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在以管教之名,挑剔孩子,嫌弃自己?

 看点    在亲子关系中,很多看似“管教”的背后,却是父母对孩子的抱怨和挑剔。产生这一情况的很大原因,在于父母不认同、不接纳孩子的真实存在,并陷入一种常见的“滑坡谬误”。实际上,孩子那些需要管教的行为,其实存在多种不同情况,需要家长进行辨析和针对性引导。而且从心理学上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挑剔,其实也反映了内心对自我的挑剔。当“纠错”成了主要教育目标,这种育儿文化不仅造成家庭关系紧张,而且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行学院 (ID: tongxingplan)

文丨邱思齐    编丨Jennifer

过完春节返京,我常常会听到朋友对家里的抱怨:

“原本开开心心回家,想着一家人过个温馨的团圆年。可还没感受到温情,就开始被我妈嫌弃——怎么穿了件这样的衣服就回来,太难看了!

之后几天,我就是在被我妈的嫌弃中度过的:怎么还不起床吃饭,都几点了!老玩手机,就不会和家里人聊会儿天吗?在家里蹲这么久了,也不会找同学玩,太孤僻了不好!你这份工作有什么好,还不如我给你介绍的稳定……”

听完她一通抱怨,我对她说:“爱之深,责之切。你妈是在用另一种方式爱你呀!”

她听完我的解释后笑了,说:“我当然知道。可在当时的环境中,双方都会感到厌烦,真的是互相嫌弃,心情很不愉快。为什么明明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会以这样的方式伤害对方呢?

朋友的话,让我联想起之前到一个亲戚家做客的经历。
亲戚家的小孩也像我朋友一样,常常会面对妈妈的挑剔。就在大家喝茶聊天时,那个调皮的孩子照着他妈妈的表情、语气和动作,表演了一段模仿秀:
“都这个点了还不起床,要迟到啦。”
“刷牙洗脸动作快点,别慢吞吞的。”
“你写的字怎么这么难看。”
“你这么做是要惹你妈生气是不是?”

那个孩子模仿得惟妙惟肖,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笑了。他妈妈又生气又好笑地说:“这还不是被你气的!”

那个孩子回了一嘴:“哼!又是我的不对。”说完后,他做了个鬼脸跑开了。

对于上面两个场景,你是否感到很熟悉呢?你是总会挑孩子问题的家长吗?一天24小时中,你数落过孩子多少回呢?

是否在陷入一种“滑坡谬误”?
首先,我们来看看父母挑剔孩子、数落孩子的原因。
很多父母说,我挑孩子问题是在管教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表现更好才这么做的。这种回答其实反映的是,父母不认同、不接纳孩子的真实存在,认为孩子的现状不够好,想通过管教的手段去改变孩子。
那么,孩子的现状真的不够好吗?有没有可能是我们小题大做了呢?
有些父母说起孩子来总是忧心忡忡的,一脸悲苦相。
看到孩子房间乱,他可能会说:“连自己的房间都不会整理,将来还能做成什么事!”
看到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他可能会说:“从现在起你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如果不好好完成作业,你就不能取得好成绩。没有好成绩,你将来就考不上好高中和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你的人生就完了。”
这种做法或想法其实属于“滑坡谬误”
这是一种非形式谬误,犯了滑坡谬误的人会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从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它的典型形式是,“如果A发生,接着B就会发生,接着C就会发生……最终Z就会发生”,为了不让Z发生,我们不应让A发生。A到B、B到C等环节的因果关系就好比一个个坡,从A到Z的推导过程就像一个滑坡。
然而,每个“坡”的因果强度不同。
比如,从“不好好完成作业”到“无法取得好成绩”只是可能而非必然;从“上不了好大学”到“找不到好工作”也未必形成强烈的因果关系。因此,从整个推导链条来看,即使A发生,也无法保证Z必然发生或极可能发生。
回到育儿话题来,在挑剔甚至数落孩子的行为时,我们要反过来想想,是否我们在头脑中就形成了滑坡谬误呢?这条“滑坡”是否导致了我们过于焦虑,以至于看不到孩子真实的状态、想法和情绪呢?
辨析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
有些父母会说,我可没有小题大做,也没有犯了滑坡谬误,我只是在实事求是地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那我们来看看,孩子为什么会做出“不好的行为”?
在父母眼中,孩子“不好的行为”大致有以下三种:

孩子可以做到却没做到的行为;

孩子由于能力发展所限暂时不能做到的行为;

孩子实际上做得很好的行为或者正常的行为。

第一种“不好的行为”是孩子可以做到却没做到的行为。

没做到可能是出于兴趣不大、态度消极、意志力不强、规则意识不强等原因。

有一次我在餐厅吃饭,邻桌是一个爸爸和两个孩子,他们正在等餐。两孩子看起来年龄都很小。他们一会儿钻到桌子底下,一会儿又在餐厅里追逐打闹,看起来很不安分。开始时爸爸只是招呼他们回座位坐,但两孩子正在疯玩,没怎么注意到。

后来,孩子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客人,好在只是轻轻撞到了。此时爸爸特别恼火,当场训了起来:“这两孩子太不像样了,以后不带你们出来吃了……”其中一个孩子当场哭了起来,爸爸更加恼火:“别哭,做错了还哭,丢不丢人!”孩子见状哭得更大声了,周围的人都朝这家人望去。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在当时的情境中,孩子确实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我们在批评、挑剔甚至嫌弃孩子之前,要先去追溯行为的源头,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做不好。

在这个场景中,两个孩子表现不好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们有打发无聊时光的需求,但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公共场所,不知道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守什么规则,不知道自己在餐厅追逐打闹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两个孩子的年龄在7岁以内,那么他们这种不好的表现是比较正常的,但不是故意的。

因为2-7岁的孩子具有自我中心性的特征。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无法从他人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这并不是说他们自私,而是他们会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和他们看到的是一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带孩子出门之前,就要事先告诉孩子要去什么地方,在这个地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违反某些规则会怎么样,对他人有什么影响。

为了防止孩子太无聊而做出一些破坏公共场所秩序的事,我们还可以帮孩子制订一些替代方案,比如带一两件孩子喜欢的小玩具或一两本绘本放在包里,这样孩子也能自己安安静静地待着了。

第二种“不好的行为”是孩子由于能力发展所限,暂时不能做到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批评、挑剔或嫌弃,都隐藏着我们对孩子的失望。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做得更好,却忽略了孩子现阶段的能力,无法根据孩子的能力状况一点一点地帮他做得更好。
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我们对孩子说“你要认真一点”。但有多少孩子知道认真是什么呢?恐怕很多大人自身也讲不清“认真“是什么吧。
我们通常认为,”认真“是一种郑重其事的态度,以为只要孩子把不认真的态度转换为认真的态度,把作业当回事儿,就能高效又准确地完成作业了。
可你想想,当教练对着一个怕游泳的初学者说“要放轻松”,他真的会很容易轻松下来吗?当父母对着一个怕打针的小孩说“别紧张,打针不疼”,孩子真的会很容易放宽心态吗?应该都很难吧。
同样,我们这种要求孩子认真的想法或者做法,通常很难出效果。
实际上,认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才能获得的。我们要求孩子的这种“认真”,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专心、细心和上进心
专心意味着孩子要集中注意力,活在当下,在写作业时不要想东想西,聚焦于眼前的作业就好。
想一想,孩子在家写作业的时候,我们给他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专心的环境吗?这种环境并不要求是绝对安静和整洁的。但要想想,孩子是否很容易被大人的说话声、电视声干扰呢?他周围的环境中是否存在一些争夺他的注意力的杂乱物品呢?
除了注意到家庭环境,我们还得尊重一个事实——分心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这是由我们的生理因素决定的。即使孩子在一个没有外部干扰的环境中学习,他的思绪偶尔也会飞到十万八千里之外。因此,我们只能要求孩子尽可能地专心。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分解任务”,让孩子一项任务一项任务来,在每一段时间内只聚焦在手头上一个任务。这样的话,他会更明白此时此刻要完成什么,更容易专注在此时此刻的任务上。
按照计划一项一项来,也能让孩子做事更有条理性,不会因为又忙又乱而感到焦虑、烦躁,内心会更加安定。内心安定的孩子,就能不急不躁地度过每一个当下。
认真的第二个方面是细心。细心意味着孩子要考虑周到,有时还意味着要跳出思维的陷阱。
我曾听到一位数学老师吐槽:粗心就是个框,什么错题都能往里面装。他说的是,有些家长经常把孩子做错的题目归因为粗心。在做计算题时偶尔抄错某个数字,在做应用题时偶然忽略某些条件而做错,忘写单位,大都是粗心的表现。对于这类错题,让孩子做好归纳,整理粗心点,在之后做题时多加检查,孩子就不会一犯再犯。
然而有时候,孩子是因为对概念把握不准确、没有按照正确的规范和思路去做题才错的。这类错不是“粗心”导致的,而是“不会”导致的,是孩子学习中的盲点。我们不能用“粗心”来掩饰这种“不会”,让孩子含含糊糊、似懂非懂地混过去。
认真的第三个方面是上进心。它意味着孩子要有成长型思维,把失败和错误当成进步的机会,敢于挑战困难,突破局限。
这和父母对孩子的接纳与鼓励有关。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考这么差!”“怎么又犯错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如果父母经常说这类话,那么孩子可能一遇到困难,就觉得,算了吧,反正我就是很笨,怎么也学不会。
在父母眼中,孩子“不好的行为”还包括孩子实际上做得很好的行为或者正常的行为,父母对这种行为做出“不好”的评价是错误的。
我们要注意到,对于同一种行为,父母和他人的评价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比如,不听话、经常反驳父母的孩子,用正面语言来描述,也可以说这个孩子是有批判性思维、有主见、有反抗精神。
再比如,有的孩子在外人面前不爱说话,更喜欢一个人独处,用中性语言来描述,这个孩子是内向的。内向其实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质。
有些父母由于偏见,会把内向理解成一种性格缺陷,把内向和不礼貌、不合群、没出息等联系在一起,想方设法要孩子变得外向、活泼。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可能会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封闭、痛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孩子一些所谓的“不好的行为”,并不一定真的是错误的行为或不良行为。
“挑剔”背后的内心投射
看完了孩子的行为,我们来看看自己的。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一个人怎么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这叫投射。”而稻盛和夫先生则说:“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这样看来,我们对孩子的挑剔,是不是反映了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挑剔呢?我觉得很可能确实如此。
当下中国的很多城市,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与情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很多人会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大到房子的地段选择,小到每天的一日三餐,一切选择应该以孩子为先。
有些父母甚至认为,如果孩子的教育失败了,那么即使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自己的人生以及孩子的人生也是失败的。有学者把这种育儿文化称为“密集亲职”“密集母职”
复旦大学的沈奕斐老师认为,这种育儿文化并不健康,不但损害了父母的利益,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因为在这种育儿文化下,父母会不遗余力地避免孩子出现问题,于是,“纠错成了主要的教育目标”。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认为自己失误了,没有尽到应尽之责,由此产生挫败感与愧疚感。这常常是我们挑剔孩子和自己的一个源头。
父母对孩子密切的关注与爱,可能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会让孩子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也会让双方都感到窒息与压力。
(0)

相关推荐

  • 孩子不尊重保姆怎么办

    孩子不尊重保姆,表现在对保姆傲慢无礼,不愿意听保姆的话,对保姆说话没有分寸等等,这种现象在当今孩子们中已屡见不鲜.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父母言行不妥,举止欠佳.这样的父母本身对保姆不够尊重,认为 ...

  •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错误的教养方式:这10个育儿的坑,你踩过几个?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634本书 <父母:挑战>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父母:挑战>一书的共读. 上一篇里,我们了解到了代际冲突的五个原因,以 ...

  • 叛逆的孩子管教误区:你越是讲道理,他就越不听话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大家正面推崇. 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叛逆的孩子来说压根没效果,通常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你越讲道理他就越不听 ...

  • 【亲子育儿】给孩子立规矩的三个前提,你都知道吗?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懂礼貌有规矩的孩子,但是规矩如何立却是个大问题.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这有什么难的?管就行了!   但是,如何管孩子才会 ...

  • 【管教,管的是孩子的行为方向,而非行为本...

    [管教,管的是孩子的行为方向,而非行为本身]   父母需要按照既定的大自然法则来将孩子培育成他本该成为的样子.管教的本质是引导,通过管理孩子的行为界限即"品格",把孩子的行为引导到 ...

  • 面对教养问题,如何用四个步骤培养“熊孩子”的自制力?

    本文共5902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 英国喜剧演员阿金卡卡(Michael McIntyre)曾在脱口秀上吐槽自己的养娃之苦:"我哄睡的时候从来不和我的孩子说晚安,你以为说晚安他们就能睡了吗 ...

  • 别以管教之名,冲孩子发泄你的坏情绪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陈町 01 看到一条令人愤怒的新闻. 10月30日,河南淅川县一位父亲被曝虐待儿子.在网上的视频中,小孩 ...

  • 学霸非天生,班级前10名的孩子,90%都来自这4种家庭!

    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家庭因素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学校因素! 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通过严密的调查得出的结论. 通过对几百名考上名校的学生调查,超过90%的学霸,都出自以下4种家庭! 懂得控制情绪 ...

  • “孩子,你还小,妈妈替你做出正确选择。”以爱之名替孩子做决定有错吗?

    译言·译眼看世界 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当代的父母不断牺牲自我.学区房,尖子班,重点中学是追逐的目标,课外补习班遍布大街小巷,不止有"鸡娃"这样的新词出现,还有人总 ...

  • 【家教】学霸非天生,班级前10名的孩子,90%都来自这4种家庭!

    来源:家庭教育 一个好的家庭,往往是培养学霸的温床! 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家庭因素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学校因素! 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通过严密的调查得出的结论. 通过对几百名考上名校的学生调查 ...

  • 父母在这方面太好,孩子容易受不了

    作者|天雅 责编|五花鹿 在如今日趋紧张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父母纷纷开启了陪读模式-- 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修正作业. 有的甚至还会每天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查缺补漏. 一旦发现孩子对知识掌握得 ...

  • 父母在失信人名单会影响孩子政审吗

    <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意见确实提到,"限制招录(聘)失信被执行人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如果是考生被列在失信被执行人名 ...

  •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那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 ...

  • 杨中这位好校长一句建议话20多名资助孩子又受益

    2017年7月20日这天,对资助杨集的孩子来说是个特殊的有纪念意义的好日子. 这天从江苏扬州,广州珠海,上海等地赶往会宁的爱心人在会宁南部的杨集中学和资助这里的孩子们相聚一起.杨集中学为这次爱心资助活 ...

  • 有多少父母在假装陪伴?

    当今社会,要问什么最珍贵?我会毫不犹豫的说,陪伴! 因为陪伴成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我们没有时间陪伴父母,没有时间陪伴爱人,甚至没有时间陪伴刚蹒跚走路的孩子...... 1 上高中的时候,英语老师为了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