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种与时间管理
中国开始大规模注射新冠疫苗了,笔者已经打了第一针。
打完针,在体育馆休息时,有一个问题突然冒了出来:“中国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为什么从18~59岁的群体开始?而国外首先接种的对象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一起接种的一位朋友说,“因为新冠疫苗研发的主要试验对象是18~59岁人员”。这可以是一种说法,还有其他考量吗?
笔者推测:之所以英国等欧洲国家优先给60岁以上老年人注射疫苗,因为在这些国家新冠疫情正在流行,而老年人由于抵抗力弱,是易感染新冠人群,死亡率也最高,因此必须首先处理。
对于中国来说,由于新冠疫情控制的比较好,所以把新冠疫苗大规模注射的群体集中在18~59岁人群。这些人群是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流动性大,解决了这部分人群的免疫,就等于杜绝了传染源,建立了免疫防线。
而老人和小孩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相对固定和封闭,活动区域也小,老人通常是小区、菜场和公园(三点一线),小孩是学校和小区(二点一线),所以老人和小孩通常是被感染者,而不是传染源。
这一点可以从全国各地零星爆发的疫情报告获得数据支持,各地的1号病人通常是18~59岁的人员。比如,2020年11月上海浦东新区祝桥镇营前村被列为中风险地区时,确诊的第一起病例王某某,男,51岁,在浦东机场东航物流西区货站从事搬运工作。
史蒂芬·柯维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个习惯是“要事第一”(第三个习惯),是关于时间管理的,即如何安排工作的优先级。
时间管理矩阵按照“重要和不重要”“紧迫不紧迫”两个维度,把工作分成四类:
“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疲于奔命……他们把90%的时间花在第一类事务上,而余下的10%中的大部分则用在第四类事务上,用在第二和第三类事务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处理危机的人所过的生活。”
“按照彼得.德鲁克的观点,高效率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思维定式是预防型的,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他们能够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并不紧迫的事务上,即第二类事务……”
“重要和不重要”与“紧迫和不紧迫”,简单说,就是我们口语常说的“轻重缓急”。高效率人士重点关注的是机会,而不是问题。“重要不紧迫”的事情由于蕴藏着巨大机会,通常优先处理;而仅处理“重要紧迫”的事情会疲于奔命;“不重要紧迫”“不重要不紧迫”这两类要么能放则放,要么简化处理。
用象限和表格表述“'重要不紧迫’的事情优先处理”是西方理念,在中国,也有类似理念--“拙速”,出自《孙子兵法》的“作战篇”:“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速”,就是“慢就是快”,就是“Less is more”,提前计划,精心准备,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稳扎稳打,最后一步到位,也是曾国藩提倡的“结硬寨,打呆仗”。
欧美国家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冠疫情,感染率、住院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所以只能优先处理“重要的急迫的”事情,即优先给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注射新冠疫苗。而中国由于疫情控制较好,可以从“重要的但不急迫的”着手,大规模的疫苗注射从18~59岁的群体开始,从源头控制着手。
很多人对国内注射新冠疫苗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有担心疫苗质量的,有担心疫苗免疫期长短的,甚至极端的还有阴谋论的。如果认清中国的新冠疫情应对策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是在为我们自己注射疫苗,我们是在为家人注射”。按照张文宏医生的说法,一旦国外大规模注射疫苗完成,国门打开,中国反而成为了孤岛,处于新冠疫情再次流行的高度风险之中。
作为采购从业者,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支持中国的新冠疫情应对策略,积极参与到疫苗的注射之中;同时可借机更一步理解“要事第一”,养成“要事第一”的习惯。让我们借助“轻重缓急”的时间管理矩阵,通过理解西方的时间管理矩阵等现代工具和消化古老的中国智慧,在采购工作中“学以致用”。