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下)

第四十一章 ~ 第五十章: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释】

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生于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谷;最纯洁的心灵好似含垢的样子;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懦弱的样子;质性纯真好似随物变化的样子;

最方正的好似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隐幽而没有名称;

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道是独立无偶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之气,阴阳两气相交而形成各种新生体。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减损它有时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有时反而受到减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把它当作施教的宗旨。)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释】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能够做得到的。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

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释】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

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

疾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清静无为可以做人民的模范。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

国家政治上轨道,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用来耕种。国家政治不上轨道,便大兴戎马于郊野而发动征战。

祸患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所以懂得满足的这种满足,将是永远的满足。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释】

不出外门,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能够了解自然的法则。越向外奔逐,对道的认识也越少。

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感知,不察看却能明晓,无为而能成功。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智巧)。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

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清净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

圣人没有主观成见,以百姓的心为心。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

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

圣人在位,收敛自己的主观成见与意欲,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百姓都投注他们自己的耳目,圣人却孩童般看待他们。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人的过分地供养生命,妄为而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

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

第五十一章 ~ 第六十章: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各物成长。

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视德的。

道所以受尊崇,德所以被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任自然。

所以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使万物成长作育;使万物安宁心性;使万物得到爱养呵护。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却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却不为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注释】

万物都有本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得知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万物,又持守这万物的根源,终身都没有危险。

塞住嗜欲的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终身都没有劳扰的事。打开嗜欲的孔窍,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

能察见细微的叫做“明”,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智慧的光,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叫做永续不绝的常道。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注释】

假使我稍微有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担心惟恐走入了邪路。

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却喜欢走斜径。朝政腐败极了,弄得农田非常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还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饱足精美的饮食,搜刮过多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的无道呀!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抱:牢固的意思。长:盛大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如果子孙能遵行这个道理则世世代代的祭祀不会断绝。拿这个道理贯彻到个人,他的德会是真实的;贯彻到一家,他的德可以有余;贯彻到一乡,他的德能手尊崇;贯彻到一国,他的德就会丰盛;贯彻到天下,他的德就会普遍。

所以要从(我)个人观照(其他的)个人,从(我)家观照(其他人的)家,从(我的)乡观照(其他的)乡,从(我的)国观照(其他的)国,从(我的)天下观照(其他的)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这种道理。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咬伤他,凶鸟猛兽不搏击他。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自动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号哭,但是他的喉咙却不会沙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常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有灾殃,心机主使和气就是逞强。过分的强壮就趋于衰老,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死亡。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知者:智者。兑:孔窍玄同:玄妙齐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指玄同的境界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的区别。

有智慧的人是不多言说的,多话的就不是智者。

塞住嗜欲的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这样就不分亲,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贵,不分贱。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以清净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从下面的这些事端上可以看出:

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越陷于贫困;人间的利器越多,国家越陷于昏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恶的事情就连连发生;法令越森严,盗贼反而不断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上轨道;我不搅扰,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释】

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

灾祸啊,幸福倚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之中。谁知道他们的究竟?它们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人民的迷惑已经有长久的时日了。

因而有道的人方正而不割人,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目。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注释】

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

爱惜精力,乃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的积德;不断的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没有什么不能胜任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就可以担负保护国家的责任;掌握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可以长久维持;这就是根深柢固、长生久视的道理。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释】

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

用道治理天下,鬼怪起不了作用;不但鬼怪起不了作用,神祗也不侵越人。不但神祗不侵越人,圣人也不侵越人。鬼神和有道者都不侵越人,所以德归会于民。

第六十一章 ~ 第七十章: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的下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交汇的地方。雌柔常以静定而胜过雄强,因为静定而又能处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可以汇聚小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有时(大国)谦下以会聚(小国),有时(小国)谦下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过要聚养小国,小国不过要求容于大国。这样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愿望。大国尤其应该谦下。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释】

道是万物的庇荫。善人的珍宝,不善的人所赖以保全。

嘉美的言词可以用作社交,可贵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把道舍弃呢?所以立位天子,设置三公,虽然进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礼仪,还不如用道来作为献礼。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释】

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搅扰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无味当作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德来报答怨恨。)处理困难要从容易的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的事情。

轻易允诺的一定会失信;把事情得得太容易一定会遭遇更多的困难。所以圣人总把事情得很复杂,因此终究没有困难。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主自然,而不敢为 。

【注释】

局面安稳时容易持守,事变没有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破开,事物微细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牙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混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了;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那就不会失败了。

强作妄为就会失败,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因此不会失败,不把持就不会丧失。

一般人做事,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那就不会失败。

所以圣人求人所不欲求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注释】

从前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精巧,而是使人民淳朴。

人民所以难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难;不用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

认识这两种差别,就是治国的法则。常守住这个法则,就是玄德,玄德好深好远啊!和事物复归于真朴,然后才能达到最大的和顺。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

江海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汇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汇往。

所以圣人要为人民的领导,必须心口一致的对他们谦下;要为人民的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不感到负累;居于前面而人民不感到受害。所以天下的人民乐于推戴而不厌弃。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释】

我有三种宝贝,持守而保全着。第一种叫做慈爱,第二种叫做俭啬,第三种叫做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慈爱所以能勇武;俭啬所以能厚广;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取勇武,舍弃俭啬而求取宽广;舍弃退让而求取争先,是走向死路!

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救助谁,就用慈爱来护卫他。

第六十八章: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注释】

善做将帅的人,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用对?,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争的品德,这叫做善于用人,这叫做合于天道,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注释】

用兵的人曾说:“我不敢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是说: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虽然面临敌人可赴;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持。

祸患没有再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相当的时候,慈悲的一方可获得胜利。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注释】

我的话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实行。大家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

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不了解我。

了解我的人越少,取法我的就很难得了。因而有道的圣人穿着粗衣而由怀美玉。

第七十一章 ~ 第八十一章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

有道的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a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注释】

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则更大的祸乱就要爆发了。

不要逼迫人民的居处,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只有不压榨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

因为,有道的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扬,但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所以舍去后者而取前者。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惑,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潸(shan)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释】

勇敢(世俗认为的勇敢,好勇斗狠的勇敢)坚强(锋芒毕露的、逞强好胜的、无所畏惮的一些行为)就会死;勇于柔弱(采取柔弱的方式,不争的方式)就可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遭害。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

自然的规律,是不争而善于得胜;自然的规律,不说话而善于回应;自然的规律,不召唤而自动来到;宽缓而善于筹划。

自然的范围广大无边,稀疏而不会有一点漏失。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得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注释】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亡来恐吓他?如果使人民真的畏惧死亡,对于为邪作恶的人,我们就可以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

经常有专管杀人的去执行杀的任务。那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执行杀的任务,这就如同代替木匠去斫木头,很少有少砍伤自己手的。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注释】

人民所以饥饿,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税赋太多,因此陷于饥饿。

人民所以难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管治。

人民所以轻死,就是由于统治者奉养奢厚,因此轻于犯死。

只有清静恬淡的人,才胜于奉养奢厚的人。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僵硬了。

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干枯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受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

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面。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释】

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

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人世的行径,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释】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激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有道的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配称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难,才能配做天下的君王。”正言犹如反着说。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释】

调解深大的怨恨,必须还有余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因此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裕,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取。

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经常和善人一起。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xǐ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十倍百倍的人工的器械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阵列。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人民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逸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民从生到死互相不往来。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

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

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

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行为,施为而不争夺。

(0)

相关推荐

  • 帛书《老子》原文

    原文地址:帛书<老子>原文 原文作者:大道本相 帛书<老子>原文<转载> 德论 01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 ...

  •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第一章 ~ 第十章: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 ...

  • #早读#158《老子注译及评介》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 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438天 编辑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悦读者赵海若向大家推荐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 ...

  • 十方:诗经曹风下泉注译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诗经曹风下泉注译 注译:十方 曹风下泉注译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 ...

  • 清·荣文达《辽东怀古/丙戍》注译新说

    (2018-01-21 14:34:05)                 七律 押阳韵             将军三箭气飞霜,驻跸山惊草木荒.             鸭水醋杯浇海表,凤城诗笔怨辽 ...

  • 诗译葡萄酒(下)篇

    (续上篇)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游九龙潭>,对葡萄酒给予了高度的赞美.不单是因为葡萄酒含有较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氨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武则天喜欢葡萄酒更多的是因为酒色深浓耐品 ...

  • 魏晋天才哲学家王弼《老子注》再注解之前序

    观阴阳鱼的人序在前. 老子<道德经> 自古迄今,申发老聃道德之义者多矣.韩非子有<解老><喻老>:汉严君平作<道德指归>:葛玄<老子节解>. ...

  • 《白居易〈赋赋〉》注译

    [题解]白居易此赋,原题<赋赋--以「赋者古诗之流也」为韵>,正标题说明这是一篇论赋之赋,副标题点明了这篇赋所用的韵脚.唐代科举之进士科考诗赋,试赋初用俳赋,自开元二年改用律赋,白居易创作 ...

  • 黄庭坚《刘明仲墨竹赋》注译

    黄庭坚<刘明仲墨竹赋>注译吴礼明 /注译[赋文原文]子刘子河洛之英,骨毛粹清[1]:用意风尘之表,如秋高而月明[2].游戏翰墨,龙蛇起陆[3]:甞其余巧,顾作二竹[4].其一枝叶条达,惠风 ...

  • 十方:【诗经】小雅菀柳注译

    十方:[诗经]小雅菀柳注译 小雅菀柳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昵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於何其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