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你那里沉默一会儿

人和人见面,总是要找点什么说一说,不然总觉得有点尴尬。于是,口才好、能活跃气氛的人比较受人欢迎。不过对于有些人来说,热闹的场面倒更像是折磨。
  

现代社会,充斥着“语言的闹铃”,沉默一会儿不好吗?亚历山大大帝遇到一位唠叨的理发师。理发师问他理什么发型,他回答:沉默型。
  

读到一则“沉默型”的轶事。是徐梵澄先生回忆和鲁迅先生的一次“沉默的告别”。1929年8月20日,徐先生即将赴德国留学。
  

时间大约是午后三点钟。先生(鲁迅)住在景云里。敲开门进去之后,见先生正坐在后堂中写稿。先生叫我(徐梵澄)在书案左边一张藤椅上坐了。我便说我明天动身,正午十二时开船。——先生寂然,静静吸着一支烟,我便停止了说话。过了一会儿,先生开始说:“在中国没有二十四小时了!”——我说:“是。”
  

这么又过了一会儿,彼此无言。
  

“哦!你还有点稿费在这里!”——先生忽然惊起似的说。随即从抽屉里取出一叠钞票给我。我说过感谢,便接下放在衣袋里。  
  

这么又默然了一些时,我便起身告辞了。先生一直送到大门口,我便鞠躬下去,刚一伸身,先生突然目光辉射,执着我的右手猛然一握,我感到那手力极强。这是以前未曾遇到过的,我吃了一惊,便分别了。
  

这样的告别,对于徐梵澄来说像是禅宗的“棒喝”和“顿悟”——那一握,是教示,是勉励,使人精神振起,要努力,要争气,要在外国好好读书……从此先生的一切其他平日的教言,凡我所读到的,听到的,皆在我脑里醒活了。此后留学期间,凡学生之萎靡事,如“不进学校”“关起门来炖牛肉”之类的事,如先生嘲笑过的,皆没有做过。后来极穷,也未尝自己煮饭,真是“竖起脊梁”,好好地读书。——其时我正二十岁。
  

想念了,就到你那里沉默一会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