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及其音乐思想研究
说到丰子恺与音乐的渊源,自然就应该从学堂乐歌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19世纪末开始一直发展至五四运动时期,在新式学堂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学堂乐歌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具有艺术教育启蒙意义的活动,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学堂乐歌的兴起,正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历史的开端的标志。
丰子恺原名丰润,1898年11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的一个诗书礼仪之家。父亲丰鐄是晚清的秀才,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丁忧在家,后来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而在家开设私塾。当时,丰家家道中落,丰子恺的两个妹妹送给他人做童养媳。丰子恺的姐姐丰满是丰家姐妹当中比较有学问的,曾开设了一间女子学校,丰满对于丰子恺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乡村习惯经常有戏班演奏,丰子恺从小也受到影响,时常请教这些艺人们,学习胡琴。丰子恺6岁的时候开始跟随父亲读书,9岁父亲去世的时候转入云芝私塾学习。后来随着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云芝私塾并入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在这里丰子恺开始了音乐的学习,直到前往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
末民初的学堂乐歌运动对江浙一带的中小学教育影响颇为深远,各类新式学堂纷纷设立音乐课和体育课,丰子恺在新办的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学校学习,遇到了一位教唱乐歌的金先生,先生教他们唱《春游》、《好朋友》、《春月歌》之类的儿歌,也教《励学》、《扬子江》、《男儿第一志气高》、《女子体操》、《祖国歌》之类的爱国歌。这些歌词,自然押韵,内容大多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感化,加之音乐教师痛感时事黑暗,寄望于乐歌教育,给丰子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余先生在课堂教学之余,还组织学生敲锣打鼓,吹着喇叭,举着龙旗在街上游行,演唱《祖国歌》等。儿时的乐歌教育给了在传统文化下长大的丰子恺启迪,也给了他深刻的时代教育,以致他多年后仍感到一种童真的欢乐,也为他之后的音乐教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学堂乐歌的旋律大多采自欧美,特别是日本歌曲的曲调,这是因为,当时从事歌曲编配的音乐家,及后来在学校中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除了因为当时能创作曲调的人太少之外,还因为他们认为欧美近代的音乐曲调和节律还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因此,许多学堂乐歌的创作者在歌词编配和选曲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创作,虽然这些学堂乐歌的艺术化并不是很高,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他们在歌词的创作上力求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通俗易懂,曲调简约,节奏明朗,具有感召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学堂乐歌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已吐露出新芽。"不仅在思想教育方面,给予青少年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促进了西洋音乐文化的传播,使中国人民对西洋音乐文化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五线谱和简谱这两种新的记谱法,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同时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又为后来我国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尤其重要的是,在学堂乐歌的发展中,出现了一批积极从事乐歌编配、创作,及热也于发展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其中贡献最大的有沈也工、李叔同、曾志态、高寿田、冯亚雄等。学堂乐歌的产生还对当时的社会改革发挥了不小的宣传作用。而丰子恺正是这些众多的普通艺术教育家中后起之秀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