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打服美军,真实上甘岭战役有多惨烈?

“上甘岭”无论什么年代的中国人,听到这三个字,都能举出一两个英雄事例,可以说,它是我们的“烈士岭”。对于美国来说,这是他们的滑铁卢,他们在这里投入了无数火力和数万士兵,却始终没能拿下这个仅三公里长一公里宽的狭小地带。

上甘岭战役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评估,还停留在国军军纪松散、指挥糊涂,一打就输的刻板印象中。因此,当时的西方国家普遍唱衰中国,就连老大哥苏联也在等着我国求援。在这样的氛围下,麦克阿瑟让士兵准备回家过节,范弗利特预计伤亡只有200人,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在进攻方司令官范弗利特眼里,这又是一场用绝对武力压制对面的战斗,他认为只需投入两个营,再给他五天时间,他就能拿下537.7和597.7这两块高地。

作为防守方的志愿军,最初也没有想到,上甘岭会成为敌人的主攻点。上甘岭名为“岭”,实际上却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头,而是和下甘岭组成了易守难攻的凹字地形。那么,为什么美军气焰如此嚣张,一定要打下这个平平无奇的小阵地呢?

上甘岭战役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天时,上甘岭战役之前,美国本土也在发生着激烈的“战斗”,那就是 总统大选。美军之前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可不怎么样,民众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渴望连任的杜鲁门,和需要证明自己的克拉克将军一拍即合。两人都急需一场大胜来给自己加分。

地图上的上甘岭,无异于瞌睡时递来的好枕头。于是,板门店会谈的桌子,在10月8日被彻底“掀翻”了。美国单方面宣布:“让飞机和大炮去辩论吧”。如果说克拉克将军是一辩,主导了己方的辩论风向,那么二辩范弗利特和他的大炮,瞄准的就是朝鲜中部的战场。

当时,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朝中地区相持不下,五圣山作为地利,为志愿军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防护盾。要拿下五圣山把地利抢过来,就必须拿下令攻守双方直线距离不到一百米的上甘岭。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范弗利特带着他的飞机和大炮,来和志愿军辩论了。军事史上有个专用名词“范弗利特弹药量”,意思是“利用不计成本的密集轰炸,实施对对方有生力量的毁灭性打击,让对方根本无法组织起防御遑论反攻”。这也是令范弗利特在二战成名的看家本领。

在上甘岭战役中,范弗利特熟练地运用了,这套炮弹开路的三板斧战术,空军轰炸、炮兵轰炸和步兵收拾。应该说,不管效果怎么样,联合国军确实是完整地执行了范弗利特的命令,在一天之内,上甘岭承受了三十多万发炮弹。阵地表面的岩石被炸成了一尺多厚的粉末,两座山头各被削去两米。在如此高强度的轰炸掩护下,联合国军发动了四十多次冲击。最终,两座高地中的537.7被占领,但主阵地仍在志愿军手中。当晚,志愿军趁敌不备发动夜袭,又将537.7阵地夺回。

第一次战斗的残酷不仅仅体现在弹药量方面,一天之内 志愿军15军伤亡550余人,歼灭联合国军1900余人。这对于“一辩”克拉克将军来说,显然是个不可接受的惨败,他给范弗利特如此许诺:“无论你要什么样的保障,无论你要多少兵力我都可以给你,但你必须拿下五圣山”。上面既然如此发话了,弹药狂人范弗利特自然乐见其成,于是,白天被炸起的灰土挡住了光线,到了夜晚,照明弹和探照灯又让黑暗如同白天。

上甘岭战役

根据韩军师长丁一权的回忆:战斗始终处于拉锯状态,联合国军白天夺取阵地,志愿军又在夜晚把阵地夺回。这样的事情累计28次之多,可是美军倾泻的是炮火与弹药,志愿军战士们抛洒的却是热血与头颅。短短五天的战斗,志愿军15军投入了21个连、满编120人,多的剩下30人,少的仅剩十几个战士。

上甘岭面积狭小,长期处于敌人的重火力覆盖之下,我军为了减少伤亡,开发出了坑道战。在上甘岭阵地的山体背面,志愿军构筑出了一套攻守兼备,可战斗可生活的完整体系。他们充分利用山体做盾牌,把出入口都开在了射击死角,有效地削弱了美军的炮火优势。有了坑道这个超级掩体,志愿军战士们终于不必在炮火来袭时,只能用肉身去抵抗。坑道带来的隐蔽性,让战士们更加具有机动性了。敌军开炮我就藏,敌军冲锋我就打,至于近战搏命,志愿军还没怕过谁。

但坑道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美军立刻想出了破坏办法。明面上他们使用手榴弹和炸药包来造成坑道局部塌方,暗地里他们还有毒气弹和催泪弹,乃至铁丝网封锁来摧毁志愿军的作战意志。除此之外,后勤补给也成了大问题,且不说人是铁饭是钢,光是饮用水就已经跟不上了。因为美军想方设法破坏补给线,所以志愿军盛水的水缸一般放在坑道口,这就导致它很容易被炮弹或土石击破。而且后期坑道越挖越多,容易撒漏的水变得比什么都珍贵。

上甘岭战役

小学课本上有过一篇名为“一个苹果”的课文,它真实地发生在上甘岭战役。

那些双唇焦枯食不下咽的战士中,志愿军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钢铁般的意志,在保卫坑道的过程中,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反攻、突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后勤部队为了给前线补充物资,付出的代价同样惨烈。

一个苹果、一壶水或是一袋干粮,可能要经过好几双沾满尘土与鲜血的双手。运输线上,美军的炮弹碎片旁,是被炸飞的食物、清水甚至家书。上甘岭战役中,后勤人员伤亡1700多人,占伤亡人数14%,是普通战斗的三倍多。

上甘岭战役

漫漫长夜初露曙光。

10月30日 志愿军开始反攻,网友曾开玩笑说:我国患有火力不足恐惧症。如果真的有,那么这病的根源就是抗美援朝战争。因为在上甘岭战役开打半个月后,志愿军才最大限度组织起了炮火,首先是榴弹炮摧毁美军阵地,之后山炮野炮齐发,在火力强度上扳回一城。在轻型炮的支援下,志愿军士气高昂 互相配合,仅用五小时就成功夺回主阵地,将美军赶下了上甘岭。

讲到这里,可以说美军的飞机大炮辩论赛失败了。之后双方还有小规模的遭遇战,却再也没有过大规模的轰炸冲锋,11月25日志愿军夺回全部阵地。范弗利特带着他的范弗利特弹药量,灰溜溜地向上司报告,美军“一年以来最大攻势”彻底失败。

有时候冰冷的数字是最残酷的。

上甘岭战役全程只有43天,美军冲锋了近千次,每秒6枚的炸弹密集度,已经远远超过二战最高水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伤亡46000余人,每平方米有76枚炮弹爆炸,山头被彻底削低两米。记者随手抓起的一把土里藏着32枚弹片,令包括范弗利特在内的西方人想不到的是,整场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没有一架飞机一辆坦克,炮弹加起来仅有40万发,而且大部分在后期反攻时才有。

黄继光

反观兵强马壮的联合国军,他们以当时军事力量最强的美军为首。总共发射190余万发炮弹,投下5000余枚航弹,参战六万三千人,火力差距之大,可以说在现代战争史上名列前茅,也是我国军事研发奋起直追的开端。毕竟,那时的美军,可以用飞机轰炸一辆运送补给的自行车。而志愿军的战士们,要把每一颗手榴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我国无论男女老幼,对黄继光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事实上,在上甘岭战役中,这样的“黄继光”留下名字的就有38位。

战争不是超级英雄电影,那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其实都是肉体凡胎在某一刻挺身而出,他们从未想过要成为英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使他们成为英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对此也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中国的复兴之路从跨过鸭绿江就开始了。

的确,上甘岭不但是美军的滑铁卢,是打掉了几个将军信心的伤心岭,也是整个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分水岭。与世界最强国之一较量,凭借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大炮,这让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始终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到底输在了哪里?看到这里的观众们心中有也行有了自己答案。

上甘岭英雄阵地

诚然,美军的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都遥遥领先于刚刚站起来的我国,但是志愿军的精神之强大,是他们无法望其项背的。战争是国家意志的对抗,在那样的年代,一支军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可以装备落后于敌人,不可以精神软弱于敌人。美军的失败,在他们看来是匪夷所思,实际上却是理所当然,难怪麦克阿瑟临终前要感慨:谁要是想和中国陆军开战,谁就一定疯掉了。

放眼今时今日,封城的武汉支援的医护,足不出户的每个国人,战斗在科研前线的工作者,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令人荡气回肠的上甘岭精神,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而是随着一代代的口耳相传。课本学习和纪念,流淌在了每个国人的血液里,这种精神支撑着我们前进,强壮着我们的头脑,并将陪伴着我们复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