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天才就是随手被抓回来的童年

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查尔斯·狄更斯

1870年6月9日,伟大的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逝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南侧的 “ 诗人角 ” 。与他比肩而卧的,是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彭斯等人。

在莎士比亚的墓碑上有一句祭辞:他不属于一代,而是属于万世。作为一位只读过4年书的都市童工,从记者走向作家之路的世界文学大师,狄更斯也无愧于分享这一殊荣。

伟大的作家书写一个时代,伟大的作品展现一个人生。而一个时代,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人生,这样或那样的人性组成。

在19世纪中期的维多利亚时期,有一个人的人生和一个人的作品是不会被遗忘的,那就是查尔斯·狄更斯和他“最宠爱的孩子”——《大卫·科波菲尔》。

如果不是因为1847年三四月的一个小插曲,也许狄更斯永远不会写《大卫·科波菲尔》。

如果他不写,他就还是那个30岁就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光鲜外表下似乎没有一丝阴翳:在前有办得风生水起的杂志和畅销的作品,在后有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女。

但是在心,有一团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让他无法安然享受这光鲜的一切。

那天,一个名叫狄鲁克的人向福斯特打听,那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博兹(狄更斯的笔名)是否就是约翰·狄更斯的大儿子——那个在鞋油作坊给瓶口贴标签的小男孩。

当福斯特转述这个问话时,狄更斯先是搪塞了过去,不置可否。

然而伤疤已经揭开,潮水已然涌来。他一向讳莫如深,连妻儿好友都不曾告知的秘密,终究让他再也睡不着觉了。

数周的辗转反侧之后,他终于伤心万分地向好友叙述了自己童年的种种苦难,并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写出自己的故事。

诗人波德莱尔说过一句话:天才就是随手被抓回来的童年。狄更斯的作品正是他童年经验的重塑和变形。

因为如此,他在作品中才总是刻画那些 “ 在伦敦迷雾、盗窟贼窝、暴君学校、后母家中众多的孤独可怜、游荡迷惘、挨打受辱、危险濒临、惊悸不安的孤儿 、苦儿 、弃儿 、流浪儿 、低能儿 、小乞丐”。

在成为恩格斯赞誉的 “ 时代的旗帜 ” 之前,他首先是在树立自己童年的旗帜。在对小奥列佛、小耐儿、小杜丽、露西、乔和小皮普深表同情之时,他首先是在怜爱童年时的自己。

狄更斯十岁那年,父亲因无力偿还债务被抓入狱。母亲迫于生存压力带着弟弟妹妹一起住进了监狱。作为长子的狄更斯不得不辍学,变卖家具,来到一家鞋油作坊做起了童工,以接济监狱里的家人。

在小说中,狄更斯以大卫的口吻写道:

“我知道,我从早做到晚,跟普通的成年人和孩子在一起干活,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我记得,我在街上到处游荡,吃不饱,喝不够。我知道,要不是上帝可怜我,单凭我所受到的那点照顾,我很容易变成一个小强盗或小流氓。”

小狄更斯在伦敦的贫民窟里受尽了屈辱,尝尽了绝望,以至于他成年以后再也不敢踏足那片区域。那所歪歪斜斜的旧房子,房子里腐烂的地板和楼梯,乱窜的老鼠和鞋油的味道,成了日日折磨他的梦魇。

在那个小男孩心里,梦想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名望的人的愿望早已灰飞烟灭了。而由于维多利亚时代蔑视卑贱劳动的风气,他后来更羞于提起这段往事。

或许是出于对父母的失望,让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里宁愿让大卫成为一个遗腹子,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只是保留着他也许是一个慈父的印象。而母亲虽然对他爱护有加,却因为轻信恶人过早地离开人世。

现实中的狄更斯一家因为一笔小小的遗产摆脱了贫苦的命运,小说中的大卫则独自跋山涉水,孤注一掷地去寻求自己素未谋面的姨婆贝特西·特洛佐德的帮助。

后来狄更斯做了一家律所的学徒,并开始潜心研究速记技巧,打通了进入新闻界的大门。他用自学的方法完成了对自己的再教育,一步步实现了写作的梦想。

在小说里,狄更斯几乎诚实地以大卫·科波菲尔的名字重现了自己艰难的发展之路。当贝特西姨婆将大卫重新送回学校接受教育时,她对大卫说了一句影响他终生的话:

“无论在什么时候,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残酷无情。你要是能免除这三种恶习,那我就能对你永远抱有希望了。”

孤苦的小大卫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他从淳朴的保姆佩格蒂身上学会了爱与善良,从正直的姨婆贝特西那里学到了决心和品格。这些品质,其实是狄更斯本人一生在践行和表达的。

狄更斯一直被称为一名人道主义作家,他坚信道德的力量,善良的力量,相信个人的努力所能带来的改变。他一直用他的小说来呼吁统治者关注底层人民和儿童,企图用道德的感化来缓解阶级矛盾和改变当时社会的残酷现状。

有人说他太天真了。

因为过于看重这些小人物的温情和伤痛,而不忍给他们一个悲惨的结局—— 而恰恰悲剧的收尾才是真实的世界在发生的——这就造成了狄更斯的思想局限性。

据说在写作《老古玩店》时,狄更斯本打算给主人公小耐儿一个完美的结局。但他最好的朋友福斯特认为这样的结局落入俗套,而如果小耐儿离开人间,那么她纯洁可爱的形象就会永远留在读者心里。

狄更斯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小耐儿的死的确让广大读者肝肠寸断,也给小说带来了成功,但却让身为作家的狄更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平静。他说:

“没有一个人会像我这样对耐儿感到惋惜,这件事对我来说是太悲痛了,…….,当我想到这个悲惨的故事时,就好像可怜的玛丽昨天刚刚死去一样。”

这个玛丽,就是与狄更斯关系亲近的妻妹,她在狄更斯婚后一年去世。

其实狄更斯塑造的很多角色,都来自他童年时期的自己,家人,爱人或朋友。在《大卫·科波菲尔》中更是如此。

大卫的故事就是狄更斯自己的故事。佩格蒂身上寄托了他对母爱的渴望。爱格尼斯象征着玛丽。朵拉似乎就是狄更斯年轻时曾求而不得的初恋情人。而总是因欠债陷入贫穷,但是始终坚持正义的米考伯,不就是狄更斯自己的父亲吗。

正如他长期以来无法对童年的经历释怀一样,他也同样难以跨越 “ 好人有好报 ” 的局限。正是因为懂得了现实的残酷性,作家才更呼唤道德;正是因为 “ 好人有好报 ” 并不总是真实发生,作家才更要在虚拟的文学世界里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

毕竟,他们都是自己早已饱尝苦难的亲人。

每一个作家归根结底都是在书写自己。大师不例外,名著也不例外。

狄更斯写哪一部小说,都不如写《大卫·科波菲尔》时才思泉涌。因为他终于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鞋油作坊里屈辱的生活。

只不过,这次不是以噩梦的形式,而是要去倾诉,去舒泄,去解脱和补偿,去握手言和。他就是要让那些丑恶的坏人自食苦果,让他思念的人们得到好报。

我想,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不只是在于它书写一个时代的真实,还在于它展现一种不变的人性之光。

应该感谢那个在伦敦黑鞋油作坊里受苦受难的小男孩,让无数人因为做了一名读者而变得更加美好。

(0)

相关推荐

  •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我沦落到这么一个圈子里,把这些从此与我朝夕为伴的人与我快乐童年时代的那些伙伴,以及其它同学相比较,我觉得我要成为博学多识.卓越优秀的人希望在心头已破灭了. 当时的彻底绝望,因所处地位的卑贱 ...

  •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大卫母亲克莱拉死后,他的继父谋得斯通先生把他送到谋得斯通一格林比货行工作,后来他来到贝特西姨婆处] 第二天早上下楼时,我发现我姨婆低头坐在 ...

  •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第7课《大卫•科波菲尔》实录(二)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卫·科波菲尔>.上一节课我们关注了课文节选部分的人物遭遇,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也感受到狄更斯在这些善良的小人物身上寄予的人文关怀以及社会批判,这节课我们还是 ...

  • 揭秘:大卫·科波菲尔是如何让自由女神消失的?

    早上一睁眼,就看见有人给我"怀疑探索者"留言:世界上还有很多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 我就问他,比如说? 对方答曰,气功.特异功能就是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因为科学还很落后. ...

  • 《大卫·科波菲尔》名著改编电影!

    简介:故事描述一位早年丧父的小男孩,因母亲的性格比较柔弱怕事,童年时受尽继父的虐待.他更是历尽艰辛,饱受旁人的冷言冷语,凭着顽强奋斗的精神,终于名成利就.

  • 如果大卫•科波菲尔碰到唐玄宗...

    ⬆️点我 ⬆️ 唐玄宗画像/元 任仁发 张果见明皇图 素材来源-明皇杂录 01 唐玄宗在位时期,恒州(今属山西大同)中条山有个叫张果的奇人,常常往来于汾水.晋阳之间. 当时民间传说这位张果精通长生不老 ...

  •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昆明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 ...

  •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