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晁盖没有死,梁山的命运会怎么样?
晁盖不死,恐被逼下梁山,山寨也将内乱。
为什么这么说呢?自宋江上山后,梁山大小战事、内务安排、人才引进,都要过把手,甚至直接定夺。晁天王俨然一尊空心泥塑,虽高居首座,却无立鼎之言、寸尺之功,甚至没几个心腹之人。虽然他心怀赤诚,对宋江也情深意笃、不疑有它,但他毕竟是老大,也是心高之人,被如此架空,怎能始终淡定如初?
况且宋江和晁盖存在价值观上的根本冲突,只是宋江把自己的想法隐藏很深,时机未到,绝不表露。但他对山寨领导权的蚕食,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更有吴用这般实力派膀臂助力,宋、晁矛盾浮出水面是必然的事。
在矛盾公开化之前,二人在诸多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差别。
一是处世哲学不同。相较于宋江,晁盖私心要少得多。表面看,二人都以“忠义”著称,但从具体行事来看,分明有根本不同。晁盖的“忠义”,是对山寨之忠、对兄弟之义,是不讲条件的。梁山恩人柴进有难,晁盖要营救;素昧平生的刘唐,晁盖也要搭救;出卖过自己的白胜,晁盖还是要托人救出。宋江就不一样了,他的“忠义”,首先是忠君,“义”始终排在第二位,是要为“忠”服务的。宋江临死也要拽上李逵,不是因为兄弟情深,而是怕自己死后无人管束的李逵再次造反,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名。
二是政治理想不同。 这是最有可能激发矛盾的差别。对皇帝老儿,晁盖从不放在眼里。事实上,他生前就对宋江有意招安有所察觉,在这个问题上从来就没有妥协过。宋江则从始至终也没有放弃他的忠君思想。晁盖死后,宋江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就是一次心迹流露。临死前,他再次向李逵表白了这般心迹:“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三是为人性格不同。 晁盖心胸豁达,有无争之心,反而有事事成人之美;宋江则心机深沉,步步为营,只为独占鳌头,成就个人理想。晁盖重感情,待人简单诚恳,反而使麾下弟兄有轻慢之意;宋江重功利,即便对隔心之人也隐而不发、曲意拉拢,驭人之术非晁盖可比。
四是群众基础不同。因疏于政治、不擅驭人,偌大梁山上,与晁盖亲厚者只有七星聚义时的寥寥数人,还得把倒向宋江的吴用排除出去。宋江不同,多年处心积虑的经营,使他有庞大的粉丝团。就连区区一个盗马贼段景住,上得梁山居然也说江湖只闻及时雨大名。双方力量对比,高下立判。那么,双方发生政治分歧时谁来给晁天王提供道德支援?利益相争时谁又能挺身而出,维护大头领的尊严?事实上,每有新头领入伙需要排座次,宋江必先于晁盖发声,压得晁盖默默无声,也半明半暗地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如此公然分庭抗礼,梁山焉能铁板一块?
那么。裂痕之下,梁山还能一团和气吗?恐怕不能,只因宋江投靠朝廷之意从不稍减,而晁盖对此又绝不可能妥协。既然在山寨生存的根本理念上歧见不可能调和,就只能讲实力了。
当然,公然翻脸是不会的,毕竟都是把“忠义”当脸面的人,情感的因素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可能:力薄者远避。对晁盖来说,二龙山、桃花山都是不错的选择。虽然离大本营有点远,但正好眼不见心不烦,还能美其名曰为梁山圈地、壮大势力。宋江自不免要伤感一下:哥哥在外,务要事事小心。倘有朝廷相衅,速差人快马告知,弟当倾全寨之力来救。
至于救不救得了,朋友们自行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