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皇镇:暮春里的沿淮五村
高皇镇:暮春里的沿淮五村
崔小红
潘集是淮南市的农业大区,该区的高皇镇是粮仓与菜篮。
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蒙学经典《千字文》诞生。其中有一句话——果珍李柰 (nài),菜重芥姜。水果里珍贵的是李子和柰子,蔬菜中重要的是芥菜和生姜。芥姜一度是高皇镇的主打菜品,栽种历史悠久。
高皇兼收并蓄,是淮南市最先引进洋葱栽种技术的地方。洋葱,顾名思义,漂洋过海来的葱,外来菜种,与大蒜有兄弟之谊。
高皇栽种洋葱的历史有113年。光绪33年(1907年),革命党人徐锡麟在省会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后被杀。高皇人程克升因为参与此事,连夜潜回老家躲藏,并带回一包从教堂里得到的洋葱籽,由于栽种方法不当,洋葱无疾而终。
1908年,熊成基领导的新军起义失败,参与起事的程克升再度躲入教堂。返乡时,又带回一包洋葱籽,并仔细询问繁育方法,依然以失败收场。
民国17年(1928年),担任长江水上警务厅巡长的程誉章返乡高皇时,再次带回洋葱籽,开园育苗,终于成功。与此同时,其他程姓人家也在试种。
栽种洋葱的的地方在高皇镇内的程小湾等沿淮滩头。程小湾在哪?不急,为了搞明白它的具体位置,我查阅一些资料后发现,它就是过田家庵渡口抵岸高皇镇淮上村之后就开始起算,一直到缕堤(二道坝)之内的那一片湾地。它这个名称是后来取的,之前有其它名字,这里不再赘述,否则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果必须交代,那是为了确定篇题中“五村”方位的需要。因为你不是高皇人,因为你有可能会到美丽的乡野之地,淮南的菜篮高皇去,因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所以我要适当描述一下高皇的地理方位,以及它的水利建设渊源。
我们先从缕堤说起。它为什么取名“缕堤”?可能是因为堤坝长,又容易溃堤的缘故。
1950年6、7两月,淮河流域普降暴雨,最高水位近23米,程小湾等地沉入水底,人与毒蛇争树爬的图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10月,政务院做出治理淮河的决定。11月,淮河中游工程局施测今天的程小湾一带圩堤。经过退建、复堤等一系列举措,缕堤加紧施工。调集劳改二支队、三支队还有大量民工,投入机械化、半机械化以及独轮车。
1954年7月,淮河流域再次发生罕见的洪灾,水位线25米,高皇一片汪洋。此时因为洋葱栽种技术成熟而大面积推广的洋葱在水面漂浮,随手可捞。是年冬,全长16.57公里的缕堤终于合成。它西起柳河口,东到老船坞(光明村附近)。篇题中的“五村”沿缕堤依次坐落。
暮春时节,让我们先渡过田家庵渡口,沿着缕堤,自西向东,逐一走过五个行政村,直到终点村——闸口。
田家庵渡口也叫淮上渡口。在淮右的田家庵,人们称它为田家庵渡口,在淮左的高皇镇淮上村,它又被称作淮上渡口。
淮右有田家“庵”棚,淮左有“庵”台村。经过淮上村,沿缕堤向东走,就是庵台村。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它有时被写成庵台,有时又被写成安台。此地濒临淮水,三年两涝,农民的劳动成果常常被清零,他们居住的多是草庵,需要筑土为台,避免洪涝灾害,它的最初用字应该是庵台。
沿淮五村各有自己的淮河渡口,随着安全生产的逐步规范化,开船人员需要持证上岗,目前只有淮上与庵台两个渡口还在运作。增加渡口,是生产的需要。减少渡口,也是生产的需要。花开花落,因时而变。
暮春时节,平整的村村通公路在满眼绿色里伸进庵台村。路边长满鲜嫩的生菜、油麦菜,它们都是芥菜的变种。塑料大棚里的花菜一棵挨着一棵,硕大的花团等待采摘。豌豆挂满豆荚,高产的优良品种,让它的稍顶还在开着点点白花。菜豆苗从地膜里钻出来,性子急的大蒜已经抽薹。这时,天下飘下几滴落花雨,风不寒,暮春带着谷雨节气前的温暖。
一位村妇在路边挖地,乡邻招呼着走过。安居乐业的景象引得我自然留步。我说这里为什么叫做庵台?她说以前就叫做庵台。我说以前有多久?她说她结婚来的时候就叫庵台。我说你结婚的时候,那个年代的彩礼是怎样给的?她说就是四舍礼呀,四样东西:两斤粉丝,两斤猪肉,两条鲤鱼,两斤(瓶)白酒。能备齐这些彩礼,就能把媳妇娶进门。
彩礼永远是下彩礼那个年代的最高消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
走过庵台村,我来到沿淮五村中的第三个行政村——段湾。段湾小学静悄悄的,看房舍布局,好像有8个教学班。据说,淮上小学和庵台小学因生源严重不足已经撤办,学生被集中到段湾。
段湾中学是淮南市农村示范中学。它的楼舍顶部安放着一些太阳能板,估计是扶贫用的光伏。疫情期间,加上周末时段,今天的这里也是静悄悄的。
段湾村有农用物质商店,店外墙面上粘贴着一张红纸。这是潘集区农业农村局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印发的“潘集区2020年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明白纸”。店主还细心的在几处文字下画着横线,以示强调。
这家农用物资商店紧挨段湾村的十字路口,路口向北边的麦田深处和油菜丛中延伸着一条水泥路。我问那路叫什么名字?店主人说是乡道004。它除了叫乡道004,还叫过什么名字?就叫乡道004。看来,那条长约5千米曾经响当当的撤退路,已经在风调雨顺中被人们淡出视界。
在淮河以北的潘集农业区有三道大坝——沿淮小坝,缕堤(二道坝),遥堤(淮北大坝)。1956年,淮北大坝和青年闸落成,高皇镇所在的西汤渔湖被定为蓄洪、滞洪区。每当淮河水位告急,这里就要破堤行洪保城市。沿淮五村的人畜就是从这条撤退路上紧急向淮北大坝疏散的。那时,车辆有限,撤退牛羊猪鸭等家禽家畜用的是赶的方法。
那边,淮河浊浪滔天,破堤手准备就绪,在大堤上待命。这边,高皇的乡亲,汤渔湖的乡亲,整个大河湾的乡亲,在各自的撤退路上,冒着风雨,赶着牛羊猪鸭,在为了工业化的稳步发展而撤退,为了大家的财富而撤退,为了明天的光明而撤退……
光明村是我在暮春时节行走的第四个沿淮行政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以用来形容此地。前年,我去往淮右的洛河老街遗址采风时,站在光明渡口留影,身后远处的那座淮河大桥尚未开通,但轮廓清晰可见。此时,它近在眼前,不同在于位置发生了变化——今天,我站在淮左。
光明的村名牌竖在路边,一辆三轮车一闪而过,位于淮右的洛河电厂冷凝塔和巨大的烟囱清晰可见。麦田里,散落着各种样式的小坟。工业,农业,财富,生命,在光明村的麦田前,在时间里一闪而过。人生就是一段时日,没有想象的那么长。
闸口村是我此行的最后一站,最后一站给我留下一点遗憾。因为我采风前的预习工作做的不扎实,到达的只是汤渔湖排灌站,并没有到达尹沟闸口。当时,一名男青年走过,我还专门询问进行确定——这条河是不是通向青年闸的那条?他说是。其实不是,两者相距约260米。这也不能怪他,段湾村农用物资店的主人说哪里他都知道,事实证明,近在咫尺的撤退路,他就不知道。
这名青年20多岁,又能知道多少上个世纪与兴修水利有关的旧事呢?河长牌上又没有背景资料记录,学校使用的是统编教材,又没有地域知识的补充读本。但是,事关公众与公益的事情被断代,还是有些缺憾。
连接汤渔湖排灌站的水道,前半截是柳河,柳河的终点在曹尹村南边的小黑桥。这座桥使用的木头需要做防腐处理,碳化后变黑,所以叫小黑桥。1949年1月,解放淮南的部队从怀远入境淮南,攻打洛河老街的光明渡口,就跨过了这座小黑桥。这截水道的后半部分从小黑桥直达汤渔湖排灌站,是一段人工排涝沟,后来,也被归入柳河。所以在河长牌上记录着“河流名称:柳河”。
1965年,汤渔湖排涝站开工建设,后增设一米见方的闸孔用于排灌,因此它叫汤渔湖排灌站。河长牌上标注的“终点:汤渔湖排涝站”系失误。我尝试连接河长牌上的手机号码询问有关知识,语音提示“已停机”。
柳河岸边,一些农户把院落架在河道上,养着鸡鸭。河道里,杂草浮生堆积,压住了毛泽东时代兴修水利的独轮车的声响,淹没了人工夯土的号子声。心血管疾病不是人类的专属,河流也有。好了疮疤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淮河的浊浪滔天,忘记了干旱之年开裂的地面。关于水利,谁曾经说过,我们吃的还是毛泽东主席的老本。在采风基层的时候,毛细河流状况不佳是让人揪心频率最高的现象。
随意走近闸口村的一户大门,在得到主人允许后,我走进院落。男女主人均已人到中年,对于他们家居门前的这条柳河,也是知之甚少。天真的孩子看见家中来客,跑前跑后又跑进屋里,捉出一只小鸡崽递给客人看,这是淮河的后代表达善意的童真方式。为了后代,我们必须善待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河流浇灌了高皇的芥姜与洋葱。河流的畅通,让庵台变成安居乐业的安台,水流在前呼后拥着劳动者丰收后的笑容。
我们评价伟大的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有无以强国富民为己任,比如毛泽东,他的治理淮河的决心令后世动容。比如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
伟人通常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你可以否定他个人,但是他远见卓识的举措让人由衷认同,并沿着他开创的那条路走下去。
什么可以让一个人瞬间心动?比如场景,淮河明镜里,两岸挂彩虹。比如人物,他的大公无私,他的胸怀虚空。比如毛细河流的管护工作,身影忙碌在每天的晨光与夕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