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小云丨梨园繁花绽濛江

作者简介
磨小云,笔名闲云野鹤。国家三级演员,藤县第四届文学艺术联合会戏剧协会秘书长,曾任藤县木偶剧团团长、藤县粤剧团副团长、藤县博物馆副馆长。2004年提前退休。

梨园繁花绽濛江
磨小云
家乡濛江镇,依山傍水,既有巍峨壮丽的凤岭为屏,又有滋润惠泽的蒙江和浔江环绕,是一块钟灵毓秀的热土。清代粤商溯江而上到濛江开埠定居,把携带的“广东粤剧”这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种子带到蕞尔小镇后,便破土萌发,植根繁衍,盛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结成丰硕累累的果实,在这朵文艺奇葩的传承绽放过程中,造就出无数专业、半专业文化艺术人才,有的成为各级地方文艺团体的骨干台柱,有的跨过地域,穿越时空,驰名飞扬,成就永驻。

一、粤韵传承
解放前的濛江镇是个繁华热闹,粤韵盛行的埠头。街市里的大多商家店铺都有时尚的留声机,每天店铺的开市经营,街头巷尾播放《平湖秋月》、《赛龙夺锦》、《平贵别窑》、《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广东音乐和粤曲交集缭绕。
据濛江街多位艺术老前辈讲述,1949年已有一个叫朱国泰的粤人国医牵头组织了一支票友性质的街道业余曲艺团队,多以玩器乐合奏一些广东音乐和小曲,也会唱一些粤曲自娱自乐。到了1951年,朱国泰的曲艺票友团队过渡到由曾越洋过海闯荡过新加坡、香港,后又回到濛江镇经营餐饮生意的李彩霖打理,成为濛江镇偶尔会有商业性演出的第一个业余粤剧团体,成员有:李彩霖(负责人)、莫金生、欧阳剑光、刘志达、关品超、唐斌、廖任生、邓三州、关恒超、何家昌、何家富、周泰、陈丽坤、周琼婵、陈秀姬等。业余粤剧团排演的第一出戏是古装粤剧《九件衣》,演出地点在濛江大庙里面,用汽灯作为照明,能容纳约百人的大庙肚,爆满得水泄不通 。第一场戏的演出非常成功,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因为一炮打响的效应,后来演绎出并流传下来了一系列的故事。如:李彩霖在饰演剧中叫丁卜一的坏鬼师爷,他在饰演角饰中刻画入微,表演得一肚坏水,阴阳怪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彩霖被“丁卜一”这个别称替代并便永久留传着。莫金生在该剧饰演一个前去打探消息的探头,由于他把探头一角偷偷摸摸鼠头鼠脑的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观众平时便习惯叫他“消息头”。剧团因为人员少,没有明确的行当分工,都是一专多能,就象李彩霖,既是“班主”又兼演员。剧团刚起步的时候,由于女演员极少,第一任花旦是刘志达反串扮演,因此老辈街坊和刘志达见面时打招呼都亲切地喊他“花旦”。

1953年,在时任濛江镇长的粤商后代袁东超倡导致力下,在工商联主委、同样是粤商后人杨永荣主持的工商联的资助下,“濛江业余粤剧团”在上大街华南书局覃家对面,圩头顶北面第一间那座三层楼的大屋挂牌成立,大门前面骑楼的柱子上用醒目的红色油漆书写着“濛江业余粤剧团”七个脸盆大小的繁体字。剧团的人员增补了吴鉴滔、陈荫彬、汤达祥、黄金春、潘水养、韦贵宗、黄毓桢、覃永雄、林敏兰、谭惠新、禢美华、刘杏梅、廖雪贞、梁爱金等。一段时期里的演出中,潘水养反串演过媒婆阿娇,在舞台上表演得扭扭拧拧油嘴滑舌,逗得观众捧腹大笑,观众就乐意昵称他叫“阿娇”;关品超既是头架师傅又是演员,因扮演过皇帝,街坊便戏称他夫人为“皇娘”;欧阳剑光本名叫兆金,他声音洪亮,观众便褒许他一个美名叫“大口金”,又因为大口金在古装粤剧《太平花》剧中饰演主角,一次演出中因忘记唱词,乐队反复的在演奏“滚花”过序35231……“大口金”情急之下爆了一句经典的唱词:“你死你个事,与我都无关系呀——”,而且,他把这句滚花拉腔发挥得别具特色,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诙谐印象,以致濛江街和城镇周边的乡下,至今尚流传着一句俗成的歇后语:“大口金唱戏——你死你个事”。镇上为了提高剧团的技艺水平,筹资聘请了梧州市粤剧艺人黄醒云、毕少英等大师前来对剧团从棚面到演员进行较系统的传艺教授了数月之久。

那时的濛江镇街上有这样的景象,大凡有商业性演出,都有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队伍抬着广告牌穿街过巷作宣传。初时的演出场地设在上大街第二市场里面,舞台是用竹木建材搭棚而就。门票按场地的前中后位置划分甲乙丙级座位,票价分别是0.20元、0.15元、0.10元,观众自带板凳进场就座。由于剧团中只有“见过世面”的文武生欧阳剑光和丑角莫金生演艺比较拔尖能做台柱,(欧阳剑光少年十六岁便孤身一人去过香港学手艺,那时他便开始学唱粤曲和玩乐器了),女演员较少,尤其旦角演艺亟需提高,为了提升商业性演出的需要,剧团从广州请来粤剧艺人黎倩雯(花旦)、任某某(二花)、刘多文(须生),梧州艺人周丽琴(花旦)、水匀娇(二花)等人加盟演出。剧团有了这批成熟艺人的加入,演出艺术水平突飞猛进。在本地的热烈上演中,街上市民和附近村民、加上一大批俗称“河肚“(蒙江河)”下马枪”(因船舶构造形状得名)的蒙山、大黎、太平、和平籍船民都是忠实戏迷,而且那些“河肚船”船民更是喜欢看欧阳剑光主演的戏,售票前得首先得问清楚,是“大口金”主演的戏才买票。剧团红红火火之时地还到濛江上游的武林、大安、平南等地巡回演出,均得到外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好评。一次到武林圩演出时,街里以杀猪请吃饭隆重的仪式招待剧团。当年的欧阳剑光是一线文武生,他扮相英俊威武,声线高昂嘹亮,霸腔唱得顶呱呱,五十年代末曾享有“西江一流文武生”之称。濛江业余粤剧团的演出盛况维持到1958年下半年,大跃进开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实行走集体化道路,这时,剧团聘请来的外地艺人纷纷返回了原地。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广西向国庆的献礼是山歌剧《刘三姐》。1960年,濛江公社成立了“专业文工团”,团长是由剧团的后起之秀吴鉴滔担任,副团长莫金生,人员是把原来镇业余粤剧团的一部分中青年骨干留下,同时吸收了一批中学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有黄立球黄立斌兄弟俩、陈文君、周剑文、何业芳、何柯丽、陈若兰、欧阳美英等人。文工团排演的第一个剧目是山歌剧《刘三姐》。雷振邦的《刘三姐》音乐设计,保留着壮族民歌特有的质朴和诙谐,流脍炙人。使饰演剧中主要人物刘三姐的演员何业芳因此名声大噪,从此街坊群众与其见面便以“刘三姐”相称,一度忘记了她的本名。此后,濛江公社专业文工团大都以现代歌舞、小话剧、和采集当代题材的先进事迹、好人好事等内容,编排短小节目和演唱粤曲的表演形式,深入走遍了本地的村村垌垌和水利工地,也到过县内相邻的公社及乡村演出。剧团的下乡宣传演出,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演职人员爬山涉水,除了自己的行李,乐器灯光服装道具都得分派到各人来肩挑背驮,部分要照顾家眷幼小的便挑着箩担,一个箩筐装东西,另一个箩筐装着小童,林敏兰梁爱金夫妻的孖女姐妹当年就是由其父亲用一对箩筐分别放着挑下乡的。剧团开场演出了,爸妈担心小孩会不慎走丢,就找来长板凳用绳子把小孩系着连在凳子脚上。莫金生的儿子“牛牛”,刘志达的儿子“刘弟”幼儿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小孩坐在凳子上,戏开场了就看戏,困了就坐着打瞌睡,睡醒了又继续看戏,怪凄凉的。由此可见,当时的文艺工作者的艰辛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1961年的下半年,濛江公社文工团因为政策上公社一级不再设立专业文艺团体而撤消。原“濛江公社文工团”全部人员回归镇里后,成立了一个自负盈亏的集体单位“濛江镇业余文工团”,镇上把第一市场南对面的约200平方米的公房划拨给业余文工团使用,负责人为吴鉴滔。吴此时已经是剧团当红的台柱人物了,他是粤商之后,有天赋的市场经济头脑,善于运作经营,并有前瞻意识和远大规划。吴鉴滔为了培养粤剧新人,带领剧团一行十几个年轻男女走出小镇,远游到广州就吃住在他西关的老屋,专门观摩大剧团的粤剧演出,并拜访艺术名家学习演艺达半月余时间,回程时还专门买了几十个粤剧名家名伶的唱碟。回来之后大家从戏剧表演的唱、打、念、做开始奋力学习,以留声机放唱碟练唱和切磋运腔技巧。由于吸收的新人都是有文化有活力,学习能力强悟性好,剧团经过半年多时间的以老带新和年轻一辈孜孜不倦的勤学苦练,当时街上每晚都能听到鼓乐齐鸣衬着清词丽曲的热烈排剧气氛。吴鉴滔在舞台上不论演扇子生还是武小生,扮相俊帅,三分唱念七分作,唱功有声有色,令人荡气回肠。陈文君多以饰演青衣正旦,那时的她青春貌美,舞台上一个亮相甜美妩媚,演唱时悲喜忧愁,长袖善舞,功夫到家。以吴鉴滔领衔和起用新秀陈文君主演的多出古装粤剧,在镇上和巡回相邻的苍梧、平南各县镇的商业演出中,普遍获得极高评价。濛江镇业余文工团名声在外,曾应邀到过蒙山县、并多次到平南县、武林、大安、丹竹等镇演出,与当地结下了深厚情谊,每次到来都能得到热情的接待。剧团有了频繁的演出,票房收入丰厚,加上副业的多种经营得心应手,除了人员的工资支出,资金上还有所积累,这时剧团添置了不少新戏服和道具。从此,剧团的演出欣欣向荣。那是濛江镇业余文工团演出活动最鼎盛的时期,演艺水平相当高,是县里各城镇业余剧团发展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团体。与此同期,濛江街道活跃着另外一支以胡伟林、麦杏生、关彦超、吕耀权等多人自由组合的民间乐队,他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地点,多数是在胡伟林家门口凑一块儿自娱自乐,这群青春年少的发烧友热情高涨,盈尺之地的小镇上空,每天能听到悦耳飞扬的乐声。业余文工团的事业正值中兴,为了扩充棚面阵容及充实演职队伍,便先后把街道民间乐队那几个小青年和肖叶生、朱甲华先后吸收到剧团。

1962年7月,县文化馆组织成立了“藤县三镇粤剧团”,成员是从藤城、濛江、太平三个城镇的业余剧团抽调主要艺术精英组成。从濛江镇业余文工团抽调的人员有:莫金生、关品超、梁爱金、欧阳剑光、黄立球、林敏兰六人。到了年底,“藤县三镇粤剧团”改名为“藤县粤剧团”,再次从濛江镇业余文工团抽调了吴鉴滔、陈文君、陈荫彬、黄立斌、周剑文、欧阳美英补充进入藤县粤剧团。
濛江镇业余文工团演出原本如日中天,并取得观众的好评如潮。因为县剧团的组合,把濛江镇文工团的主要演员和骨干力量都上调了,形成镇文工团群龙无首,将乏兵微,剧团的排演顿时处于偃武息戈。

1964年,全国兴起“乌兰牧骑”式文艺宣传队,“藤县粤剧团”重新组合,濛江藉愿意留下来的人员只有黄立球、黄立斌二人,其余人员跟随吴鉴滔返回原地。
经过这个转折点,濛江业余文工团元气大伤,后来虽然吴鉴滔带领大部分人员归来,一时也无法再回到昔日轰轰烈烈的排剧演出景象中。
1964年的中秋节,售票上演了一场以吴鉴滔、何柯丽、汤达祥、陈荫彬、梁爱金、欧阳美英等主演的,反映农村先进与落后斗争题材的现代粤剧《亮眼哥》。因为鲜有上演的大型时装戏,居民群众都期以热盼,大礼堂内座无虚席。这一次演出虽然售票,但属于义演性质,全部收入捐献给镇里投入球场建设使用,为镇上的公益事业立下不朽功勋。1965年春节期间,濛江镇业余文工团排演古装粤剧东山再起,售票演出了传统古装粤剧《望江亭》和《禅院姻缘》等等。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濛江街市的人口虽说寥寥可数,但是文化气息丰富多彩,有本地活跃的文化娱乐和文艺演出活动,藤城镇、太平镇的粤剧团也会不定期前来演出,时不时还有广东很多戏班、广州珠海曲艺团和西江上下游的南宁市凤凰粤剧团、横县粤剧团、桂平粤剧团、梧州市实践粤剧团等等许多剧团到来献艺、就是远在西江上游支流左江的宁明县粤剧团、右江的百色青年粤剧团都曾到来过濛江演出,象关国华、杨丽珠、卫太平、梁超平、黎侠峰、潘楚华等等众多大牌名星让濛江人大饱眼福。
1966年,是个划时代的历史大转折年份。随着文革的到来,濛江镇的文艺团体再没有商业性的演出了。1967年,结合形势需要,濛江公社从社直单位和各生产大队抽调人员,由中学的文艺骨干杨美贞、吴仁雄两位老师牵头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各中小学校纷纷成立文艺宣传队,镇手工业社也活跃着一支有唐燦球姊妹、梁玉葵等人组成的小型文艺队。沉寂一时的濛工镇文工团也重整旗鼓,排演一些现代小戏剧热烈上演,比如《忆苦担》、《枫树湾》、《一条赶牛鞭》、《打铜锣》、《补镬》等等。1968年,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各公社文艺会演后便解散。同年,在全国大演革命样板戏滚滚潮流中,濛江镇业余文工团以莫金生执导,杨美贞、吴仁雄两位老师指导,吴鉴滔饰郭建光、周剑文饰阿庆嫂、莫金生饰胡传魁、陈荫彬饰刁德一、梁爱金饰沙奶奶、陈维强、刘金昌A、B角饰沙四龙、朱甲华饰刘副官、何超颖饰刁小三的移植粤剧样板戏《沙家浜》成功上演,甚为轰动,应邀到过太平等镇隆重上演,桃花东南金矿成立革命委员会之时,特邀濛江业余文工团前去演出《沙家浜》助庆。1969年,濛江镇成立一支叫“镇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团队,人员有:刘金昌、梁信雄、陈维强、黄庆天、何颖超、覃永强、李来廷、吴雄强、梁玉葵、李荫群、黄桂莲、李少琼、何卫兰等人。爱好文化艺术的廖道进接到镇领导关于筹备参加县里业余文艺会演节目的指示,创作了现代白话歌剧《渔民史》,这个剧本的面世应合潮流,得到了公社的表扬和支持,公社指派杨美贞、吴仁雄俩位老师领队并负责剧务,还专门邀请县专业文艺剧团的黄立球、卢满芬前来指导排练。由刘金昌饰演主角大宝爸和梁玉葵饰演主角大宝妈的现代白话剧《渔民史》在镇上公演后,剧中反映出来的旧社会里渔民卑贱凄苦生活,唤起观众善良人性上的共鸣,此剧在1971年代表公社参加藤县的文艺会演后,也得到县文化部门的好评。文革期间这些年,濛江镇的文艺活动曾经呈现过遍地开花的景象。

1973年,在镇委的督导和文化站的带领指导下。“濛江镇文工团”和“镇业余文艺宣传队”合二为一,挂牌成立“濛江镇民兵业余文艺队”。活动场所在下新街南面大门市相邻的镇文化站内。濛江镇民兵业余文艺宣传队成立以来,在老艺人吴鉴滔、莫金生、刘志达、关品超、周剑文、何业芳等人的带领和传艺下,虽然再没有五、六十年代时轰轰烈烈的商业性演出,但也凑合以短小节目:如小戏剧、粤曲独唱或对唱、器乐合奏等形式的演出来活跃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跟着形势走,把党的声音以文化艺术形式宣传到农村、到厂矿、到水利工地。民兵业余文艺宣传队排练了现代小戏《虹桥会母》、《双丰收》、《小保管上任》等等节目,在镇上的节庆日,或盛大活动中向群众公演,后来还作为优秀节目参加过1974年县举办的各公社业余文艺会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上山下乡到濛江公社安和大队插队的麦适秋、唐继文、赵伟鑫、林向芝、朱振兰、朱春玲等一批知识青年,这些曾经是校园的文艺骨干,他们在艰苦的劳动生活中依然初心不变,在广阔天地里把文娱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1974年全县各公社优秀节目会演中,公社指定杨美贞、吴仁雄两位老师带领这支队伍和镇民兵宣传队代表濛江公社同时出征会演。更可喜的是,这支插青队伍参加会演的《看鸭妹》等节目荣获嘉奖。1977年下半年,街上听到久违的鼓乐齐鸣声音,原来是镇民兵业余文艺队在热情高涨排练大戏,由吴鉴滔饰主角张逸民、何业芳饰主角翠莲、莫金生饰主角谢宝老师、陈荫彬饰师爷、陈维强饰镇台、朱甲华饰老者,医生黄自志和林胜德扮演轿夫友情客串上场,成功演出了古装传统粤剧《搜书院》。全镇居民欢腾了,县城和相邻乡镇也震撼了。

到了1996年,文艺娱乐活动沉寂将近二十年的濛江镇,琴歌再赋。凭着镇上业余老艺人刘志达、关品超、刘金昌等多位对广东粤剧热爱的未尽余兴,刘金昌牵头组织起来一支街道曲艺队。这个举措得到曾在濛江生活过,后返回广东发展的粤商的热情赞助,刘金昌专程前往广州选购了一批新乐器。几位叔伯对一群热爱曲艺的后生言传身教学唱粤曲,关品超手把手将二胡演奏技艺传授给晚辈,刘志达身体力行演示打击乐,还反串子喉唱粤曲《胡不归》选段。李荫群唱的《盘夫》和关燕平唱的《荔枝颂》声韵并茂,濛江镇的艺坛之花又一度重开。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藤县举办文艺会演。曲艺队在街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租用两艘大型圩渡船,在船上拉起醒目的横幅,插满鲜艳的彩旗,装饰成漂亮招展的彩船,沿江一路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开往县城参加演出,引起不小的轰动。说到老艺人刘志达,当年在镇业余文工团的时候,他在棚面打击乐掌板的行当上,技艺娴熟精湛,情感投入,听说老年时期到深圳和南宁探亲,曾到专业剧团和公园演示掌板技艺,宝刀未老,得到啧啧称赞。
濛江镇从1949年以来,能记起来本土的专业和业余剧团排演过的大型古装传统粤剧和时装戏剧目有:《九件衣》、《九龙杯》、《一枝花》、《太平花》、《胡不归》、《百鸟衣》、《西河会妻》、《王佐断臂说文龙》、《黄飞虎反五关》、《薛刚偷祭铁丘墳》、《浪里白条战黑旋风》、《十五贯》、《桂枝告状》、《张古董借妻》、《拉郞配》、《画皮》、《螺女临凡》、《玉女沉河》、《花王之女》、《望江亭》、《禅院姻缘》、《搜书院》、《亮眼哥》、《沙家浜》,其实远不止这些,应该不下一百几十部戏。

把广东粤剧比喻作“琼花”, 是因为粤剧的发源地是广东佛山,那里有一座建于明代中叶的“琼花会馆”,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而“琼花”是盛放在文化艺术园地姹紫嫣红之中的一树风姿绰约洁白如玉之葩。濛江镇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生长在这个地方如坐春风,一代代人不教之教便自然赋有文艺基因,成就了无数艺术琼华。下面要说的是从濛江镇走出到各专业团体的文艺才俊。



黄立球,是一位演戏能朔造古今人物,集文武生、丑和帮贴行当兼一身,演牛歌戏时还反串演过媒婆的通台老倌。在艺术道路上坚持行走将近六十年的黄立球,1960年初入艺门走进濛江公社专业文工团,抽调到藤县三镇粤剧团后,从此步入县里的专业艺术团体。他有一副天赋的大嗓门,中气十足,音域宽广,从艺自跑龙套开始,到艺术日趋成熟至精湛,始终奋斗在历经了九次易名的专业文艺剧团的演出岗位。虽非科班出身,但他从老戏班一路走来,戏剧表演程式经验积累深厚,在戏剧表演上的介口"踏七星″、”起单脚″、"扎架″、"走圆场"等基功扎实。60年代末,黄立球在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成功饰演主角杨子荣、京剧《红灯记》中主角李玉和、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杨白劳。七十年代末,他在排演古装粤剧《逼上梁山》、《秦香莲》、《十五贯》、《花王之孙》等等剧目中饰演主角。他在参加历届自治区、地区专业文艺调演的剧目中饰演主角或担任导演,曾获得导演一等奖和个人表演一等奖。黄老在艺海行舟的岁月中,只歇息在因工作调动到县博物馆工作的六年时间。现今他退而不“休”,将步入80高龄的他,艺术青春永葆,对粤剧一往情深,仍然活跃在县城曲艺协会中培养戏曲新秀,并在群众艺术舞台上领衔表演,献艺大众。




磨小云,在木偶剧团经历了子喉失声,却没有止步在艺术道路中途,而是另辟蹊径,在反串平喉出路上异途同归。县木偶剧团在广西区内的巡回演出,在西江上游一带和桂东、南、北方向的包括白话、普通话、桂柳话、甚至壮话瑶话地区和中地越边境都有他们的足迹。这些演出实践中,磨小云的星腔平喉唱功练达得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喜怒哀乐,跌宕有制。在木偶剧团排演的粤剧《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白蛇传》、《真假牡丹》、《张羽煮海》、《包公夜审郭槐》剧目中担纲主角配音,能细腻地表达各种不同的人物思想情感,令观众感心动耳,到各地演出都受到观众热捧,县城坊间留传有“藤县黄少梅”的美誉。县木偶剧团的撤销,磨小云被组织安排到县粤剧团后,在排演的古装粤剧中她多以反串平喉担纲小生行当,偶尔也饰演老旦角饰。功多艺熟,她在粤曲的唱功上渐入佳境,特别突出在演苦情戏中,长歌当哭,柔媚委婉,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八十年代中期,剧团往广东省湛江、茂名、吴川、电白沿海一带演春班,磨小云的唱功在各地都得到了观众的赏识和好评,六年后剧团又一次来到广东茂名的公馆镇和造腾的演出点,观众还记得当年有个星腔平喉反串演小生的磨小云,再次点她曾经上演过的“唱功戏“《冷酷春宵》,而且主家点戏都指名要由她担纲主演的剧目。磨小云在剧团的后期,还自学创编小剧本,处女作是和林向芝合作创作的获奖小品剧本《烟消云散》,继后个人创作的多个话剧小品剧本和舞蹈脚本均在“梧州地区剧本创作”、“县文学戏剧创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参加地区专业文艺会演荣获个人表演奖励,多次获得过地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奖和文化艺术表演奖,多次获得县先进文化工作者嘉奖。




结束语:

本公众号诗词栏目往期作品选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