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
如何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
唯物主义,这个概念,对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但如果我让你为唯物主义下一个定义,是否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呢?或者你会脱口而出:所谓唯物主义是一种思想立场,它意味着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但假如我们继续追问你:说世界是物质的,究竟又意味着什么呢?或者,当我们说世界是物质的与说世界是意识的,这两个命题之间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当这些问题摆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你是否会还会觉得唯物主义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呢?
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说,唯物主义其实是一个直到18世纪才逐渐被哲学家所关注的一个思想流派,它的历史并非与哲学史一样长。因为从柏拉图以来,为世界构造理念,就是哲学的基本任务。哲学家大多对于流变的现实嗤之以鼻,而热衷于探寻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之背后的本质规定。所以哲学才变成了热衷于概念的理论体系,给人以晦涩难懂的感觉。而唯物主义,从其诞生之日,就带有着市井之间的烟火气。它是18世纪市民社会兴起以后才闯入了哲学家视野中,被他们认真对待成一门学问的。如果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区别,就其起源上说,前者更关注街头巷尾的故事,而后者则似乎仅只关注于那些概念之间的逻辑推演关系。
生活在17-18世纪的思想家,只要他真正的关注社会现实,就会对唯物主义有一定的研究。即便是观念论大师黑格尔,也对于市民社会和政治经济学有着自己的“唯物主义”的研究视角。更何况自始至终就很富有生活气息的法国思想家。唯物主义也是在法国最早生根发芽的。当马克思开始他的唯物主义研究的时候,法国的唯物主义传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唯物主义最为重要的一次推进。正是马克思第一次为人类的自我发展与演进找到了一个现实的物质生活基础,并将这一思想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出来。
从马克思开始,哲学家的眼睛才第一次从高高在上的理念世界降到了凡尘。这一传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里得到了最为彻底的显现。
自阿尔都塞以后,唯物主义,这个看似陈旧的概念,却总是能够每隔两三年就重新被学术界所关注,晚期的阿尔堵塞构筑了一个带有强烈的非决定论色彩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其后唯物主义总是会不时地出现在他的徒子徒孙的哲学文本当中,就在最近两年,西方学界又再一次兴起了一种叫做思辨唯物主义的最新思潮。在某种意义上说,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近乎成为判断我们是否是一个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要素。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的对待唯物主义的内涵,于是,问题再一次回到我们在本讲的开始所提出的那个问题:说世界是物质的,与说世界的是意识的,对于哲学家来说是一回事,如果这个判断为真,那么做个唯物主义者,究竟意味着持有怎样的理论观念和立场呢?
首先,我必须给予哲学家的这个判断点赞。道理很简单,因为无论是“物质”或者“意识”,他们在命题中都是描述世界的的一个“概念”。并且“物质”作为一个概念,并不必“意识”这个概念更接近客观现实。不是吗?大家试想一下,你能否现实地给出一个“物质”,当然给不出来,你所能给出的,只能给出的是“一个杯子”,“一张桌子”,物质,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
所以仅仅说你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根本不能说你与那些只知道用概念来表述世界的唯心主义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因此作一个唯物主义者真的不容易呢。马克思用尽了整个后半生研究政治经济学,试图以“唯物主义”的方式来谈论这个被资本所统治的世界,最终却仍然免不了要卖弄一下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分析方式来构建体系,从而使他老人家最后的表达方式也像一个思辨哲学家。
但幸好,马克思所关注的资本主义社会真实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但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却并不仅仅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表达一种唯物主义。晚年的阿尔都塞充分意识到了一种唯物主义的传统,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展开讨论,才能真正与唯心主义理论区分开来。
但不得不说,新唯物主义的展开方式却并不那么新鲜,晚年的阿尔都塞重新审视了马克思也曾经关注过的伊壁鸠鲁的哲学。这个古希腊的哲学家在世的时候因为推崇享乐主义而遭人诟病,因为仅仅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下落的理论修改为原子偏斜论而被视为一个并没有太多创见的抄袭者。但不知为什么,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却都很喜欢他。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新康德主义者朗格,写了迄今为止也是独一无二的有关唯物主义发展史的论著《唯物史论纲》,对伊壁鸠鲁大书特书,而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其唯物主义的起点,也是将伊壁鸠鲁的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进行了对比,并对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一思想中所透露出的那种自我意识对自由的追求,正是其思想所向往的一种精神状态。
直至1978年阿尔都塞,他在其有关“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相关讨论中,再一次以伊壁鸠鲁为例。这是理论旨趣的偶然契合吗?显然不是。在其中,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当代唯物主义者的基本规定。
原子的偏斜论对于阿尔都塞不仅意味着一种自我的自由意志,同时更意味着一种唯物主义者可能的生存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生存方式,在此,我用阿尔都塞的一个比喻来区分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
唯心主义哲学家来到(马塞)圣查尔斯站,要去里昂。他知道火车从哪里来(可以称之为它的“起点”),它的目的地是哪里:里昂—巴黎。所以他毫无疑问知道旅程的起点和终点。
唯物主义哲学家对火车的方向一无所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可以说,他[……]。他看见一辆火车经过,就跟着跳上去,像美国西部片中那样。他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和车厢中的人们交谈,然后在某个地方——或是路上,或是一个小车站——下车。
在此,唯物主义似乎是一个无知的人,对于阿尔都塞来说,唯物主义者只是懂得观察行人,倾听他人,学习各种事情。他是个“道听途说”的人,但从那些信息的相遇、从它们的交织或对它们的驳斥出发来理解世界,这是对既有的被观念所预想规定好的理论框架的逃离,如伊壁鸠鲁的原子对其垂直命运的背离。而这种理论框架的建构是唯心主义者惯常所做的事情。
所以概而言之,唯物主义者是一些秉承着非决定论的思想家,是一些不以观念优先,而以现实优先的观察者,相比于那些只懂得在头脑中爆发革命的唯心主义者们,唯物主义者们却更乐意直接在街头巷尾中生活,并让未来,作为一种未知数向自己敞开。
从这一角度上看,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吗?
更多意见交流请私信微博:黄竞欧1九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