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穿越千年的浩然正气
穿越千年的浩然正气——读《孟子》有感
不将就 李荣浩 - “用奋斗点亮幸福”江苏卫视2019跨年演唱会
持续输出第四一天
后疫情时代,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山火、疫情、极寒风暴……或大或小的灾难,打破着旧的秩序,使曾经的安乐一去不复返。生于忧患,我们该如何存在?
带着疑问,我在寒假重读了国学经典——《孟子》。
虽然此书的写作背景与现在的大相径庭,但这穿越千年的浩然正气,透过字里行间,震撼着我,浸润着我,启迪着我。
初读《孟子》的时候,我总是会“看山是山”地把它视为礼崩乐坏时代的一种流派的观点而已。仁政学说也好,王道思想也罢,扎根于那个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农业文明之中,于今似乎不具有现实意义。甚至从某些段落中,我窥见尊卑等级的固守成规、独尊儒术的学术专制、乌托邦式的社会结构,不一而足,这些都随着时代的更迭逐渐被淘汰,湮没于历史的尘埃。
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白“瑕不掩瑜”这个词的意义。哪怕历经千年,其中许多可贵的精神放在当今社会仍熠熠生辉。“居天下之广居”,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平时“舍身取义”,“善养浩然正气”……《孟子》里的士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如此光明磊落,有时甚至用英勇来形容不为过。面对统治者的威严,士人以七尺之躯,心怀天下苍生,陈说利害,潇洒如星。这种视无论何等阶层都一律平等的仁爱之心,被升华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这种精神为后世的莘莘学子的奋斗赋予了意义,那就是“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也鼓舞着无数无名英雄舍命报国。去年,在中印边境线英勇牺牲的祁发宝张开双臂,将这种贯穿千年的浩然正气永远地留在了高寒的冰河之中。而反观在极寒风暴下断电断水的美国得州,孤立无援,民不聊生,其市长蒂姆·博伊德竟写道“遇到困难就找政府要援助是社会主义的可悲产物”。没有对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关心,美国政府只能被嘲讽“登得上火星,却给不了百姓基本的生活保障”。鲜明的对比,表面上看来是文化制度的差异,实际上是民族精神底蕴的天壤之别。
一遍又一遍,好书不厌百回读。《孟子》的魅力在于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从孟子的纵横游说之术中,我学会了如何言;从孟子的怀才不遇、著书立说中,我学会了如何行;从孟子的忠信仁义中,我学会了如何取。仁者无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君子不怨天不由人……一句句简短有力、意味深长的教诲从各个维度教导着为人处世的智慧。它启发着大学阶段的我,不仅要对专业知识孜孜以求,更应该完善道德,建立模型,从内而外地修身养性,最终成长为一位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人。
现在,手边常备《孟子》,每当失意惆怅的时候,随手翻开书页,细细品读书中的字句。不知不觉,一股正气浑然充沛于胸间,源源不绝。纵使在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乱世,孟子不也微微一笑,镇定从容,如一棵千年古木盘根于壤。于是我起身,只觉得眼前的困难挫折无非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前奏,有何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