俭人家庆有余”“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978年前后,举国上下提出了“抓纲治国”的口号,我写在大门上的春联是“抓纲治国”这四个字,门框两边的竖联是“干四化普天同庆 新长征万马奔腾”,这是我根据当时形势自己创作的。
打浆糊,是贴春联前最后一道准备工序。舀一瓢白面放进小耳锅,倒入凉水和匀,用自制的泥炉子续进木柴点火加热,拿一根小木棍不停地在锅里搅拌,不一会儿,一锅热腾腾的白面浆糊就做好了。贴春联时,找一把小饭帚,沾上浆糊抹在对联纸反面,直接往门上贴,又平展又结实。如果贴的门数多、动作慢,浆糊很快就会结冰,还得重新加热、添水、搅拌。我常想,打浆糊,这门简单中蕴含丰富内容的古老技艺,是应该作为非遗继承下来的,而不应该断绝。
贴春联,看似简单,其实是个累活:挨个对联上抹浆糊,伸着手拿到门上来回对照比划、确定位置,粘贴、抹平。春节前后,正值数九寒天,人站在冷风嗖嗖的室外,常常是贴完一扇门,手、脚都冻麻了。老家一老、一新两栋宅子,大门、堂屋门、西屋门、锅屋门(厨房)、猪圈门,两个宅子大大小小数十个门的春联,从早饭后一直贴到中午,我给两个哥哥打下手,抹浆糊、递春联、站在远处看春联贴得正不正,都是我的事。贴完春联,被冻僵的身体半天都缓不过劲来。因此,打小,我对贴春联这活是既盼又喜亦愁,愁的是受半天累、挨半天冻,盼的、喜的是象征新年、新春、大吉的大红春联带来的喜庆,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觉得空气中都弥漫着新春联散发出的纸香墨香,整个世界都焕然一新了。
大哥从部队退伍回来后的那几年春节,每当我贴好春联,就带我满村前街后巷地转一圈,看人家的春联,对比自家的春联,有次看到隔壁二大娘家把“六畜兴旺”的联儿贴到了堂屋门上,我俩差点笑岔了气,急忙帮不识字的二大娘改了过来。参观完别人家春联,我和大哥总要品评、议论一番。每每,在纸张、美观、字体上,我们都比不过人家,可在春联的内容上,总觉得胜人一筹,无可比拟。
长大后的春联
当兵后,大部分春节都是在部队度过的。我分别所在过的连队、团、师、集团军和军区机关,无论部队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无论是驻防城市还是山沟,每到春节,在营门两边贴春联、挂灯笼、插彩旗,都是必不可少的迎春项目。春联内容多是抒发戍边报国、一家不圆万家圆的诗句。
结婚后屈指可数在家过的几个春节,在医院工作的妻子无一例外都在上班,贴春联成了我和女儿的任务,女儿给我打下手,我来贴。每年除夕,我总会五六点钟就起床吃早饭,把家里各扇门、门框上的旧春联撕掉、将门的里里外外擦洗一新,然后着手贴春联的准备工作:依据春联的内容、纸张的大小,给对联配对,确定贴在不同门上的样式;准备好胶带、小刀、椅子。这些事情做齐备后,就开始贴对联了。
和女儿编春联、写春联的那些春节,至今记忆犹新。
1988年我和家属结婚后,一直无住房。第二年恰逢蛇年,女儿出生,家属所在单位分给我们一间10多平米的小平房,有个小院子,增人添口,喜迁新居,双喜临门。春节到了,根据我属龙、家属和女儿属蛇的实际,我写了幅春联:“龙蟠蛇盘,人杰地灵”,寄托了我们一家对新家的美好寄托。
女儿10岁那年的春节,我和妻子分别升职、加薪,已上小学的女儿懂事明理,品学兼优。由我创作、女儿书写了这样一幅春联:“人和财旺业更兴,家有小女初长成”。对家人的自豪感、对生活的满足感跃然纸上,倾洒在字里行间。
后来,我带着女儿一起创作春联。有一年,我们父女融入全家三口人的名字写了一幅春联:“吉人自有吉兆,妙手著文传广”“有'兆’之雄心,有'广’之知识”“独是田园(女儿名字)好风光,唯有玉霞(妻子名字)最灿烂”。
小时候和哥哥们“看春联、比春联”的活动我也传承到了女儿身上。每年贴完自家春联,我都骑自行车带着女儿满县城转,读春联,抄春联,评春联,最后给我们自家的春联打分。这,已然成了我家独有的春节文化。
在城市定居后,楼房的高级防盗门,有猫眼、门镜不说,连锁都是两道的,门外的墙刷得雪白雪白,而且门的左侧和墙之间也没了空隙,门也少,在农村贴对联的那套路数全用不上了。女儿上大学后,我也忙于公务,再没了那份创作春联的闲情逸致,女儿也没时间再拿起毛笔写春联。好几个春节,都是临近三十这天,到超市买一个烫金的带着银粉的“福”字,贴在大门中间了事;“罗门嵌”更成了“稀有物种”,很少见到有卖的。买回家的春联抹上浆糊往门脸上贴时,却怎么也沾不住。原来,连春联的纸质也都像印刷的福字一样,适合用透明胶贴而不能用胶水浆糊贴了。
找不到贴春联的感觉,年味儿就慢慢淡了。那些贴在岁月门扉上的春联啊,那些逝去的贴春联时喜庆欢乐时光啊,让我长相思、时相忆,忘不掉。
说说春联这东西
是什么时候兴起春节贴春联,我没有细细地探究。上学识字后,每年过春节,村里多数人家常贴的一幅春联是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略通文墨的父亲告诉我,春联起源于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即“桃符”。后来,我遍查与“桃符”“春联”相关的语境寓意,从《后汉书·礼仪志》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为此,清代《燕京时岁记》上写道:“春联者,即桃符也。”
我从有关史料上看到, 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应该追朔到五代十国时,最早是由宫廷里兴起的。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无疑,在明、清时代开始盛行、发展,时至今日,春联的涵义与传统的春联已不可同日而语,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都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其名字也变得丰富多彩,如“春贴”“门对”“对联”等等,如今的对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以不同字体、不同形式的书法艺术,抒发幸福生活,表达美好迄盼,这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已成为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在我的家乡沂蒙山,当大年三十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字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红色的对联贴在门上,房子顿时生辉。院子马上有了生机,村里也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大红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国人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明天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借助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应该是人们的普遍心理。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最吉利的事,而贴春联则是表达自己这种心情的很好形式。同时,中国人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贴春联恰恰是春节人们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追根溯源,春联文化博大精深,春联情结源远流长。单拿春联的种类来说,依其使用场所,就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还有,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无处不贴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中国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路人一念“福倒了”,也是“福到了”。
这些年,每逢到春节,印制精美的春联,设计独特的“福”字在市场上、超市里比比皆是,一些银行、公司还免费送“福”上门,然而,那些编春联、写春联、看春联、比春联的时光,却长留心间,难以相忘。
今年,我家不贴春联。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简介:
田兆广,男,60后,沂蒙山人,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毕业。自幼爱文字,从军三十载,爬格子写新闻二十年。做过军事记者,发表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言论千余篇,作品曾在全军、全国获奖,五次蝉联原济南军区"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学术论文被收入大学军事新闻写作范本。解甲退休后回归写作,闲时纵笔放歌,多篇文章时常见诸报端。笃信本色本真,推崇返朴归真。且吟,且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