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酷评】嚼舌头

嚼舌头

弓长十一

小时候在农村,农闲时节茶前饭后,总有一帮妇人抱着孩子或拿着针线包,坐在村头的树下东家长李家短的说闲话,农村土话叫“嚼舌头”。打从有了电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嚼舌头”这种现象在农村似乎渐渐少了起来。

然而,互联网的衍生,让“嚼舌头”的现象在全国各地盛行了起来,方式由先前的现实中的房前屋后树荫下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变得更加宽广高级起来,人群也由原来的农家妇女这些特定人群变成了男男女女社会各阶层,范围之大之广,堪让人惊讶。也许中国人生来就是爱嚼舌头的,只要有可嚼的环境和条件,就可以不负责任的对一个人一件事大嚼特嚼,嚼着嚼着就把自己嚼成了神明,嚼成了先知,结果却忘了自己是谁。这一嗜好算不算中国人的劣根性呢?

大凡爱嚼舌头的人,都坚信自己有明辨是非的本领,有洞悉世界的眼睛,他们喜欢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往往是只掌握了一些粗浅的(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了,之后对人对世界自以为是的妄加判断,结果导致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

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上校》中有一场戏,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问儿子对什么有兴趣,儿子回答,自己在一切方面皆无所长,唯一的长处是会明辨是非。老爷子听了痛心万分,他说,明辨是非这种事情能难倒一切科学家政治家以及哲学家,而你却说自己会明辨是非,言下之意是批评儿子不知天高地厚。这场戏告诉人们,明辨是非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一个人的见解很容易受感情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说的所做的都未必是公平的。

所以说,真正的君子,一个有涵养的人,从不到处说三道四乱嚼舌头,对于疑惑和不满,他们至多是说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之后把是非交付公论。面对一件没有搞明白的事情,明理的人往往会在等待中保持沉默,开口说话的多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俗话说的好“越是傻子越敢叫唤”。

善嚼舌头者中,最不可饶恕的是一种人,那就是自认为读了些书有了些文化的“文化人”,他们大都自认为自己见多识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不知道或故意不去遵循“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的原则,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用一些常人听不懂的非人类语言嚼舌头,正儿八经的“咬文嚼字”,只是,他们不知道,有些字是很硬的,一不小心就会嚼下自己的舌头!

借用《巴巴拉上校》中的一句话: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