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思维的“是什么”和“为什么”1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之一

概念以学科理论为依据,来自于具体的实践。分析人们的实践,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客体、理论、思维。客体是思维对象,是自然存在的;理论规范思维活动,是先在过去的;思维是能动的,以客体为基础,受理论的制约。通过思维,理论与客体逻辑地联系起来,或者在物质形态的深度和广度上发展认知,或者在自然生命的时空联系规律上动态把握,获得与理论相一致的本质认知。

“证”概念是中医辨证论治实践的结果,以病人及其时空环境因素为客体,病机理论为规范,就诊病人的病机性质为结论,证候标识为临床证据。辨证论治思维在病机理论逻辑规范下,通过对就诊病人是什么症状、有什么时空因素、时空条件下的症状是什么病机等一系列的追问思考,形成证明证候病机的临床证据-证候标识,从而作出证候判断。

追问临床病人的证候病机是什么的思维活动,一般要经历密切相关的前后两个阶段。先是“观其脉证”-运用感官技能,根据中医四诊的脉症等理论,确认和收集疾病现象-临床症状群,了解“实际存在”的病人生活工作状况、性格特征,时空人文因素。这是“辨证求机”思维的准备阶段,要求医生抛弃一切主观因素,客观地认识临床,收集就诊病人的疾病现象,不仅要四诊合参,而且需要将季节气候、社会人文等时空情况结合一起,既要保证脉症、体征的客观真实,又要保证临床资料的全面。

在“观其脉症”完成后,就进入“辨症求机”的逻辑论证思维,分析收集到的临床资料,明确其病位、病性、病邪和病种、病形、病势等具体性质,求之,责之,辨真伪,明联系,再经过综合比较,分清轻重缓急、多少微甚,把握病机关键,最终“知犯何逆”,形成证候病机判断。经过这样的“辨症求机”思维后,“观其脉症”所获得的临床资料,便转化为证明证候病机性质的临床证据。辨证论治临床形成证据的逻辑思维,是从疾病现象的临床症状群,到疾病本质的证候病机,不是按照症状标准按图索骥。

辨证论治临床是什么的追问,归结于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性质,临床证据体现为“辨”之后的脉症等,具体的思维活动,以“为什么”的反观追问形成的“阴阳神气”观念和病机理论为逻辑规范,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六淫七情、虚实补泻等等中医概念,在思维中构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推论出就诊病人的疾病本质-证候病机。辨证论治思维过程,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病机原则为准绳,运用的逻辑运算子,是附着于中医理论观念的各种各样的概念,具有条理性和关联性。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任何思维都必须依据学科观念、遵循学科逻辑,否则杂乱无章、流散无穷,毫无意义。我们的思维,在学科观念、逻辑的规范下,沿着既定的轨道运动,通过客体的外在自然客观,逐步走向内在本真。这是运用证据推论判断的思维过程,通过合逻辑的证据链体现出来,既有起点又有终点。

辨证论治思维的核心在“辨症求机”,“辨症求机”目的,在判断就诊病人是什么样的证候病机,以就诊病人的疾病现象及其环境因素等等临床资料为客观基础。就诊病人的疾病现象及其环境因素既是“辨症求机”思维的起点,又是激发中医临床思维的外在动因。

思维的能动性是文明进步的源泉,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已知的理论,进行客观实践,二是根据实践结果,发展理论。在中医,可以分为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思维。因为中医的自然时空生命属性,自《内经》后,历史上所有理论发展,都建立在辨证论治实践基础上,理论家首先是临床家。但从目的性上看,中医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思维目的不同,存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区别。

是什么是辨证论治思维的目的,在于把握就诊病人疾病的证候病机。“为什么”是对临床医疗、修身养性等实践后的实际结果,进行生命和疗效的反观思维,追问为什么健康长寿、为什么疾病能够痊愈,从而找寻获得生命最佳结果的途径、方法,形成规律性的认知,上升为理论。中医“为什么”的理性思维,以生命存在为内容,联系时空社会环境。

中医在生命事实的基础上思维“为什么”,没有将生命和万事万物分隔开,也不为万事万物所迷惑,把动态变化的万千现象,联系生命,把自然事物的规律,联系生命,生命成为理性认知的归属和出发点。

《内经》作者多次指出,外部世界的阴阳联系变化,不可胜数,如果不以生命为归属,就会流散无穷。明代张景岳认为:“凡人之阴阳,但知以气血、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有形之阴阳耳!至若先天无形之阴阳,则阳曰元阳,阴曰元阴。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唯赖乎此。”清代徐灵胎《内经诠释.上古天真论》:“天之阴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人之阴阳,法阴阳以养身,法阴阳以治病。”

学科思维的追问是无限的,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但具体思维的目的是一定的,达到目的,一个实践活动结束,一个具体的思维就完成使命。从思维的无限性来看,不同的思维模式,因为客观性取向区别,无限追问的走向迥然不同。如以物质形态结构为客观性取向,走向“是什么”的无限,是外向物质的无限;如以生命及其与自然环境联系的动态变化为客观性取向,走向“为什么”的无限,是生命延续的无限。

“是什么”的无限,以物的形态为根本,因为物质在微观无限可分,在宏观无边无际,这样的思维难免陷入无止境的无限之中,可能远离人类生命存在的实际需要。“为什么”的无限,以生命联系为根本,无限的联系思维,着眼于生命存在,回归于自然生命,以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为准绳,受生命存在实际需要的约束。因为生命之核的不可分解、不可孤立的特性,“为什么”无论在物质形态的宏观和微观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样的无限,因生命的呼唤而具有相对性,一般不会迷失自己。

地域分东、西,思维模式总体上有东方和西方的不同,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也许可以用“是什么”和“为什么”来概括和区别。

(0)

相关推荐

  • 中医治证不治病

    中医治证不治病(黄开泰著) 第一章            证候立学的思考 一.证候的中医发生学意义目录 1.对症治疗的生命体验 2.病机理性的"证" 3.分道扬镳的西医 4.理论与 ...

  • 本立道生·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二千多年前,就已经从"象"深入到了"应",获得了自然.客观.真实的生命本质,把握住了天人相应的根本规律--阴阳. 形态医学的西医,至今还停留在" ...

  • 不可标准·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辨证论治,不用理论标准临床,规范临床,尊重病人的生命体验.病与不病的客观根据在病人之苦,什么病的判断则在"观其脉证",求实求是地"知犯何逆"后的病机结论. ...

  • 黄开泰:辨症求机各司其属

    ​辨症求机各司其属 四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 经文: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 ...

  • 中医之用·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文化要用,才能产生人文价值.不同文化,运用文化的原则不同,方法不同,逻辑规范不同,更重要的是运用的实际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中医之用,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基本原则,辨证论治 ...

  • 证候思维的“是什么”和“为什么”2

    西方思维模式习惯于探求外部世界的物质本原,沿着"是什么"的不断追问而逐渐深入,从泰勒斯的"水".毕达哥拉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 ...

  • 证候思维的“是什么”和“为什么”3

    在维护生命形体与生活家园方面,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合理的标准,中医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而且具有极大的普适性,不仅适宜于未病先防的养生实践,而且适宜于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 <内经>第一篇<素 ...

  • 证候思维的“是什么”和“为什么”4

    现在,"是什么"的掠夺,转向了自然界,大海里.沙漠中.地壳下.森林里,只要能够发财赚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统统拿来为我所用,鲸鱼之大,微生物之小,都难逃我手.经济是多么实在的东西, ...

  • 焦树德论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三种证候,肾经虚寒多见

    中医之声 医学资讯 Official Account 强直性脊柱炎是世界上公认的难治病,西医认为本病病因迄今未明,并缺乏特异治疗方法.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多年来诊治本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早期他 ...

  • 与肝有关证候及中成药大全血虚阳亢,头痛眩...

    与肝有关证候及中成药大全 血虚阳亢,头痛眩晕:养血清脑丸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天麻钩藤颗粒.清脑降压片.天麻头风灵片 肝阳上亢,外感风邪:正天丸.全天麻胶囊 肝阳上亢,心烦难寐:脑立清胶囊.松龄血脉康 ...

  • 从症状走向证候标识1

    症状是医学理论发生.临床判断形成的基础客体事实,是人体发生病变后的外在表现,可以被感知,属于现象范畴.医生形成的判断及其由此形成的新的医学理论,是运用已知的书面理论和先前的经验,对症状进行医学逻辑思维 ...

  • 从症状走向证候标识2

    <伤寒论>创立辨证论治,证字的含义在其中是多样的(包含了症状的含义),[5]但从病机证据角度认识,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病机要素标识.病机要素标识指具有病机要素证据作用的症状.146条 ...

  • 证候

    证候 "证候"是中医学的专用术语,概括为一系列有相互关联的症状总称: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简称证或者候. 证候: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