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悬疑之辩:广百宋斋推断夏都“斟寻”是“天水”,靠谱吗?

原创2021-06-14 19:55·小小生一枚

首先说明一点,广百宋斋所谓的“天水”可不是如今的甘肃省天水市,而是“尼罗河、底幼两河和印度恒河等河流”,其本质依然是将“中华文化”的起源推向西方。

为了证明夏都位于西方,他再次搬出其理论“辰弗集于房,房宿天区发生了日食,在目前中国境内不可见,但是在两河流域、印度、阿富汗和中亚等地可见。”

广百宋斋原文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本小生按照广百宋斋的公元前2266年10月19日设定了一下。

因为“三星堆“最近比较火”,于是将观测地点设在成都。当本小生输完日期和地点后,奇怪的一幕发生了…
成都竟然能看到日食,而且与广百的图片仔细对比了一下,位置一模一样,都在房宿旁边,连水星位置都一样…………(河南,湖北,西藏等挑选了几个地方也都能看到)。

广百宋斋图

本小生验证图

为了进一步证实其“罔顾事实,歪曲天象,编造历史”的行为,本小生对广百宋斋的另外一个理论,即“毕宿八位于南天子午线上,是且仅是昆都士及附近地区可见的天象”进行了验证。

广百宋寨图

验证结果:此天象并非“是且仅是昆都士及附近地区可见的天象”,而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间也能在我国看到,并且可以说是一模一样,分毫不差!

广百宋斋图

本小生验证图

由上述验证可知,广百宋斋为了证明其“中华文化西来论”可谓不择手段。其刻意歪曲和隐瞒相关天象可在我国境内观察到这一事实,并利用广大网友对于“天文天象以及对相关史料”的不了解,散播其不实言论。

在文中,广百宋斋引用史料记载,企图来证明在中国境内无法找到相近似的地形。而他殊不知我国幅员辽阔,为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国家之一,高原、山地、沙漠、戈壁等等无所不有。

广百宋斋文章

广百宋斋断章取义的引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妄图混淆视听。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关于“左河济,右泰华,羊肠在其北,伊阙在其南”的原文记载如下: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通过原文可以看出,其中除了关于“夏桀之居”的描述外,还有“三苗氏”和“殷纣之国”的描述。

那么“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究竟是在什么地方?

“左河济”指的是上古的黄河与济水以西,两者的交汇处在现在的河南中部一带。“右泰华”指的是华山(《汉典》《新华字典》)以东。“羊肠在其北”指的是羊肠坂古道,太行陉的最险要路段,辖古京洛要道之咽喉,位于现在的河南焦作至山西晋城市。“伊阙在其南”即“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伊阙指的是龙门关,龙门石窟附近,现在的洛阳以南的伊川县北部。

真不知广百宋斋何来底气高呼“目前中国境内无法指出跟文献史料记载相近似的地形!”

广百宋斋文章

广百宋斋在此凸现出了其对史料的“编造”能力:
首先“把夏桀和五百人放了”出自于《逸周书》。
“乘船”一说出自《列女传》,原文“汤遂放桀,与末喜嬖妾同舟,流于海,死于南巢之山。”

“流放”一说出自《墨子三辩》,原文“汤放桀于大水,环天下自立为王,事成功立…”

大家看到没?广百宋斋在这里断章取义,将上述《列女传》原文断章为“同舟于海,死于南巢之山。”并把《逸周书》的“五百人”和《墨子三辩》“汤放桀于大水”嫁接了进去。

再说与这五百人南“徙”千里,分别到了不齐和鲁两个地方。(这里的内容出于《逸周书》)并没有说是乘船,并且《逸周书》原文结尾所述为“桀与其属五百人去居南巢”,同样没有说到船。

而广百宋斋通过各种整合,将原始史料新编为“夏桀和这五百人加上末喜一起乘舟沿着大水向南跑了。”

不难看出,如此不加验证的随意断章取义套用史料记载,主要是为其目的和观点进行服务,而不是为了追求历史的真相。

那么夏桀最后所居的南巢究竟是哪里?

《淮南子》、《荆州箴》、《国语注》等史料纷纷指向巢湖附近。

2001年,考古学家在巢湖发现“唐咀水下古城遗址”。遗憾的是,到目前并未对该遗址进行发掘,不过相信不就得将来真相一定会揭开。

广百宋斋文章

关于广百宋斋在文中提到的“俘厥宝玉”的地点,相关史料记载的非常具体,那就是“三朡zōng”。此处也“桀”在此地进行了最后的挣扎。

《曹州志·舆地》注曰“汤伐桀,桀走保三朡,遂伐三朡,更其国曰曹”;

《尚书序》“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

《史记·殷本纪》载:“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鬷,俘厥宝玉。”;

《集解》孔安国曰:“三鬷,国名,桀走保之,今定陶也。”;

《水经注》言之更为确凿“(定陶)县,故三鬷国也。汤追桀,伐三鬷至此。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故曹国也。”;

据《定陶县志》载:“及振铎之封作三鬷亭。今县西南七里有堌存焉。”

各史料均指向于周代时的“曹国”,后来的“曹州”,现如今的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和曹县。

最后广百宋斋通过现代“闽南语”发音来推断“夏都斟寻是天水”直接是胡来!!

我国语言发音体系是不断变化的,如上古语言、中古语言等都是不同的。

而且闽南语的形成与“汉人南迁”有关。

如历史上较为知名的三次南迁:

第一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一次重大事件叫“五胡乱华”。

北方少数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空虚之时进攻西晋。此时西晋政府无力抵抗,因此中原汉人相继难逃,史称“衣冠南渡”。并在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

第二次:唐玄宗时期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此乱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事件。

该事件前后持续八年时间,主要的战乱集中在中原及北方地区。因此,大部分中原及北方的汉人纷纷向南部和西南部迁移。

第三次:两宋之际的靖康之变,不仅北宋都城东京被攻陷,还发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二的皇帝被掳走的极度耻辱之事。(另一次是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掳走)

经此一乱,北宋变南宋,汉人再次大规模南迁。

因此,用现代“闽南语”验证上古发音尚可理解,但是作为证据而对历史地名下结论就太偏颇了,而且也不是很像……

关于通过对比文字、图案、人物名字等相似点之类而下结论的学说,大家可以自行从网上搜索一下,各种版本层出不穷…

综上所述,广百宋斋推断“夏都斟寻是天水”不靠谱…

最后引用一句总结“中华文化西来说”的话:

即使碰到许多新的考古发现、科学事实,他们也只是千方百计地改头换面,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王东

(以上内容只代表本小生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