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工业遗产:旅顺大坞
翟媛媛 军旅警营
前言
提到北洋水师,大多数史学研究者的心情是复杂的,可以说,自从甲午战争,被给予厚望的北洋水师大败于日军开始,中华民族开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饱经沧桑、忍辱负重,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拼搏才创建了新中国。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北洋水师也是清政府当时所建的最强大的新式海军,是十九世纪末洋务运动的产物,代表了晚清师夷长技、富国强兵的美好愿望和努力,从购置军舰到海军训练,无一不投入巨资。而作为北洋海军保障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船坞,则选址在“居北洋要隘,京畿门户”的旅顺口。旅顺大坞,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工程浩大、声名远播”的出身
“旅顺大坞”距今拥有130多年的历史,是北洋海军的驻泊基地和舰船维修之所,大坞长137.6米,宽41.3米,深12.7米,规模宏敞、地势得天独厚,被称为“中国澳坞之冠”、“远东第一大坞”,堪称19世纪工业建筑的奇迹。当时的旅顺口也因它声名远播,跻身为当时世界五大军港之一。
1880年清政府经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多方比较,数月论证考察,最终选择旅顺口作为北洋海军的军事基地。1883年6月建坞工程正式动工,袁保龄出任工程总办,到1890年9月竣工,整个工程历时10年,期间有中、德、法三国专家参与设计和建造。
大坞建成的同时,清政府即成立旅顺船坞局,负责北洋水师舰船的机械维修和舰船配建制造。大坞周边还建有锅炉厂、机器厂、木作厂、铜匠厂、铸铁厂、打铁厂、电灯厂等配套设施。此外,在黄金山、旅顺西海岸还修筑了保护大坞的岸炮群及陆路炮台,使旅顺口成为一个设施完备的海军基地。大坞建成后,包括“定远”、“镇远”、“致远”在内的北洋水师25艘舰船都曾在这里修整和停泊。
图:船坞总办袁保龄和旅顺大坞历史照片
“风雨飘摇、历经沧桑”的命运
可叹的是,在建成四年后,旅顺大坞便随着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旅顺口的沦陷,先后落入日本、沙俄侵略者之手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有人用“70年沧桑,60年辉煌”来形容旅顺大坞一路走来的不易。
1894年,旅顺口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沦陷,日本在美英帝国主义怂恿下,第一次占领旅顺口。随后沙俄伙同德法两国,共同对日干涉,逼迫日本修改《中日马关条约》,之后的旅顺口又沦落到沙俄的铁蹄下。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领土上开始了争夺战争。战争的结果使旅顺口再次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长达40年之久。1945年,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接管旅顺大坞。直到1955年,中苏双方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旅顺大坞终于回归祖国,1956年旅顺船务局被定名为“401”工厂;1989年更名为“大连辽南船厂”。 至此,旅顺大坞历经战火,在惊涛骇浪中历经了130多年,饱经风雨沧桑,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
图:旅顺船坞历史照片
图片来源:大连现代博物馆《一座城市的记忆:旅顺船坞》
“磐涅重生、身担重任”的未来
旅顺大坞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现代化水电设施的修船工厂,是大连地区最早、最有影响力的民族工业遗产,可以说标志着大连近代工业的诞生。从这里诞生了东北地区第一条电报线路,产生了大连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产业工人,他是中国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如今这座老大坞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旅顺大坞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2018年1月,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
如今“大连辽南船厂”传承了百年旅顺大坞精神,继续在为国家造船行业努力,凭借其自身实力,承担了多项国家舰艇建造任务,展现了我国战舰装备保障能力的提升,为我国海军装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相信未来,旅顺大坞将会继续伴随着中国海军的建设和成长,成为国家坚实的军事科技后盾,为我国船舶工业和军事发展建功立业。
图:大连辽南船厂照片
图片来源:当代海军《一百多年的老船厂,从这里走出的战舰很特别》
部分文字来源:
1、《大连城市规划100年》刘长德
2、大连现代博物馆《一座城市的记忆:旅顺船坞》李翔
3、当代海军《一百多年的老船厂,从这里走出的战舰很特别》焦建仓冀志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